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如何看待“正常”和“非正常”

2020-03-31 00:18:44 松果小编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看到这句话,你可能会认为这是出自一位顶尖的哲学家或是物理学家的理论。然而事实上,这句话是来自于精神病院的一位患者口中。不可思议,但是事实确实如此。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便是作者通过在精神病院对患者进行走访,并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此书作为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者访谈录,其内容难免带有文学美化的成分,该书的大部分读者也因此而质疑书中内容的价值性和真实性,再加上书中涉及的内容不同于正常人的思维,更不被多数人所理解,因此认为书中案例并不具备真实性。尽管书中内容所涉及的有些观点漏洞百出、有些看似无懈可击但又不符合常理,但是如果这些思维是来自“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就会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也正因如此,对于这一群体,我们要区分哪些在心理上是真正意义上存在问题的患者,又有哪些仅仅是因为思维和想法与常人不同而被他人和社会定义为精神病人。对于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感受也都不尽相同,当看到书中哪些异于常人的思维以及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时,有些人认识到了自己以往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开始对自身以及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还有些人在接触哪些未知的、不被人理解的事物和想法时,便会否定其存在的真实性,并把这本书完全定义为玄幻小说。然而作者本身写这本书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寻找答案——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作者在所谓的正常人身上寻找答案时,发现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甚至有些人忙碌一生都未曾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在别人给出的不同答案中,作者意识到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有无数个面的不规则体。于是作者决定去问另一个特殊人群——“精神病患者”,或者说,只是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在这期间,作者接触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是作者却并没有描述他所得到的答案,而是在这本书的最后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希望我们在读完后有一天能够很坦然地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我个人认为可能与大多数人存在很大差异。精神病医师当时对作者的建议是: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这也确实符合在心理学上人类思维的特点,对于大多人来说也确实应该听取这一建议。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是支撑这个人的内在规律,在自身世界观受到外在冲击或影响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读者会对书中内容产生排斥或者恐惧的心理。但是当我在读这本书并且去思考他们异常的世界观时,我的心理和思维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我想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由于所学的心理学专业,在我面对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时的态度就与一般人不同;另外,由于我的思维本身就与大多数人不同,在接触书中患者的内心世界后带给我的感受也不同。在接触所谓的“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时,我似乎能够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甚至还能体会到他们所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从作者与患者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我的感悟显然与作者不同。作者本身便是出于好奇的心理才接触了这类人群,所以在与患者谈话的过程中更多的也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缺少了感同身受理解他人的能力。然而,这种理解能力、较强的逻辑能力以及客观完整的三观是从事心理行业的必备条件,因此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也发现了很多作者所没意识到的问题。这些感受以及对问题的思考,也正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收获。 不可否认,这本书中的案例不具备完全客观的真实性,因此我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要辩证的分析其中内容的合理性。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在人类现有的人格类型下,一个人很难凭空编造出如此之多的不同案例,虽然书的内容中掺杂着文学美化的成分,但是内容绝大部分是来自于现实,思考其中的合理部分,依然能给人带来很深的思考和感悟。 由于书中篇幅较多,因此只介绍对书中两个案例的分析。 《角色问题》 在这位患者眼中,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小说,而他自己是这部小说的主角,所有人事物都是为了这部小说的发展而存在。 作者在和他谈话的过程中,也对其观点和想法提出了质疑,但是这位患者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似乎他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存在,作者也因此放弃了提问,并且自己也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对于我自身所学的心理学专业而言,对这个案例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首先考虑这位患者被送入精神病院,必然是被社会判定为不正常,那么从我自身来看,他是否真的不正常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位患者可能存在认知上的问题,而判断他的认知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判断他眼中的世界是否真的坚不可摧。作者在谈话中的质疑并没有打破患者眼中的世界,但是一个人的认知与客观现实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一定存在一个角度能打破其认知。根据辩证法进行推理,患者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一部小说,那么“小说”这个定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毋庸置疑,一定是来源于现实世界中对小说的定义,这种认知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一个客观事物的产生不可能来源于它自身。另外作者在于患者聊天的过程中,患者也提到了“读者”这一概念,在他眼中的世界不仅有小说本身,还有小说的读者。既然整个世界都是小说的内容,那么他眼中的读者指的又是谁呢?或者说又是否真的存在呢?如果不存在,便可以证明其认知的不合理性,如果读者指的是他自己或是别人,那么小说人物与读者这两个角色会因为不能同时存在而产生矛盾,同样可以证明其认知的不合理性。 这两个问题是打破患者认知的关键,但是作者并没有提出这两个问题去质疑他,因此我不能确定患者对待这两个问题会如何进行思考。 我认为,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于认知异常的来访者,如果确定其认知存在问题,那么引导其自己打破原有认知,使其认知失衡,就是对其进行治疗的关键,是因为在此时来访者会由于认知失衡而激发患者防御机制,使其心理产生阻抗。而他所阻抗的因素就是导致其认知异常的根本原因。治疗者需要解决这个根本原因才能解决来访者认知上的问题。 《四维虫子》 这是在这本书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案例,这也是最让作者头疼的患者中的一个,因为这位患者所描述的观点和想法已经不能用普通人的思维去理解,因此作者在和他谈话的过程中还要通过相关专家的解释来理解。这位患者的观点实际上是现在顶尖物理学家所提出的量子假设,这一假设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因为这需要大量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认知维度。因为假设本身就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再加上现今顶尖的专家以及现有的所有理论基础都没办法使这一假设得到证实,因此我们没办法通过患者思维的合理性来判断他是否正常。相反,更值得我思考的是他的观点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从作者和他的谈话内容可以看出,他的观点是来自于对这类问题的直觉,于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开始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可惜的是现有的所有理论都没办法证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假设存在。考虑其观点所需的科学基础以及专业基础,我不认为他是通过了解到相关的学术资料后开始信口雌黄。因为他还提出了四维生物这一绝无仅有的概念,不去考虑它的合理性,这一概念绝对是患者自身思维的产物。也就是说,他的观点来源于他自身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也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偶然的机会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心理上的思辨提出假设,最后寻找理论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大多数假设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很少出现这种超越现有认知水平的假设。但是也有例外,例如霍金、爱因斯坦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与我们存在很多大差异,因为他们的很多假设都被合理的证实,所以对于他们未被证实的观点也能使我们信服。 思考这类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他们的思维特点,我认为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天遗传不同,所以导致在与这个世界接触后的认识也不同。这里的先天遗传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能相似,但是不同的是我认为除了一些基础本能外还有一些高级本能,例如一些决定人们认知和思维的心理特质。当然,这些也属于我的假设。 …… 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类似于这两个案例,向读者们描述一个又一个“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对于精神病人的理解,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是因为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病变导致他们与一般人存在差异,但是只要与大多数人不同或是想法和行为上不被我们所理解的人,我们就习惯性的认为他们不正常,或是直接定义为“精神病”。事实上,就像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案例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存在暴力倾向、反社会倾向或是自残倾向,这些人的思维和想法确实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这些人中有的甚至不会因为思想异常而对他人或者社会产生任何影响。然而却仅仅因为我们的不理解以及社会的不认可,这些人就要受到特殊的对待。即使是对待哪些真正存在问题的人,我们也应该从理解的角度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治疗他们。 读完这本书后再次回想作者最初的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想书名就是作者给自己的答案。在现实里,天才在我们眼里遥不可及,对于疯子,我们选择避而远之。读了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天才和疯子其实只在于我们的一念之差,但是却因为我们片面的认识而使这些人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如果有机会我会告诉作者,在我眼里这是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只有在你去理解和接受他人的世界时,你才更能清楚的看清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人类的思维特点限制了人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和他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中,然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因此只能在自己眼中的世界做好自己。如果你尝试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别人眼里的世界,你看到的实际上只是你自己。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