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抑郁症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0-04-27 12:48:44
金钰❤情感婚恋
近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被称为“蓝色隐忧”的疾病,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疾病。根据2017年的数据统计,全球大约有3.4亿人患有抑郁症,而我国就有1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而近年来,这一数据还持续呈现上升的趋势。根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披露的数据,10年前上海社区的抑郁症发病率只有1%,而如今统计的数据是4%到5%,短短的十年翻了4到5倍。我们很熟悉的明星张国荣、乔任梁等人就是因为患有抑郁症而自杀离世。除此之外,深受抑郁症困扰的名单还很长很长,比如天才画家梵高、我国新闻人崔永元等。
那么,从自我心理学角度来说,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关于抑郁的形成,不同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强调自我加工的抑郁模型得到了公认。根据这个理论,有的人自身有容易抑郁的体质,一旦遇到比较重大的负面的生活事件,比如分手、亲人离世、重大的事业失败等,就会产生最初的抑郁反应,觉得没有希望,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这个人平时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消极,非常关注自己的表现或者是不愿意与其他人沟通,那么他可能陷入长期的抑郁的状态中,情绪低落,最终就形成了抑郁症。
众所周知,“哥哥”张国荣是我国香港地区著名的电影明星、歌手,曾经拍摄了《霸王别姬》等多部电影,深得观众喜爱。他后来因为抑郁自杀身亡,自杀的当天正好是愚人节,不少粉丝都会在每年的愚人节4月1日当天对他进行怀念。他抑郁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种说法是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他的父亲是香港著名的裁缝,曾经为希区柯克等著名导演设计过服装,但是却风流成性。张国荣童年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他有两个母亲,他的妈妈和他的关系很疏离,后妈甚至用尿淋过张国荣。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国荣养成敏感的性格。加上他追求完美,全身心的投入到演艺事业中,后来患了抑郁症而自杀身亡。他的自杀离世令影迷唏嘘不已,更引发了人们对抑郁症的广泛关注。
说到这里,你肯定会很好奇,哪些人具有容易抑郁的体质?心理学把容易抑郁的人的体质称之为“素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容易抑郁的“素质”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第一个因素是低自尊。
心理学家发现,那些曾经幼年丧母,或者成年时期缺乏亲密可信赖关系的人,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失败或者是感情挫折时,会感觉自己很糟糕,从而产生最初的抑郁。1986年,心理学家乔治·布朗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发现:低自尊的女性产生抑郁是高自尊的女性的两倍。
比如,饰演《速度与激情》的演员巨石强森也是抑郁症患者。他看起来非常强壮,却曾经深受童年阴影的困扰。根据他接受好莱坞记者的采访中的说法,他14岁的时候,曾经因为一些法律问题被母亲赶出家门,留下了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从而为抑郁症埋下了隐患。
第二个要素是条件性的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在生活中,我们都寻求“自我价值”。而很多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建立在其他人的社会评价或者是自己的成功角度上。也就是说,这些人对自我的认知不那么稳定,更多依托外界,一旦自己听到了一些对自己的负面的评价或者是自己没做好某件事情,对自我的评价也会随之变化,引发抑郁的情绪。
比如,演员乔任梁就是如此。根据经纪公司在他去世后的相关声明,自从天津爆炸之后,网络暴民的一些评论让他深受困扰。当时,他发了一条微博说“飞蛾扑火”,意思是说火势太大,消防人员去拯救可能会丧失更多人的生命,不建议消防人员去救火。这条微博激起了网友们反感,很多人在下面的评论不堪入目。有的人甚至直言他“没肺没肺”。这些负面情绪使得他陷入到抑郁症的漩涡中,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乔任梁是明星,受到很高的关注度,有可能会很在意其他人的社会评价而产生自我否定。但自我价值的不仅仅会因为负面社会评价而降低,也可能因为某种特定的社会角色的停止。比如,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叫做“空巢综合症”。容易得这种综合症的通常是家庭主妇。她们用十几年的时间内主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们,生活的中心完全围绕孩子。当这些孩子们离开家以后,有的家庭妇女就会陷入到抑郁的情绪中。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没有任何价值。
第三个因素是几乎没有可供选择的自我价值来源。
比较极端的情况下,除了外部原因,我们无法找到其他的原因为自己开脱,我们所接触的人对于我们的评价也都是负面的。这种情况,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理由来告诉自己“我很棒”这类的鼓励,而是陷入到“我很糟糕”的情绪中,最终自我否定而抑郁。
比如,美国著名的文学家海明威,曾经创作过老人与海等多部优秀的作品,曾经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没有再写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深感压力,觉得自己不再有价值。最终,他选择了自杀身亡。
第四个因素是功能失调的观念。
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影响抑郁的产生。比如有的人一旦发生应激事件,就倾向于用歪曲的、不客观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自我否定。比如,普通人和女朋友分手,可能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例如两个人性格不合适、女友人品不好等等。而有的人和女友分手,就看待自我说:“我之所以感情失败,是因为我自己不好”。采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看待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方式都比较消极,更容易抑郁。
第五个因素是归因风格。
和功能失调理论类似,我们从失败或挫折中寻找原因的方式也会决定了我们对自我的看法,同时影响我们的情绪。比如,如果你持续一段时间一直在寻找工作,但是却又找不到工作。你会怎么想?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这样想:“我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我自己能力差,下次找工作时我可能还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力差不仅仅影响我找工作,而且也让我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结婚。”研究发现,那些总是把失败归结为自己内部的、稳定的原因,又总喜欢拓展联想到其他方面的人,更容易抑郁。
心理学家梅塔斯基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也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这些大学生们在拿到糟糕的考试成绩之后的反应。他发现,最初拿到成绩时,这些大学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差别,都是情绪低落,甚至有些抑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情况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些消极归因风格的大学生,往往会继续保持低落抑郁的情绪,而积极归因风格的大学生则迅速的走了出来。后来,不少的心理学家也在更小的学生中,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研究的结果和梅塔斯基的实验基本一致。
仅仅自身有抑郁的“素质”,并不一定必然会导致抑郁的后果。大部分的抑郁都是由某种特定的事件所引发的,比如,失恋、亲人离世、个人事业重大失败等。
心理学家的一项重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对伦敦某个地区的400名妇女进行了访谈,重点研究了研究当时出现抑郁症状,而研究前一年并没有抑郁症状的那些妇女。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样本中,30%的妇女在接受访谈前的9个月里,经历过一次重大的消极事件,或者是长期陷入困境。而75%的妇女都声称,他们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经历过一次重大消极事件。
有抑郁情绪的人,并不一定会得抑郁症。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幸,因而在某个阶段都会有抑郁情绪,但是通常会在6~9个月之内缓解。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摆脱抑郁,而有的人却不能自拔?到底什么样的人会长时间在自己的抑郁情绪中不能自拔呢?
现有研究发现,那些持有消极思维的人,抑郁情绪会持续的更长。特别是如果这个人非常沉默,又非常关注自己做的好还是做不好,那么他就更容易因外部突发事件触发,最终患上抑郁症。
比如,受媒体广泛关注的一个微博昵称叫做“走饭”的大四女生因为抑郁症而自杀。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走饭是一个相貌平平而不受关注的人,平时非常沉默。在她去世之后,她利用微博定时工具编辑的一条信息发布了出来:“我有抑郁症 ,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可以想见,在她在世期间,因为性格沉默而不受关注,各种负面的情绪没有及时的进行疏解,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爆发了出来。
心理学家的研究也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诺伦·霍克斯曾经以253个失去亲人的成年人为对象做了一项研究。他在这些成年人失去亲人后的一个月后,要求他们做一个调查问卷,从而测试他们的抑郁程度。6个月后,这些人又被要求再做一次调查问卷从而被评估抑郁程度。研究发现,六个月后,在沉思默想量表上得分高的人要比低的人抑郁程度更深。
总之,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我们成年之后有没有建立亲密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素质”。容易有抑郁情绪的人通常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低,容易受外部影响,遇到问题总是归结到自己不好。当他们突然遭遇重大变化比如亲人离世、事业挫折等,就容易抑郁。而那些持有消极思维又过度关注自我的人,就会长时间抑郁,患上抑郁症。
当然,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自身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抑郁症的患者来说,不妨在生活中努力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比如,美国著名总统林肯,也曾经在年轻时他深受抑郁症的困扰,他随身携带了各式各样鼓励自己的卡片,最终让自己摆脱了困境。那如果全社会更为积极的对待抑郁症的问题,及时发现抑郁症患者所发出的那些求救信号,也有助于这些患者的治疗甚至痊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