真有【无条件的爱】?
2017-04-13 21:21:18
松果小编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而开始之后为什么关系的发展却各有千秋呢?以下是我思考总结的一些要点:
一,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遇见】之后,关系的存续发展到底依赖于什么呢?
这里有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外在的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是内在的主观条件。
举例:
假如我们的关系原来是陌生人,后来因为上学在同一个班上学习,那我们的关系就变成了“同学”。后来因为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的关系发展成了“好朋友”。再后来由于毕业后各奔东西,可聊到一起的越来越少,而后又丢失了联系方式,我们完全没有了联系而且相貌变化得也互相认不出来了,我们的关系基本上和路人差不多。
在这个例子里面,关系开始存在的【客观条件】就是我们在同一个班上学习。关系变成好朋友的【客观条件】是我们有很多机会相处和互相了解。【主观条件】是“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毕业后我们变成了路人的【客观条件】是毕业相处机会大大减少了,【主观条件】是我们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后来也没有去主动联系对方。
现在暂时不讨论【客观条件】,先来讨论一下【主观条件】是怎么形成的呢?
———————重点分割线——————
我觉得【主观条件】的形成在于我们在关系中的“收益”如何。
换个说法就是主观上,也就是从心理上【个体在关系中所感受到的“收益”影响着关系的走向】
1,这个”收益”有两方面——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
2,物质上收益有可能是金钱,生活或工作上的帮助等等各种具体的物质因素。
3,精神上的收益有可能是被肯定,被认同等等(大家参照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里面的需要吧)
收益稳定,关系也相对稳定。
收益递减,关系递弱。
收益递增,关系递强。
————————分割线————————
回到刚才的例子,我们成为好朋友的【主观条件】其实是在关系中双方都有很多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收益”,因此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毕业后又慢慢变成路人的【主观条件】其实是我们在关系中双方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收益”慢慢趋于零,因此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现实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印证。比如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员工之所以保持这种关系是在于他觉得从中获取的“收益”是值得的。老板之所以保持这种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其中一方,认为这种关系中自己的【付出】大于【得到】,”收益”为负数,那么关系就可能要发生改变了。
比如陌生人问路的例子,问路者如果需要付款才能获得答案,他可能就要衡量自己的【付出】和【得到】之间的性价比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收益”如何。被问者如果是公益作答,他可能也会衡量这种“收益”如何,比如我是不是很轻松就能回答,作答的时间会不会影响我干别的事,他会不会是借问路来套近乎而另有企图,他如果是个残疾人或许我们又会更热情一些等等。不同的条件被问者会有不同的回应。而因问完路,双方依旧是路人,所以我对收益也不会有太多期待。可能一句“谢谢”(或许包含着被肯定或助人的成就感这类精神上的“收益”)足以抵消“收益”的负数了。没有“谢谢”,也没什么所谓,只不过是个很小的负数而已,从别处可获取的”收益”远大于此。所以这事从心理上就是可平衡的,你不会产生什么抱怨等负面情绪。
对于很多不留名做好事的人,他们也是手里有资源时才去做好事的。我们无法得知他们做好事的精神上的收益具体是什么,但是他心理上一定是平衡的,不然他就不做了,也就不存在这种助人者与被助者的关系了。
在亲密关系里,也是同样的道理。
两个陌生人发展成恋人,他们双方在关系里的“收益”一般都是递增的。两个恋人从浓情蜜意发展到分道扬镳,他们在关系里感受到的“收益”一般都是递减的。
两个在婚姻中的人,即使吵吵闹闹也不离婚,那一定是他们各自在婚姻中还能感受到有“收益”,并且他们觉得可能不离婚的“收益”要比离婚的“收益”大,他们的婚姻关系才会持续。
二, 这样的理论假设对我们有什么现实价值呢?假设我们对处理关系有困扰,按照这个理论,我们若想更好的处理关系,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个“收益”入手。先搞清楚我们现在关系中的“收益”是什么,以及我们希望得到的“收益”是什么。如果两者不一致,那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变得一致?如何实现这些条件?如果现实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是不是要调整我们的期待?或者调整我们的关系?
三, 那父母和孩子这种亲子关系,是不是也遵循这个规律?
父母生育孩子之初,父母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是见证爱情的结晶?还是希望以后可以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还是为了老有所依?如此种种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但唯一相同的是,每个人对生育孩子这件事都是抱着期待的。如果没有期待,孩子都可能无法降生。这种期待和希望,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里面,父母最初的”收益”。孩子自身的存在就是和父母互动的条件。
然后孩子饿了,要哭才有奶吃,想人抱也要哭,才有人抱。这里“哭”就是孩子获得期待的“收益”的条件。(思考:这时大人会不会每次孩子哭就关注他,他满足他?如果不会,那会的时候有什么前提条件呢?)
再长大一点,孩子会说话了,他要想吃什么玩什么他要说出来,他才可能有的吃有的玩。这个“说”就是他获得收益的条件。
再大点,孩子理解能力行动能力更强了,他仅仅靠“说”,可能大人都不一定会满足他的需求。他还得“做”。比如吃饭,他可能要坐好在餐桌前,大人才会给他吃。比如看电视,他要先完成了作业,大人才给他看。
随着孩子的降生和成长,父母在关系里投入的越来越多,期待的回馈也越来越多,而父母从关系里感受到的回馈却不一定是等差递增的,也就是说父母从关系中感受到的”收益”有可能会减少,这时父母就可能产生各种心理不平衡,随之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亲子关系也可能变得没有那么和谐了。
这时是调整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对”收益”的期待呢?还是通过调整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达到这种期待呢?
我觉得都有可能。具体要看这种期待是否符合现实条件是否合理,父母养育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等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角度反过来,从孩子的角度看,亲子关系如何变化也在于孩子所感受到的“收益”如何。
孩子如果在关系中感受到的收益和他付出的努力是平衡的,那孩子的心理也会平衡,关系趋于和谐。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孩子的很多需求可以从外部满足时,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在“递弱”,可能有人说时间越长关系越紧啊。真的是这样吗?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想象一下“幼年丧父”与“中年丧父”,作为儿子,哪种情况的心理创伤更大呢?可能有人会说,中年的悲伤会更深刻,悲伤持续时间更长。这完全有可能,但如果从对整个生命的影响来看,“幼年丧父”无疑会有更大的影响。
还有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现在有些老人就把房子作为自己最后的筹码——谁对我好我把房子留给谁。
这些存在的现象也可以用此理论解释:因为此时亲子关系中,孩子可期待获取的“收益”或许已经变得很少了,孩子为了关系存续付出努力的意愿也就大大降低了。关系就可能变得不那么和谐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爱恨关系里,如果我们去了解透彻爱恨发生发展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可以更接近爱的真相。这个【了解】就是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当下的过程,通过认识清楚【关系】的互动因果,找到更好的方法,处理或改善我们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