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 第六期——我与你,我与这个世界

2020-04-06 08:12:30 松果小编
我喜欢在咖啡厅写作,这里不算安静却能给我一种跟别人联系着的感觉。在这里没有人认识我,可只要我愿意,就可以跨出一步跟人攀谈起来。 这样既能够做一个与人交谈的入世者,也可以做一个看着人来人往的观察者。我喜欢这样既独立孑然又有联系感的状态,比起独自一人创作,这样的状态更能让我感到安全,富有灵感,这也让我体会到渴望关系、渴望投身社会的本能需要。 事实上,人类很难独自一个人生存,即使是归隐山林的隐士也曾在社会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体验之后才能够返璞归真。 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讲的就是真正的隐士能够在繁杂丰富的社会里既保持独立又能与人建立一定的关系。 可是关系却如同迷雾一般让人迷失在其中,多少父母打着“爱”的名号满足控制欲,多少情侣间用“爱我就要听我的话”来维持亲密关系,又有多少朋友在以“在乎”的名义在替你做满足他自己需求的选择?关系如此丰富,可以说关系就是整个世界,我与你之间的秘密要比想象的复杂的多。 性格即关系 我们常认为性格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当我们评价一个人脾气差时常常会说“你看这个人这臭脾气,跟他爸一个熊样。”评价一个人脾气好时也同样会说“这个人气质好,脾气好,跟他母亲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这里只是举例子,不代表父亲脾气差,母亲脾气就好) 稍稍读过些心理学读物的会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可以用“大五”或者“大七”人格理论来分析,我听到周围人也常常提起色彩性格分析来概括一个人的性格。 比如一个人外向,有朝气,感情表达强烈,不稳定,就可以说他是红色性格。一个人内向,脆弱,多愁善感,甚至有些抑郁,则可以用蓝色性格来概括。 而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对于性格却有不同的概括和解释。总结起来是这三句话“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三岁看大看什么 在中国的俗语里,有句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里讲的通常是通过一个人小时的性格、气质就可以推测成人后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不过事实上却有不少相反的例子,有很多人小时调皮捣蛋,少不更事,成人后却成熟稳重,举止优雅;同样也有不少人年轻时少年老成,成年后却乖张放肆。这种预测方式笼统,粗泛,不够确切。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看的则是亲子间的关系,简而言之,一个人年幼时与父母建立的关系会成为这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化到个人的自我中,所以“性格在关系中形成”讲的就是你早期与别人建立的关系方式(通常情况下是亲子关系)便是你以后与人建立关系的方式。 在我的课堂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课下活泼好动,课上表现欲极强,特别是在回答问题时,如果老师没有给他机会表达,他就会伸长了手臂,恨不得举到你眼前回答问题,与此同时还会大声喊叫“我!我!我!”来吸引你的注意。 在课堂上,这个同学还会用各种夸张的动作和言语来赢得关注,甚至说脏话。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他的父母经常忽视他的感受,时常也会责骂,体罚他。 这使他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也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只要是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甚至是不择手段的破坏性行为也在所不惜。我们可以看出他父母与他建立的粗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已经内化到他的性格中来,成为他面对这个世界的真理。 很遗憾,他因为一次课上与其他老师的冲突被劝退了,我没能跟这个学生深入的交谈,帮助他做出改变,所以时至今日我还会不时想起他,为他现在的处境和以后的路担心。 你我之间才是你我 当你我逐渐长大,遇到彼此,你我也展开了一场内在关系模式的较量。在与人交往时,两个带着不同内在关系模式的人相遇,他们也会在这个关系里重复已有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展现了这个过程。主人公——派与父母同船搬迁,不幸遇上风暴,他成为这条船上唯一生还的人,于是独自乘坐救生船漂流在海上。而不久他发现一只老虎也稍稍上了船躲在帆布下边。 之后两人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对抗,一边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边是文明的社会法则,两种模式的较量过程也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最终两种关系模式得到和解,派与老虎形成了共生的关系,双双获救。 在亲子关系里,父母能够正面反馈孩子各种情绪和遭遇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不过很多“中国式父母”却选择忽视孩子,如果孩子取得进步,父母便会提醒孩子不能骄傲,取得进步不能张扬,而成绩不好时就会批评孩子。 事实上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有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关键在于每次考试过后能够跟孩子分析成绩差的具体原因,而不是简单的概括为孩子不努力,学习态度有问题等。这样孩子才不会受挫时过多的抱怨外界,自责萎靡,而是像父母教给他们的一样,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振旗鼓。 我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他/她把孩子带到我面前来,第一件事嘱咐给我的就是对自己的孩子严点,好像简单的严格能够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一样,这其实就是没有看到孩子学习问题的具体性,渴望用笼统的,低效保守的方式来概括孩子的一切问题。 有一次上课,学生心情不好,默不作声,课程的内容进行不下去了,我开始问及学生发生了什么。逐渐了解到父母经常外出留他一人在家,渴望同父母亲近的他就显出对上课的不耐烦,当我说道“你是因为父母经常出门没有带你而感到怨恨他们吗?如果我的父母这样对我,我也会感到难过孤单的。”于是学生便失声痛哭。 在亲子关系里,看见孩子的需求和渴望对孩子来讲是极其具有积极意义的,即使不为他做什么,只是被看见,力量都非常巨大。 所以,人的性格在关系里展现,你的存在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我才知道我原来是这样的。我的身边没了你,我与你的性格也无从谈起。这也就是西方哲学里讲的“你存在,所以我存在。”(西方哲学里讲的“你”指的是上帝,而将这种哲学引用到人与人之间再合适不过了。) 遇见你是最美的意外 当两种内在关系模式相遇,特别是在亲密的关系里,能够构建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可以帮助彼此看见各自的内在关系模式,并让彼此疗愈,这就是“性格在关系里改变”也可以说是“性格在关系中疗愈”。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找到我,跟我谈及她跟自己老公的事儿。她说自己与老公结婚后越来越发现他像个女人一样,经常向她抱怨工作中的种种不顺,而且还不断自责自己能力不行,哀怨我的朋友不在乎他。 我的朋友一开始还会听他诉苦,可是时间长了就受不了了,甚至好几次想到离婚。现在老公的工作做的越来越差,领导也经常责备他的工作态度,现在直接降到基层做业务了。 当我们继续交谈发现,在他们的关系里我的这个朋友无论从相貌,收入和家庭背景都有占有优势,在家里也是一把手并经常以命令的口吻指示丈夫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不和她的期望,就会大发脾气。 丈夫时常感到自卑,不过丈夫却很懂得料理家家务,懂的关心人,能够很妥帖的把孩子和她的生活打理得安逸舒适。我跟我的朋友继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我的朋友在用她工作中的权力法则让家庭变成另外一个办公室,让丈夫成为她的秘书,而丈夫的种种表现就是对她这种行为的无声的反抗。 之后她与丈夫深谈了几次,才知道丈夫在背后受的委屈,于是两个人决定以后有什么事儿都商量决定,不再在家里上演“权力的游戏”了。半年多过去了,两个人关系更加亲密了,丈夫会在一起参加的聚会上开我这个朋友的玩笑,不过更多的是夸赞老婆能干,而他自己也做出了改变,换了工作,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来,这样工作时间更加自由,也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妻子和孩子了。 相遇就是一场意外,是一场冒险,也是改善自我,让自己变得完满的契机。关系里别有一番天地,甚至关系就是整个世界,在关系里,你会看清自己,懂得爱的教诲,愿你能拨开关系的迷雾,成为真实的自己。 本初,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