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过时了吗?如何以现代眼光理解?
2020-06-22 11:25:51
予鱼【婚姻家庭】
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为什么这样划分?
这要从人的生理发育说起,一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生理上表现比较突出的敏感区域是不一样的。
口腔期,婴儿的生理敏感带主要集中在口唇部位,婴儿从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满足。
到1岁的时候,幼儿可以自由站立了,肛门区的神经丛越来越发达,敏感度增强,幼儿将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体验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和控制为乐,获得满足感。
从3岁开始,幼儿的愉悦感则转向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约3-6岁,幼儿变得依恋于父母中异性一方(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6岁开始,幼儿逐步产生性冲突的压抑,进入潜伏期。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唤起了性冲动,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生殖期。
如何理解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在不同发育期表现突出的敏感带作为描述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参照脚本,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但我们不能把口腔区域的症状表现简单归结为口腔期心理问题,也不能把肛门区域的症状表现简单归结为肛门期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
弗洛伊德长期抽雪茄,即便晚年患了口腔癌,最后还是烟不离身,一般情况下每天抽20支烟,他的学生说他是“口欲滞留”。
如果只是把心理问题定位在症状表现的区域本身,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有口腔期的心理问题。谁没有嘴巴上自己满足的小嗜好呢?吃零食、喝酒、嗑瓜子......每个人都有口欲满足的需要。
如何解读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按照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这样的症状表现是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要了解他早年的成长经历和创伤体验。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他的母亲家庭背景良好,长的漂亮,但比较情绪化,有时脾气暴躁。我们知道,一个情绪化的母亲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无法给予孩子耐心的关注,无法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这样一个情绪化的母亲给弗洛伊德带来更多的是挫折和创伤,导致他对自己高要求,所以他会产生当律师这样的想法。
我们在理解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时候,可以参照性心理特点,关键是要研究这个阶段是否心理受挫,具体是哪些心理功能没有发展好,可能会对后期的性格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小结:显然,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可以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但这些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站在更宽广的研究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