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开发“六大精神财富”
2020-06-14 22:43:01
过程是美丽的
导语:
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开发孩子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六大精神财富”的问题。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我曾有过很多困惑和思考。退休前我曾做过30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5年的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经历,是我不断学习升华自我以及和孩子门一起成长的过程。做父母的都渴望孩子将来比我们生活得更更幸福。但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常常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积极探索,去帮助孩子门开发自身的内驱力这笔巨大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是每个孩子都具备、但可能还处于潜在或沉睡状态中的能量源,有待于通过父母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具体引领把它充分的开发出来。如果你在教育引领孩子成长方面具备了足够的相关理念、智慧和学识,你的孩子将受益终生。
一提到财富,我们往往首先想到金钱、物质这些有形有价格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有些财富是比金钱物质更宝贵的。然而它却是无形的、也是无价之宝。它是一个有待逐渐开掘的系统工程。孩子拥有了这笔财富,不仅可以创造出可观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创造出令你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
孩子自身存在着哪些潜在的精神财富呢?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自身的这笔精神财富呢?下面我来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求。
孩子自身的精神财富包括许多层面,这里我们集中谈六个层面的问题:
一、会思考怎样才能“成人”的头脑。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如果没有与如何做人相匹配的德行,必然导致倾斜失重,甚至颠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做人,后做事”的“成人”教育理念。
而我们现在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白遮十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一切都无所谓,可以什么活都不会做,可以什么人情世故都不必懂。结果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高分低能,智商和情商不能均衡发展。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支撑,人格品质的扭曲变形,其结果就是:有知识没人格,有学历没能力的半成品。这样的局面由于只注重“成才”教育,而缺失“成人”教育导致的后果。家庭是孩子身心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切切不可本末倒置,忽视了对孩子“成人”教育的基础工程。
举例:某大公司要裁员,一位勤杂工被叫到办公室,告知他被裁下了,通知他现在就可以到财务那里结账后走人。这位员工听后,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将他所负责的办公区域都打扫干净,将垃圾倒掉,又把办公桌擦干净。之后才去了财务那。老板见状,改变了主意,将他留了下来。
举例:某公司招聘职员,轮到这位年轻男士上场应聘了,面试后被告之不能录用,当他站起来想离开时,板凳上一个小钉子把他的裤子刮了一下,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到外面找来工具,把那个突出来的小钉子钉好。当他做完这件事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告诉他:“你被录取了。”殊不知,在他之前,已经有多个前来应聘的人被告知不能录用之后就扬长而去了。唯有这位男士被录用了。原来这是总裁设置的对应聘者为人高下的一道用实际行为表现作答的考题。
这两个事例中的主人公,决不是凭着高学历、高分数,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取胜的。而是做人的水准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看似微小的考验面前,正是他们那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品质和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行这做人的层面的高分,为自己赢得了机会。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下,家长们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都非常关注,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对非智力因素如:情感体验、人格品质、道德水准、为人处世等如何做人的“成人”教育,却缺少应有的关注。这种对孩子“成人”教育的漠视,会使孩子的心理品质、人格发展、认知能力等均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先成人,后成才;不成人,难成才。这是被大量事实无数次印证了的现实结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个父母的梦想。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使许多家长陷入了单纯追求分数的怪圈。下班回到家,见到孩子第一句话似乎永远都是:“作业写完了吗?考试得了多少分?”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关心的了。父母和教师如果功利到只关心孩子分数,把孩子仅仅当成考高分的机器和填充知识的容器,而不关注孩子学习之外其他生活层面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等,就违背了孩子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许多亲子关系的紧张、家庭教育的无奈、失败,都是因为父母整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让孩子学呀学的,再加上学校浓重的应试氛围的挤压,使孩子在文化课学习方面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的后果便是:我们大家都深感痛心的——将孩子推向了厌学乃至弃学的深渊。对此,我们确实应该做出深刻的反思。
须知,孩子毕竟不是让我们不断往里灌输知识的容器,十几岁的孩子,内心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心理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家长和老师,以应试的绝对思维来对待孩子们,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一种不近人情的折磨。孩子们本应在杂色多姿的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学习书本知识,只是他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只知重视孩子分数的家长,实际上是陷入了一种狭隘愚钝的功利倾向,强迫孩子承载自己未曾实现的人生梦想,并且是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成年时代的快乐为代价,这是父母的选择,让孩子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做法应该及早终止,否则,会对孩子的整个人生造成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误区。
有的家长可能会提出质疑:升学考试要的是分数,不这样,怎能保证孩子榜上有名?这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后找到答案。我认为,这种以分为本,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思维定势本身,对孩子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开掘绝对是一种严重的阻碍。这也是被大量的厌学、弃学现象充分证明了的。
真正对孩子负责人可取的做法是,应该把孩子的人格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各种情感的体验这些“成人”教育的内容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要教育孩子先学会做人,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既有良好的人品又有丰富学识的人。教育专家指出成功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教育孩子的根本目标。这种理念提倡的是:如果孩子在文化课方面学到了一定的知识,而在做人方面却很糟糕,那他的人生大厦将会因为缺少了做人的根基而在以后人生的某一时段会倾斜乃至倒塌。到那时,我们再痛心疾首,就已经太晚了。无论你对孩子的期望值是怎样的,你都应时刻记住,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条主线,一根主心骨,现在也称作“脊梁教育”:就是培养孩子懂得如何做人。把孩子教育“成人”了,那是你给予孩子的一笔巨大的生存力量和精神上的无形资产。这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孩子一生都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是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好运的。
帮助孩子具备“会思考怎样才能成人的头脑”要求父母从小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感性和善良的种子,让孩子从小具备爱人、爱己爱这个世界之心。只有在孩提时代具备这样的情怀,长大后,才会有仁慈的品质,才有可能成为有品格优秀的人。这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家庭教育之本。
我女儿六岁时,一只花蝴蝶死了,她很郑重的把它埋在山坡,还在小坟头上插上了一朵野花。女儿的这个举止,让我感到很欣慰,在我看来,这比考了高分更重要,孩子从小懂得善待生命。这样的人格奠基,必然会使她受益终生。
事实证明,对孩子“成人”教育的注重,确实给孩子以后的升学和职业生涯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孩子具备了会思考怎样才能“成人”的头脑后,他的整体人生态度都会是积极向上的,有了这样的精神奠基,孩子自然会成才的。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地教育引领孩子。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聪明、敏捷、善于思考的大脑,好好思谋一下如何帮助孩子开发“会思考怎样才能成人的头脑”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言行,都和做人有关,都体现着孩子做人的品格,而这一切又都折射着我们做家长的给予了孩子怎样的人生引导,你给了孩子正确的“成人”培养方向,会使孩子将来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大不一样的。
二、会倾听他人及自己心声的耳朵
1、帮助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
孩子每天要跟许多人打交道,周围的人都是他们倾听的对象,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声音,孩子也要请听父母的声音,学生要倾听老师的声音,老师也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只要孩子学会了积极地倾听,就能感觉到对方接纳了他们,他们也会友善的接纳他人。这对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大有益处的。
要告诉孩子,跟他人交谈时,无论他是谁,我们都要专注礼貌地看着对方,耐心地听他说话,同时要学会站在他人的处境去理解对方的心情。而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父母不经意中,我们的孩子都在有意无意地复制模仿着你的言谈举止。有时虽然我们工作了一天十分劳累了,但当孩子向我们倾诉时,我们要鼓励他说,尽量让孩子通过语言,把自己所有积极的、消极的情绪都表达出来。现在的孩子们太缺少热心而负责人的倾听者了。在学校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分数,很少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在家里父母因为忙于生计,也很难抽出时间来耐心专注地倾听一下孩子的快乐与烦恼。孩子被倾听的心理需求长久的得不到满足,他倾听别人心声的愿望和能力也会慢慢退化的,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人人都想与他人分享喜悦,人人都渴望得到共鸣和理解,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对孩子来说,倾听他们的最佳对象,无疑是自己的父母好老师。因此,帮助孩子具备一双会倾听的耳朵,首先要求为人父母的我们,能够无条件地倾听孩子的所有心声,无论你的时间表安排得多满。
三、会主动和他人交流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嘴巴
说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会说话。会说话是与别人沟通和展示自我优势的一种重要能力,想让孩子成为会说话的现代人,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
1、经常练说话,才能说好话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说话的能力通过勤学苦练是可以提高的。
帮孩子练说话的形式很多,如:
(1)、陈述见闻。让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加以陈述。长期坚持,孩子的口才会大有长进的。
(2)、复述练习。让孩子有声有色的复述自己看过的故事、电影、电视剧、小说中的情节等。通过复述,锻炼孩子组织语言和表情达意的能力。
(3)、三、五分钟的演讲练习。我在职的时候,每堂课前五分钟,都安排这样的口语练习。演讲可以是命题的或自命题的。经过长期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会达到声情并茂良好效果的。
(4)、多多朗诵文情并茂的诗歌散文,也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以上这些练习说话的方式,其实不仅仅是练了嘴巴,也练了思维、陶冶了情致,丰富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它的功能不是单一的练嘴巴。在搜集和阅读信息的过程中,会使孩子的各种能力精神结构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和发展。
2、准备好,才能说得好
说话虽然出自口齿,但实际上是在用心说话。教孩子说话,不是让他鹦鹉学舌般重复别人的语言,也不是让他讲套话,而是鼓励他讲出自己的心声。而且力求讲得生动、感人。会说话,是孩子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也是帮助他们早日成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
如:当今许多职业应聘时,都会经历面试这一关。面试除了考察你的着装、表情神态、行为举止等肢体语言所透射出的内在底蕴外,还要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你回答阐述,考察你的应变能力和各方面人文储备底蕴。口语表达水平的高下,或许就决定了你是否成为赢家的关键。迈出职业生涯的最初一步需要“说话”帮你取胜。就职后的一次次竞聘上岗,也需要述职演说为你在群体中的位置增添光彩,如果你吞吞吐吐茶壶里煮饺子,不仅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自卑感。也会影响你在群体中的形象。
以我女儿为例谈谈培养孩子说话能力会对她一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上那四中练习说话的方式,我都在女儿身上很规范的实施过,效果很好。表现在:她凭着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曾在人民大会堂的全国性演讲比赛《安全在我心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又于2002年从一个企业宣传部门考入了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后来,她又凭着口语表达的优势,在提干竞聘演说中获得了小组第一名。连连的取胜,虽然靠的不仅仅是一张嘴巴,但嘴巴也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有人说,21世纪,演讲和写作能力低下,很难立于人才竞争的前列,我很认同这样的建树。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具备主动和他人交流沟通和展示自我优势的嘴巴。
四、会劳动和创造的双手
提起手我想到了一位和手有关的杰出人物,他就是英国天体物理学家,被人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霍金。坐在轮椅上不能说话的霍金,就是依靠残缺的三个手指操纵着语音模拟器,来表达他的思想,描述他的理论,构建他的宏伟科学体系的。 霍金患有严重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已经在轮椅上艰辛生活了几十年,可是却被公认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时间简史》卖出了2500多万册。他以瘦弱之躯挑战生理极限的勇气以及霍金式的顽皮笑容都向世人证明,他赢了!把这个全身只有三个手指才能动的科学巨匠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吧,相信这个榜样会为孩子们怎样使用自己的双手提供楷模的。(职业: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生卒: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属于什么阶层的人,劳动都是必需的、神圣的。游手好闲是对人生的大不敬!
大发明家爱迪生,出身贫寒,八岁时就自己种菜,然后挑到街上去买。十二岁开始打工,在生活的艰难磨练中,具备了坚强的意志。美国卸任总统卡特五岁就卖煮花生。还有美国卸任总统里根,十四岁打工,并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了大学学业。古今中外,这样的例证数不胜数,唯有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我们不妨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一下西方人教育子女中科学合理的做法,纠正一下我们家庭教育中不科学、不正确的理念。让我们少些对孩子过多的呵护溺爱,使我们孩子的身心得以在父母理性爱和智慧爱的引领下健康成长。
劳动是孩子走向成人的必经途径。哈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追踪研究发现:自幼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 更充实、幸福感更强。失业率、犯罪率、及患各种心里疾病的比例均大大低于不爱劳动的孩子。而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每天的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还不足二十分钟。现在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物质条件日益充裕,乃至收入中低阶层家庭中,也照样滋生出了“富二代”。这样家庭中的父母,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孩子逐渐养成自私、冷漠、懒惰的习性。长大后,就会丧失基本的生存能力,只会“啃老”,成为“中国式巨婴”。这种“温室中的花朵”是无法承受未来人生风雨历练的。
在许多家庭中,孩子应该做、也能做的事,父母都给包办代替了,孩子很少参加家务劳动,结果,孩子们手的功能,就这样在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中退化了。父母的这种做法,看似爱,实为害。这种做法不仅会使孩子养成懒惰的坏习惯,大大降低了孩子将来的生活能力和生存本领,还会严重影响孩子潜能的有效开发。
从生理学角度讲,孩子在动手做事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孩子观察、注意、想象、思维、语言等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大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孩子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灵手巧”。心灵手巧,是孩子在做事过程中达到的手脑统一。因此得出结论,多让孩子动手做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基础。而智力得到了开发,又可以提高孩子动手做事的水平,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长期坚持,就形成了手脑并用的良性循环。反之,就会造成孩子的“笨手笨脚、笨头笨脑”的恶性循环。很少动手做事或根本不动手做事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往往是迟钝的。在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语言等方面都缺乏灵性。看上去更像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为了使孩子潜在的聪慧得到最大程度的开掘,建议各位家长让他们多干些使用手指的细活。例如:父母在厨房做饭时,可以让孩子摘韭菜、剥洋葱或大蒜的皮等等。女孩子可以学编织、刺绣等,男孩子可以搞些小制作,这自然要动用手指,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起到刺激大脑,使之灵活的作用。不要一进家门就让孩子坐在写字台前写作业,生怕耽误了他们学习的一分一秒。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越学越苯、越学越厌学。须知磨刀是不误砍柴工的。
生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手,可以说是头的一部分,手指的神经网络与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直接相通。有的心理学家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如同脚是人的第二心脏。)最直接的表明大脑是否发达的部位,就是手。孩子动手活动的机会越多、他的手越灵活,他的头脑的活动也越灵活。即使老年人,如果经常动动手指(如编织等)也会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因此可以说:在动手做事时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动手,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另外许多贫穷家庭的孩子,受教育并不多,却很聪明伶俐,就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机会多、动手机会多。大脑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的缘故。
从动手做事的如上意义上讲,有意识的让孩子多多动手做事,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生活能力。除此之外,还能起到最大限度的开掘孩子潜在聪慧的作用,那么,各位家长朋友就给孩子多一点动手做事的机会吧。不要因你的过度代劳,影响了孩子聪明才智的开掘,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假如你真的爱孩子,就多多地给孩子创造机会,帮孩子成就一双会劳动和创造的勤劳灵巧的双手吧。
五、会走出精彩人生路的双脚
我们的孩子既然有两只脚,就要锻炼它,不停的给它刺激,让脚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我们有的父母舍不得让孩子走路,孩子也懒得走,出门就乘车,或坐私家车。结果走不了远路。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远足,一些孩子走不了多远就头晕、恶心。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所学校举办远足活动,开始同学们都很兴奋,个个兴致勃勃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就埋怨起路怎么这么长,有的同学干脆席地而坐,老师一个劲的加油也无济于事。一直跟在后面的父母们看了,立刻发动自己的私家车,纷纷把各自的心肝宝贝带走了。一次原本是锻炼孩子们吃苦耐劳习惯的远足活动,就在私家车的突突声不了了之了。试想,孩子们连这点路都走不下去,那么人生路又怎么去走呢?
我们这里所说的走路是含有双重含义的,既有对身体上双脚的锻炼,又包含走好艰难漫长人生路之含义。
人生的路很长很长,要靠孩子自己去走。作为父母,我们要教会孩子走路,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勇敢积极地去面对,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成功正在前面招手。决不能行百里路半于九十乃至半于三十、五十。
你祈盼孩子一生幸福吗?那就把坚强的意志品质教给孩子吧,告诉他:勇士虽无翅膀,却能凌空翱翔;懦夫虽有双脚,却惧怕低矮的山梁。你希望孩子走出精彩的人生之路吗?那就告诉他,学会在困境中微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请对孩子这样说:“孩子,迈开双脚上路吧,爸爸妈妈相信你,你能行!
六、会感恩的心灵
提到感恩,我又首先想提到霍金先生的感恩之心。有人曾这样问他:“霍金先生,病魔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面对这个有些让人伤感的问题,霍金显得很平静。他的脸依然带着微笑,用他那三根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敲击着键盘,打下了以下的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最重要的,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对霍金来说,命运对他是苛刻的,他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他失去了许多常人拥有的基本生存条件。可霍金却从不抱怨什么,而是对一切都怀着感恩之心,仍然觉得自己很富有,他尤其看重的并不是自己超人的坚毅和卓越的科学成就,而是他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灾难性的打击,他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感恩,对亲人朋友,对这世界他充满了感恩,所以他依然活得快乐幸福,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掘。
有位学者在日本的一所大学里做过一次调查:被调查的日本大学生人人都记得父母的生日,而在那里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却多数都记不清父母的生日了。在日本,孩子把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日”。自己过生日那天要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在中国古代史书上早就有把自己的生日称为“父忧母难日”。要对孩子讲,你出生后,爸爸妈妈一口水一口饭的把你养大,花费了许多心血,这就叫养育之恩。 鹏程万里,始于父母恩。要孩子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有个男孩子,懂得了“一个有良心的孩子要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道理后,过生日时,不再向父母吵着要好吃的好玩的,而是去问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告诉他:“你小的时候我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养大的。”那男孩很受感动,当他知道姥姥六十岁的生日就要到了时,便利用课余时间,悄悄的折了六十只纸鹤,姥姥过生日那天,全家人都去祝贺,有的送生日蛋糕,有的送钱送物,男孩子一直不动声色。等大家都向姥姥表示了生日祝福,男孩子跑到姥姥跟前,把纸鹤穿起的花环戴在姥姥的脖颈上,并亲吻姥姥。姥姥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今天她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要让孩子记得父母和长辈的生日,长辈过生日那天,要送上自己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写上一句感恩的话,让他懂得,没有父母,就没有他。父母恩深似海,儿女百善孝为先。
要教育孩子,自己过生日时,一定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感谢父母,感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让孩子懂得,长辈们把自己抚育大是多么不容易。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告诉孩子,懂得感恩的人,被人称为有良心的人。只知向父母索取,不知感恩回报的人,常被人瞧不起,斥为“没有良心的人”。有的孩子在父母和长辈的百般溺爱中长大,从来没有过任何感恩和回报的表现,也从来没有产生过感恩和回报的想法,他认为,别人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恩,也不需要回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自私冷漠的不良心理。这样情商低下的孩子,将来做事也会因为情商的缺失而少有成就的。
结语:
有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每天忙着为孩子积累金钱和物质财富,忙得都抽不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孩子聊聊天,他们恐怕在物质享受方面亏了孩子,却忽视了怎样教育孩子自身成为财富和财富的创造者,这是缺乏家庭教育智慧的很不明智的做法,得不偿失。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开发自身潜在的种种精神财富,让他们都成长为富于人生智慧的、有能力创造并享受幸福生活的、高情商的令我们为之自豪的儿女!
2020年6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