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求与帮的关系

2020-04-06 18:33:05 松果小编
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此例为虚拟的例子)更直观的感受一下心理咨询与普通的聊天有何区别。 某君:“最近老是失眠,特别难受,头昏脑胀,每天晚上越想睡就越睡不着。” 朋友可能回应:“肯定有心事吧?我跟你说,凡事不可想太多啊,吃好喝好比啥都强。” 以上对话就是普通的聊天,该朋友的回应有关心,有支持,但却没有理解。 但作为心理咨询师,也许我们会知道,失眠,排除器质性的问题,大多都跟情绪有关(这是对失眠的粗线条的心理学理解)。 带着这种初步的心理学理解,咨询师也许会这样回应被失眠困扰的来访者:“失眠很多时候可能跟情绪有关,你愿意说说失眠的时候,你脑海当中通常都会想些什么?当你想那些事情的时候,情绪上感觉怎么样?” 咨询师这样的回应一定程度上是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该来访者失眠的心理意义,而理解来访者的问题是心理咨询干预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有了理解才可能走向解决。 在理解之上,我们有时候也会建议来访者尝试具体可实施的方法帮助来访者缓解失眠困扰。 比如有时候我可能会建议来访者,可以尝试一下,晚上躺到床上之后在什么都不干的情况下(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不看书,也不起床去做其他事情),20分钟之内,想办法千万别让自己睡着。 这样的一个建议,从催眠的视角看,实际上是让来访者进入到一种单一意念状态里,这种甚至是无聊至极的状态,其实为来访者精神放松甚至身体放松营造了一种可能性。而精神和身体的放松是我们得以入睡的一个重要条件。很多时候能放松就意味着能睡着。 在这个对失眠来访者的小建议里,其实就包含着一个心理学原理,那就是睡觉其实不是睡不着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放松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再一次强调的,心理咨询不是普通的聊天,它是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 案例二 而对于上面提到的那个有比较强烈的病耻感的来访者,咨询师或许可以尝试这样询问对方:“就像你说的,别人会把你当病人看,这种想法出现的时候,你对自己感觉怎么样?”来访者(假设的回答):“我觉得太糟糕了,我怎么能得病呢,我对自己一直要求很高,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我现在30多岁已经是公司一把手,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状态,我无法接受我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这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弱者。”来访者这样一个回应,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Ta实际上是在告知咨询师自己内在的自体表象——一个完美的强者。 而从经典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也许该来访者有一个极度严苛的超我,这样一个超我的存在让Ta对于自己生活、工作中出现的任何瑕疵采取一种零容忍的态度。 以上,我通过理论论述和一些虚拟的简短咨访对话片段,试图让大家对于何为心理咨询有初步的感受。再次强调一下,就如从一开始论述的那样,心理咨询是背后有理论支撑的谈话——从咨询师第一次和来访者接触和互动开始,咨询师如何做,如何说,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几乎都有心理学的考虑。最后,有个案经验的新手咨询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这么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关于心理咨询的定义,真正实践在心理咨询的工作里,其实并不太容易,它需要一个很长的磨练和成长过程。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