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在掌心里的情感:强迫人格的感情世界

2017-04-01 10:55:11 松果小编

他们觉得感情不可靠,过于主观、摇摆不定且容易消逝,所以他们努力尝试把感情置于“手掌心”。   不理性的、冲破界限、超越感官直觉的爱情,不断上升的炽烈热情充满了危险,只会使强迫人格者惴惴不安。在爱情的领域里,他自己的规律派不上用场,只能束手无策;他坚强的意志力荡然无存,仿佛骤然罹患重病,使他失去了理智。这些都与强迫人格者所需要的安全感与权势感大相径庭。 两性关系中的权力欲   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努力尝试把情感置于“手掌心”,使之处于自己能控制的情况。他们觉得感情根本不可靠,过于主观、摇摆不定,叉容易消逝。炽热的情感更不可信,飘忽无常且不理性,爱上一个人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因此,他们在付出感情时十分悭吝,不轻易流露感情,也不太愿意体谅伴侣。这种只重事情的态度,使得他们在某些情感关系中。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冷静与清醒。   他们如果愿意在两性关系中负起责任,一定是他们心中已有定论。他们很不情愿让伴侣与他们平起平坐,比较倾向于一种垂直的关系:非上即下,锤子或砧板,   “不是…一就是”对他们而言再重要不过——问题是谁喜欢当砧板呢?感情关系变成了一场争取优势的权力斗争。忧郁人格者因害怕失去伴侣而万般依赖对方,强迫人格者却出于权力欲,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捏塑伴侣。所以,强迫人格者不容许伴侣脱离他捏塑的模型,把伴侣视为自己拥有的一件财产,必须按照他的意思行事。   强迫人格者要求他的伴侣全力配合,完全顺从,对方若不肯的话,关系就无法维持。从另一方面来看,他能承担别人难以承担的,耐力又超强,这是他的宿命;而他们之所以忠实,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基于这些理智的理由,物质上及安全感的需要,他们愿意饰演不无重要的配角。在他深入一段感情之前,常常要天人交战好长一段时间,譬如订婚很久了,婚期却一再拖延。一旦痛下决心,这段感情看起来却好像解决不了——可能是宗教方面的原因,或者基于伦理上的大道理,也有的时候只因他不想放弃,要不就是他正打算放弃这段感情。   一位妇女问她的丈夫,为什么不同意离婚,她老早就说过要离婚,况且他也觉得他俩的婚姻令人无法忍受,但他的回答是:   “因为我们已经结婚了”,好像真有个婚姻有效时期等着他们维护似的。他说这话的时候,既非基于宗教观,也不是因为体谅妻子,而是他的确已经结过婚了,他厌恶改变。   习惯及掌握权力决定他的态度,除此之外,他宁可死守着这个婚姻不放,也不愿重新去冒险。这种人的婚姻,双方仇视,互相折磨,把残余的感情通通消耗掉,都在期待对方早日升天。 形式重于感情   强迫性格越是严重,患者的婚姻就如法庭上的针锋相对权利与义务泾渭分明。形式上的东西被赋予太多的价值,被反复援引,只要不超出理智的范围内,倒也过得去。但是,如果他想用形式上的东西取代感情的话,就有可能是试闯常规的关,在细腻的感情与权力欲的掩护之下,扭曲变形成了性虐待。   一位婚姻出状况的妇人去找律师,请他为她撰写一份合约。合约中载明了性生活的频率,每次行房时卧室的温度。合约上还禁止她的丈夫在卧室内抽烟,写得清清楚楚,触犯或未遵守这些规定时应该罚多少钱。假使她的丈夫在合约上签字,她就愿意与他维持婚姻关系。她坚信这些建议合情合理,唯有这么做,婚姻才能继续。   她一一列出条件,却没有认真面对问题:她抛开了感情,只是强迫写下自己严苛的要求。   遇到紧急关头或需要沟通讨论的时候,强迫人格者往往很不理智:即使他知道自己站不住脚,却还是不肯让步。他把自己与过去牢牢地黏起来,数落伴侣的不是,举证历历,以前做错了什么,现在明知故犯,犯错的频繁程度等等。说不通时,他的想法通常很古怪,不晓得要纠正自己——上一段的例子即是。   不太相信感情的他,提出他自以为良好的建议,订下规矩,要伴侣和自己遵守。如果他的妻子抱怨星期天他只专注干邮票或手工艺,而她无聊得要命,希望两个人共同做一些事的话,他会妥协,然后提议一周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之中,一周则与妻子共处。他遵守这个计划——从中感到自己的奉献与辛劳,但这些都是他一厢情愿,产生的结果也是错的,可他自以为仁至义尽,负了该负的责任。虽然他卖力演出,妻子仍然察觉他心不在焉,因此很不满意,对他提出更多的要求,他惊讶万分,而且十分恼火,再也不履行出游的义务了。   这个例子适用于许多强迫人格者类似的行为,他们设法解决与伴侣之间的问题,但是伴侣却根本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的乐趣、自发性的行为、情感流露、变化以及轻松写意。强迫人格者面对这些“苛求”——冷淡、克制的他不得不这样想——他的伴侣对感情简直需索无度,于是两个人过着没有交集的日子,问题像荡秋千一样越荡越高。   强迫人格者与伴侣相处,对于时间、金钱,非常注重守时与节俭,因为权力的角力、一成不变以及顽强,都在这几项之中被凸显出来。食物必须“分秒不差”地端上桌,家用要分类详细并且计算得“分文不差”,做丈夫的必须把他的薪水悉数带回家,只分到一点儿零用钱等等。若要添购什么必需品,可以演变为一场悲剧:无止尽的讨论是否真的需要那样东西,伴侣是否浪费无度,使用东西时粗手粗脚,所以才“义”要买新东西了,这样的婚姻中,金钱常是引爆危机的导火线。   父权制度之下,占尽上风的男人其实是靠着妻子的牺牲,才保住婚姻,单单看“夫妻义务”这一项,在性行为上妻子所受到的屈辱,如何贬低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下一章讨论歌斯底里人格时,我们将会看到一位妻子的报复行动。父权制度之下,婚姻形同生活常规,掌握在男人手里,剥夺了妻子的行为能力,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使她处于完全依赖的状态。 像火车时刻表一样刻板的性生活   对一个严重的强迫症患者而言。伴侣的“功能”再重要不过,守时、精确、值得信赖、不出状况,如同一架上好油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愿望,甚至没有任何情感上的要求。他不和伴侣有情感上的互动,不给对方什么,也不期待得到什么,两人之间只存在着条件与规定,而且都是他要伴侣遵守的。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婚姻按照计划进行,多么冷冰冰,就连性生活都和火车时刻表一样刻板,比较像是履行义务,没有情愫,更无情调——只不过“时候到了”,夫妻俩才交合。   对性的态度。一如其他的生活乐趣及享受,会随着强迫人格的严重程度而加剧。前文已提到,性生活经常也属于“列人计划”之事,情爱生活中,性爱被敌视,气氛冷静理智,完全没有热情。第一次邂逅异性就不太妙——他估量起新婚之夜经常发生的尴尬与灾难。他对伴侣不够体贴,对性爱缺乏幻想,于是感情生活就像已经上路的车子,继续朝错误的方向驶去。强迫人格者的性事常带着虐待的色彩,他希望强迫伴侣,亲密关系中混杂着权力欲望。   伴随着性而产生的羞耻和罪恶感,可以让亲密关系变形,折磨人、不愉快、不带任何幻想的,只能依照特定的模式,在制订好的条件之下才能进行。情况恶化时,患者必须靠着长时间怀疑、厌恶感来武装自己,作为自己应付这些“禁忌”行为的屏障,下面是一个关于这类疑虑与保持理性的例子:   一位年轻的男子认识了一个女孩。他非常喜欢对方。第一次在家中看到她之后,他开始陷入苦思:“我们的关系(八字都还没一撇)会有什么结果呢7那女孩来自一个怎么样的家庭?她会不会已经和许多男人交往过?身体好吗?她对爱情的看法为何?万一她怀孕了怎么办?我会不会被她传染什么病呀?她的嘴唇好性感——天知道她是否跟每个男人上床?还有,我干嘛要和她交往呢?谁能保证我不会败兴而归?没有一点是有利的……我还年轻,需要现在就定下来了吗?(这里又离题了)”   我们看到他非比寻常的谨慎、自我保护,他必须先排除所有预见的坏事。运用他细如发丝的理智。这样他就不必下决定,或是采取行动,也就不会冒任何风险了。这位年轻人还有其他的强迫人格,比如说他过去几学期中常常思索一个问题,不知道参加毕业考试的时候应该打哪一条领带,然后他又把领带放回衣柜。他饱受强迫回忆之苦:与某一个人交往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必须重返记忆的现场,去想自己以及别人说过哪些话,有没有说过让人感到难堪的话,别人的言谈之中是否有针对他而发出的弦外之音'他得花上数小时之久,重新建构这些谈话。这是过度小心的征候,尤其是无法随兴自主。   强迫人格者追求成就的欲望常常表现在性上,性关系意昧着他的能力、生殖能力,伴侣就变成了他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物品。在强迫人格者的身上不难发现,他们对性与金钱的看法很一致:他们希望没人知道他们有“潜能”;基于害怕的原因,能付出的潜能十分有限,必须好好分配,免得浪费了他们的“弹药”——用钱的态度也出于一辙。   肉体欢爱的关系之于他们极其脆弱敏感,受制于某些特定的条件:声响、气味、灯光、没关紧的门,以及各式各样外在的因素,都对他们造成干扰,容易使他们失了兴致或造成阳痿。有些患者在性活动之前得花很长的时间洗澡,对即将发生的亲密关系兴奋不已:另一种情形是他们借口必须先完成某些“义务”,来排除兴奋的情绪,先整理房间啦,或者先把某件事做好。他们也喜欢拿疲倦、工作过度作护身符,这一类的借口俯拾即是,伴侣很容易被蒙过去。要他们大方享受身体的欢愉比较困难,如果他们坚持伴侣充其量是他们的财产的话,会变得醋劲儿十足,凸显权力争夺战的问题:伴侣不应该夺走他们的权力。一旦他们的伴侣试着用性来操控他,他们会变得更加缠人,借此保护自己,结果情况只会越来越糟。贞操带恐怕就是某位强迫人格者发明的。   强迫人格者往往把爱与性、柔情与感官分得一清二楚,因为他们不期待从所爱的人那儿得到他们想要的,只能把这些渴望转到不爱的人那儿。性之于他们龌龊无比,就是没办法与一位他们心爱的女人一起拥有——认为对方会因此受到屈辱。强迫人格者中不乏深深迷恋某位女士,却找妓女上床的例子。   轻微强迫人格的人通常不是感情炽热的情人,但对自己的感情很忠诚也很可靠,他们的热情始终保持一定的温度,伴侣会觉得挺安全,油然升起责无旁贷守着他、照顾他的感情。婚姻生活中,他们是末雨绸缪的伴侣,他们的家庭很像一个“有治疗性质”的团队,属于正面意义,家人彼此尊重、喜欢、有责任感。 “你不可以”:强迫人格的成因   他把周围环境对他行为的反应放在心上,像一位法官,代表外界加诸他身上的可以与不可以,身兼学生和教师双重职责。   什么因素和环境造就了强迫人格?机械式的动怒、性以及个性外向是主要原因,任性与独立也同样重要。一个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父母视为麻烦人物、常常要制止他的行为、教训一番的小孩,比那些安静乖巧的小孩容易患强迫人格。但是,温煦、处处配合、容易妥协让步的性情,有的时候也会造成强迫人格,因为这样的孩子不允许自己自由地表达情绪,只是一味顺从。有些人天生就爱苦思冥想,一丝不苟,对过眼烟云有强烈的感情,不断去追忆其中每一个细节与详情,所有惊鸿一瞥的印象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可以保存好长一段时间。   我们叉碰到了类似的情况:没办法准确地说出,到底什么样的个性、环境因素或教育方式会形成强迫人格。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完美的解答——除非是把同一个小孩放在不同的环境里成长,才能观察出变化。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在研究环境造成的影响时,不该忽略患者的个性;而以前的人把重点放在遗传上,无视于环境因素也同样有欠缺。那些环境因素,对安全感以及永久持续的需求要多强烈、害怕人事物消逝或改变要到何种程度,才会形成强迫人格? “我”的意志   想要了解这些,我们就必须深入探讨前文提及的,儿童早期发展阶段中的两个因素。2到4岁期间,一个小孩开始学习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对他提出任何要求、无邪的幼小时光、短暂的天堂岁月,从此宣告结束。他第一次与所处的环境产生冲突,发觉自己的愿望和冲动有所抵触,他自己的意志也与教养他的人不一致。现在到了别人对他有所求的年龄,而他也有了一些自我的意识,有自己的坚持,想要自由走动,按照自己的意思说话,也就是他开始踏进这个世界了,希望有一些作为;而在先前的阶段,所有他需要的东西都是别人为他准备好的。他越来越能够——言语上亦同——表达愿望和情绪,征服所处的空间,试着使用自己的力气,尝试用自己的意志反抗某些人、事、物。   完全依赖母亲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的他正处于脱离的阶段,独立自主的倾向日益强烈——他第一次说出“我”,表示他知道自己与母亲是不同的两个人:与母亲共栖时他还没有你我的观念。他的能力与日俱增,身体由他主导,具有运动机能,有想要做些什么的兴趣,想向外发展,并且拥有自己的意志力。他在跌跌撞撞中见识到这些人生的题材,也经验到周遭环境对他行为的反应,因此,他晓得自己的能耐,所拥有的权力,同时认知到事物的限度。在这个发展阶段,他也学习到另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搞清楚什么是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浅显的区别好或坏。每个孩子都必须在自己的意志与不得不顺从、贯彻到底与适应配合之间找到个人的解决办法。他找到的方法往往又与他的性情、所处的环境都有关联。 “你应该”“你不可以”   第一个和自己的意志与不得不顺从有关的经验,是行为模式中的清洁教育。从小孩如何学会养成清洁习惯,就可以看出他是否正常健康地管理自己。他的态度顽强,或者让步顺服:大人有没有给他充裕的时间,让他一步一步学会?不讲理的时候,大人是强行训练呢,还是很早就以强追与处罚的方式逼他就范?这个小孩具备的能力日益增加,他有所需求、与世界互动、总想要做些什么,这些都会使他与这个世界产生冲击,让他觉得困惑,以为自己“不乖、不听话”。2到4岁的阶段,他开始有向外发展的冲动,形成自我意志:他所学习到的课题塑造出他的行为模式,个性也由此养成。   这个小孩何时、以什么样的方式接触可以、不可以的课题,格外重要。在他知道好坏的初始,大概就犯下了第一个“罪行”——现在,这些叫作“你应该”、“你不可以”或“现在不可以”等等,他体验到如果听话就是乖,反抗的话就会被人说成不乖。太早或太晚让他面临这些情境、大人执行时是否过于僵化强硬、松懈或态度不坚定,都会造成他顽固、不顺从。如果教导的方式充满爱,他就会被导向出于自愿完成任务——如何实行自己的意志,如何自主自在,这都是早期陶铸出来的,并且形成他日后动力的雏形。这个孩子长大后,是否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意志力以及勇于做自己,能否挺身反抗权威、权力或乖顺配合,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强迫人格亦同。   早期个人的意愿与环境中的可以或不可以所产生的冲击,都在孩子身上浅植自由或不自由的动力,他的道德良心,受环境条件影响、心理分析上称之为“超我”的道德观,是严谨抑或温和,还是保持自由自主的程度,或者严苛的克制自己,变得拘谨非常。现在,他把周围环境对他行为的反应放在心上,像一位法官,代表外界加诸他身上的可以与不可以,身兼学生与教师双重职责。   比较晚才发展出来的强迫人格,我们发觉他们的人生之路充满了严谨的规律性。幼年时期很早就受到训练,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可以动怒,抑制冲动,如果表达自己的意志力的话,就会遭受处罚,或者必须把自己的感觉吞咽下去。他正值继续发展学习能力、行为模式定型的成长阶段,这些情绪本属平常,可以把他导向更多的独立自主。观察每一位病患——研究病患行为的结果——都可以看到幼年期,涉及展开人生新页以及踏人新阶段的初始印象与经验,影响力既深且远。因为小孩很容易从中体验到造化弄人,把各种行为分门别类。 苛刻的管教   通常问题是这样开始的,小孩所处的环境中,任何事情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进行,不遵守这些规定的话,就被视为危险或不乖。身边的人对他的“不当行为”的反应是:责备、警告、威胁、不爱他以及处罚,不难想象他今后的行为会不符合这个环境的期待。要是他太吵了,乱扔东西或弄坏了什么,妈妈不满、谴责的眼光就会射过来,或者处罚他。他再三经历这些,至少会变得小心翼翼、犹豫不决、克制自己,也许开始缺乏自信、拘谨不安。每当他想要做什么的时候,若心中的恐惧遽增,有可能导人反射的危险方向,当下紧急煞车或硬生生按捺住冲动。   谈到这里,环境与强迫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活泼、冲动、体力旺盛、会发脾气的小孩当然比安静的孩子更常挨骂、被喝止,严加管教;假若申斥无效,父母就恐吓不再爱他,要不然就是处罚一顿,这些后果的负厩影响也都颇可观。   超出年龄的苛求也表现在要一个小孩保持干净,   “端庄地”坐好吃饭,不许弄坏东西,不可以——即便有理由——表达不满。此处举一个荒唐的例子:有些家庭要小孩在用餐时腋下夹一枚硬币,这样用刀叉时两臂才不会伸得太开,学习所谓的餐桌礼仪。想当然,循规蹈矩的孩子比较讨父母欢心,周围的人也会赞美他懂事,他们的乖巧证明了家教成功,让父母觉得有面子。想一想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如果没有适当的游戏场地的话,小孩子简直就像在坐牢,根本没有地方供他发泄充沛的体力。如果他很小的时候就必须学会注意自己的举止,控制自己,不仅使他饱尝束缚之苦,害怕受罚、良心不安也将袭卷他。   对这种年龄的小孩而言,弟妹们接连出生也是一项课题。该隐杀害弟弟埃布尔的阴影笼罩他的心头,已经具有自我意志,也会恼火动怒的他,把弟妹们视为竞争对手。若是做父母的不了解他的心情,不知道要减轻他心头阴影的话,情况更糟,他对弟妹的敌意与不满转化为罪恶感,很早就形成了强迫人格。   一位独子,他经常偏头疼的母亲不喜欢被人打搅,而且十分敏感,每当他在花园里玩,或从外面回来,都得在进屋之前把鞋子脱下来,免得发出声响或弄脏房子。他在屋子里玩的时候,常有一股冲动想拿某样东西给妈妈看,但跑进房间时把地毯边的装饰踩乱了,这可不得了:妈妈叹着气轻轻责备他不小心,拿一把梳子把地毯边的装饰梳到“工整”(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的地步,忘了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这孩子一天到晚听到的总是:“现在别来颊我;没看到我头疼吗?”“我在看书。很忙:没时间。”   我们很容易想象,长时间处于这种情境会产生什么后果。   从一位初为人母写的日记来看,还有更早形成强迫人格的(第一次当妈妈的人常有强烈的企图心,事事求正确,还参考了不少相关书籍):日记记载了小孩第一年的情形:   你才3个月大我就教你坐便盆——你必须尽快学会卫生习惯。你是个毛躁活泼的小孩,要是不好好吃奶,我得狠狠地打你屁股,直到你学会安静吃奶为止——后来我只要瞪你几眼你就立刻变乖了。所以,我很早就晓得你不可能太倔强,就像我在书上看到的一样:要及早制止孩子倔强。也因此,每当我要离开房间,而你大哭大闹的时候,也要狠狠地打你屁股:一开始你哭得更厉害,但我不管你,直到你哭累了——这再清楚也不过,你只是想气我。然后你就变得很可爱:到后来我根本不需要和你较劲儿,大家都赞美你乖得不得了,使一下眼色你就能会意。有时候我得说服自己,这么严格对待你——但我知道这都是为了你好,而且我想以后你会明白,因为爱你,我要给你最好的,所以才这样严厉。这几年爸爸在战场上,我一个人得为你负起全部责任:等到爸爸回来时,他会有一个教养良好的儿子。   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一个太早就得学会紧急克制自己冲动、不会变得不友善、也知道不要吵别人的小孩,这些质索随着时间渐渐成为他的“第二性格”,变成一种反射动作,自动地控制自己。日后,他把心中的每一个冲动和该采取的行动推到一起,造成一条裂缝、一个断层,因为他都要先考虑清楚,这样做是否太冒险,怎么想就怎么做呢,或者,最好放弃?如此一来,断层与深思熟虑变得脆弱不堪,他没有办法贯彻自己的主张,陷入怀疑的夹缝中,到底可不可以呢?怀疑持续扩张,变成了强迫性的怀疑,每一个涌上心头的冲动都必须立刻作废。 强迫性的怀疑   根据这个我们知道,怀疑在强迫人格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怀疑可以保护他免于因自由自在而造成的危害,不会受到诱惑,事后懊悔来不及。怀疑不可或缺,变成他自身的目标,进而取代了真的自动去做些什么。可以从最原始的生活经验去追溯他的怀疑:我可以做我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还是顺从,打消所有的意念——做“好”人或“坏”人?换言之,我想做的事究竟好或不好呢?这种怀疑使得强迫人格者倾向踌躇、犹豫、不果断以及推拖,一不小心就像那头在两捆干草问饿得发昏的驴子一样,因为它无法决定先吃哪一捆。强迫人格者欠缺的是采取行动的勇气,又害怕受罚,就是下不了决心。要作决定的时候,被调教出来的恐惧和心中原始的冲动让他举步维艰。童年时期如何处理冲动与害怕受罚的程度,决定他强迫人格的严重性。   如果我们知道,强迫人格者认为一旦作出决定,这个决定必须是最终的、不容更改的、“百分之百”正确无误,否则惩罚将接踵而至,就会比较包容他们的犹豫不决。甚至在决定无关紧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有困难——心怀“一招错,满盘输”的畏惧。   强迫人格越严重,越是对有意义的活动心存怀疑。他们像上了瘾一样疑神疑鬼,变成一种反射心理,有必要为相反的论调一一作答。假如冲动与压抑的反差越来越大,不消多时就会出现以下的现象:一开始是停顿冲动与压抑的裂缝;然后,这两者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迅速绕着“是/不是/是/不是”打转,表现在身体上的可能是发抖或口吃,在想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想说什么、不可说出口之间无谓地奔波;晟后,冲动与压抑暂时告退,变成麻木、封锁以及紧张呆滞——一个人若想说话又咬紧嘴唇,欲出拳还击却又拼命克制,想当然尔就瘫痪了。情况继续恶化,他感受不到刺激与冲动,意识中这两者从此缺席了,取而代之的是拒绝和反射,心中正要产生某些意念之时,当下就勒死这些冲动。   强迫人格者在幼年时期太早就有世界上许多事都得依照一定模式进行的经验,因此认为若要求完全正确,他应该变成一位追求完美的人。完美主义在他手上变成原则,把所有的事情都依照他的看法条件化。   在混乱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也有可能发展出强迫人格,属于反作用、抵偿的性质:他在他的世界中找不到方针,没有驻足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种自由令他不寒而栗。因此,他只好向内寻求停泊的港湾,同时尝试从自身发展出秩序与严格的规章,以便栖息其间,并且从中获得安全感。不见容于环境,只好靠着越来越严重的强迫人格撑下去。(转帖_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