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好中长大 在独立中成熟

2020-05-26 15:42:58 子墨【情感分忧】
向父母讨好,可以说是婴幼儿建立与父母链接的唯一方式。但是,我们今天用讨好这个词来称呼这种模式,其实有不恰当的地方,因为这个词明显有很强烈的负面色彩,就其本真状态来说,就是婴幼儿为了存活自己自然发展出的一种与环境相处的模式。但是,到后来婴幼儿慢慢长大之后,它或者我们去看待这件事时,用我们现在的认知环境来看,那就是一种讨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如何被文化、知识分裂了我们的心智,庄子里那个典故,混沌被开了七窍之后,就死了。又扯远了,到此为止。) 讨好的生活模式,人人都有,处处都有,其实本身并没什么对错可言。但是后来还是出错了,因为婴幼儿对父母那种本能的讨好,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很严重的心理创伤——不被关注、不被爱、自我压抑、自我攻击,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结果,婴幼儿时本能的讨好,等到长大了,并没有因为知识的增加、思维的复杂而向更高级别发展,而是在潜意识里一直固化着婴幼儿时的讨好模式,而这种模式,又被成长后的思维意识不断压抑、否认、抗拒,结果自己就越来越严重的分裂了。(问大家一下,能理解我们长大会为什么会压抑否认婴幼儿时自己的行为模式吗)痛苦由此而生。 插拨一条心理学规律,你越是抗拒的,你越是会成为它。来分析一下它的原理。不成熟的心智,往往会陷入这种怪圈:你抗拒一个东西,最直接的思维逻辑就是——否认,我没有那个东西,而这其实就是一种压抑,通过否认把它压抑下去。压压压,压到最后,终有压不住的时候,然后一爆发,那个东西释放出来了,唉,原来我还是、就是那个样子。所以,你想改变一样东西或行为,你越是抗拒,你越改变不了。话说回来,我要是不抗拒了,那不是就不用改变了吗。其实,你真不抗拒了,你会真的改变。但问题时,你很难让自己不抗拒,你就是无法接受那个人,那个特点,那个东西,你就是想改变它。 咋办?追根溯源,去解决内心的恐惧吧!你所抗拒的那个外在行为,其本身没毛病!只是内心的恐惧,让自己有了爱憎取舍,让你看它不顺眼! 接下来分析两种典型而且是两极对立的两种讨好模式。 第一种讨好形式是“我能付出”“我能忍受”“我能吃苦”。拥有这种模式的人,从外在行为上看,他是可以称得上十足的好妻子、好老公、好孩子、好父母、好朋友等等吧。但是明明这么“好”的一个人,你会发现,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却往往对这个“好人”没有一点好感,甚至是积压了很多的不满和愤怒,或者是理性上,也认可他的好,但是内心情绪总是很不舒服。我们外人站在外边看到这种情形时,往往会感慨“好人没好报”“白眼狼”之类。其实我们真的往往只看到了外表。下面我们来看看里子里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情形吧。 其实使用这种“我能付出”的讨好形式的人,其内在有很强烈很深痛的“自卑感”“低价值感”“不安全感”“被否定被遗弃感”。为了填补这种内在的“黑洞”,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感。当事人所有的付出、忍耐,其实都是在向外界讨好,通过所得到外界的关注、表扬、理解、认同,从而填充自己内心的那个黑洞,向自己证明“我是优秀的”“我是好孩子”“我是值得被爱的”“我是不会被抛弃的”。 这个黑洞,有多深,有多黑,好比我们的潜意识,是根本无法被理性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的,所以我们在这个模式下,去填充这个黑洞时,我们也无法理性去控制那个度,我们是“贪得无厌”的。 在这种内在的心理模式下,我们外在的讨好行为和表现“我能付出”“我能忍受”“我能吃苦”的背后,其实暗地里对外界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带有非常明确和强烈的内在期望甚至说是要求“你看到我的付出了吗”“你是不是应该表扬我一下啊”。如果当事人内在的这种期望和要求没有被看到,他会断续努力表现得更好、更付出、更忍耐,看你这次会不会看到,会不会表扬我,会不会表达一种理解。 当当事人沉迷于这种模式时,他越付出,内在就越渴望回应,如果对方一直没有回应、或者明确回应、或者足够回应,当事人内在的情绪就会被慢慢激发出来,慢慢的当事人就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吞没,灭失理智,更倾向于只看到自己多么付出、多么委曲。当情绪积压到当事人的极限,当事人就“原子弹爆发了”。 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付出没有被看到,时不时就会对对方产生不满和抱怨,而这种不满和抱怨又会让对方觉得“被胁迫”“被控制”,这样对方就更不会传递理解关注和爱了。然后就进入更剧烈的恶性循环,当讨好者爆发时,会极其理性的罗列出自己的种种付出,让对方哑口无言,而这时对方在被逼入死角,就要被掐死时,也“爆发”了,一一回应讨好都带给自己的各种“烦”“无理取闹”“不被理解”。说明一点,当讨好者在付出并等待对方表扬的过程中,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被看到,会在其实很多不合时宜的时间向对方提出回应要求,而这恰恰造成了对方的诸多不满。 所以当双方爆发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说得很在理,都是受害者,都是对方的错。 为什么讨好者,不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呢?因为他的低价值感告诉他,直接表达,会让自己觉得赤祼祼暴露在对方面前,那太危险了,万一对方没有好的回应,那岂不是太受伤了吗?太冒险了,所以还是含蓄点好。而这一点,其实都是在当事人潜意识里完成的,当事人意识不到。如果能意识到,他就不会绝对化觉得自己委屈了。因为这种婴幼儿时讨好的样子,当我们长大后,被我们深深得打入了潜意识。因为长大后的我们都理想化自己应该是“大英雄”“成熟人”,怎么可能还会有那么小孩子式的讨好“求求你表扬我”的幼稚样子呢。这是很严重的自我分裂。 当讨好者发觉自己越付出越失望时,内心会激发出更延伸的自我攻击:“我怎么这么小心眼呢”“我怎么这么贱呢”“我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等等类型负面的自我冲突,这对讨好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二种讨好模式“我听话”“我是妈妈的乖孩子”。与第一种“我能付出”主动做这做那“不辞辛劳”的讨好表现相反,第二种“我听话”式的讨好模式,显得安静向内了许多。 这两种模式绝配在一起,最常见的组合就是第一种的“女强人”和第二种的“妈保男”。两种讨好模式,相互塑造了对方,相互满足了对方、并相互伤透了对方。 其实不用再分析“妈保男”这种讨好模式的内在机制了,因为它的内核,和第一种是一样的:害怕被遗弃的恐惧感。但有意思的是,再表层一些的心理特点,就不一样了。“妈保男”“我听话”讨好模式的人,他们有着超高的自我价值感,内心有一种声音我最牛逼,简直是目中无人。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妈保男”讨好模式的人,他们婴幼儿时,找到了一个“乖孩子”的面具角色,从父母那里得到太多其实是过多的表扬和肯定,“哎呀,我的孩子可听话了”“可懂事了”“可乖了”等等。这么多正面的肯定,让婴幼儿也过分的认同自己就是非常出色,比别人都强。长大成人后,“妈保男”型的人,在人际交往能力上非常欠缺,其祸根就在这里。在小时候形成的潜意识里,认定了自己最牛逼,目中无人。其实他们自己看不清客观的自己,其实和大家差不了多少,但是他们又无法顺利放下那个虚妄的自我幻想,甚至于无论遭遇了多少坎坷,他们也放不下。不是不想放,而是不敢放。如果这个心结打不开的话,这种人宁可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孤僻的”活在自我的幻想里。 为什么他们不敢放下那个过高的虚妄的自我高价值感呢。这里也是深深的创伤啊! “妈保男”“我听话”讨好模式的人,他们儿时过多的被表扬,同时被过多的宠爱和保护,很多事情都被父母代劳,自己过度欠缺真实体验。而且,每当偶尔做了一尝试体验时,往往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阻止或者被说做的不好。久而久之,这种模式的孩子,会在行动中越来越退缩,与其做错,不如不做,那样就不会被妈妈指责批评了。这种模式的孩子,为了维系来自父母的认同和爱,于是乎,越来越听话,不再主动做事。这时他的心里就出现了巨大的分裂和恐惧:实际能力越来越因为缺少实践而变弱,就越是激发它通过幻想自己是最牛逼的,来实现内在的心理平衡。他无法(不敢)接受自己的“能力弱”的现实(这会触动它深层的自我否定,进而会被父母不喜欢被遗弃的创伤),就只能在幻想里维持一个虚妄的高自我状态。这就是他所坠入的恶性循环。 所以这种讨好模式的人,长大以后,你从外表看起来,他会表现的很“谦虚”,因为能力真的不怎么样。但是他的内在却是一种高高在上,对所有人很不屑的状态。 回头再看看第一种讨好模式的人,长大以后,虽然做事能力很强,也很有成就,外人都很看好他,但他心里,却总是很看不上自己。和第二种人恰恰相反。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