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你的一见钟情。

2019-11-19 23:06:06 松果小编
不少人都相信存在「一见钟情」,甚至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实打实地体验过这种特殊的缘分,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一见钟情到底靠不靠谱,以及能不能有意识地打造一次一见钟情 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一一这句话就是一句普通的陈述句,没有任何的修辞手法,不是类比,不是夸张,也不是比喻。但这种化学反应的参与者呢,其实并不是男女双方,它并不是某男与某女之间的反应,而是单独发生在某男自己与某女自己身上的神经系统内部的反应。参与这反应的化学成分与神经递质非常多,从多巴胺到催产素,都会在爱情的不同阶段作用于感受到爱情的人。爱情都是发生在每个人自己內部的化学反应,你所爱上的那个人呀,其实只是一个类似于催化剂的引子,是TA诱发了具体的化学反应,TA本身并不参与到反应之中。 辗转反侧的思念就是典型的生理与心理反应的组合。可有一种反应,代表着「爆发式好感」发生了。 比如,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一一「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我们常用「怦然心动」来形容一见钟情,这个「怦」字,就是机体内化学反应开始的发令枪 可是只总结一下经验,就匆匆地下结论,这可不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最近这五十年,有一系列研究试图探究一见钟情的科学本质,这些结论无一例外都指向了个共同的结果,这也是今天的你一定要明白的一件事:世间并不存在什么高发一见钟情的独特体质,一见钟情是不是会发生,与人没有关系,与两个人相遇的场景大有关系。 吊桥实验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在1974年完成的一个研究一见钟情的经典实验,今天每一个探讨爱情的心理学教材,都躲不掉这个里程碑式的实验。 而今天呢,我们依旧拿这个实验做文章,不过,我想带着你从一个更全面、更独特的视角去剖析剖析为什么这个实验能成为经典。 从我们的系列课开讲以来,这个实验是我要最详细解读的一个研究了,因为这个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本身,就已经很说明了一见钟情该如何打造—一它需要三个要素:能激活情绪情感的邂逅场景;起码一方的资源展现-一这个资源可以是颜值、才华、甚至仅仅是一个背影;以及双方彼此间的交集一一这会成为让一见钟情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加拿大卡匹拉诺公园里有一个世界级景点,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游玩项目,那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吊桥:卡匹拉诺巨型吊桥。这座桥建于一八八九年,它基本上是用大麻绳和杉木建成,全长137米,高达70米,从两端的原始森林里横跨奔涌而过的卡匹拉诺河。最可怕的是,吊桥的特性决定了它始终晃晃悠悠。别说恐高症者,就算是一个胆子够壮的成年人,也会在桥上紧张到不行,因此它也吓坏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达顿把实验地点选择在了这个桥上,这个桥,就是刚才提的第一个要素能激活情绪情感的邂逅场景。达顿邀请了一名漂亮性感的女助手来完成这个实验,而漂亮的女助手,构成了第二个要素起码一方所能展现的具体资源,在这里就是美貌。女助手被要求站在吊桥的正中,也就是最容易让过桥之人害怕的位置。 这位女助理任务是:要求路过的单身男性参与一个简单的研究。 女助理向每一个同意在桥上参与研究的单身男可性展示了同一张图片,并要求他们立刻根据图片的内容编出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给她听。之后,还给参与者留下了她的电话号码,告诉他们如果事后有任何相关问题需要问询,都可以给她打电话 在完成了这部分实验后,还是这名女助手,在距离卡匹拉诺公园不远的一个又宽又低的普通石桥上,将这个实验又做了一遍,她拦下了相同数目的单身男性,给她们看了同样的图片,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并留下了同样的电话号码。故事和电话号码,成为了一见钟情的第三个要素:双方的交集。 研究者针对这两组不同的男性一一我们姑且称他们为「吊桥男」和「石桥男」一一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坐在电话另一端达顿,挂掉了众多失望的男士们打来的电话后,记录了两组男性回电话的数量。在高高的吊桥被拦下来的男人们明显对这位漂亮的女士更感兴趣一见钟情」发挥了它应当发挥的作用,吊桥男们用更热情的态度打回了更多的电话 与此同时,达顿还分析了两组男性编出来的故事中所涉及的与两性关系相关的內容和元素石桥男们编出来的故事基本上都乏善可陈,倒是吊桥男们编出来的故事,却充斥着更多与亲密关系和性接触相关的内容。 吊桥上的「一见钟情」发挥了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一一紧张的时刻又碰到异性,这种被唤起的剧烈化学反应开始让人们有了更多与爱情相关的胡思乱想。吊桥男们带着化学反应见到了漂亮的女助手。与石桥男们相比,他们心率更高,出汗更多,紧张程度也更高一一他们已经处于一种一见钟情的状态,他们只是缺少一个一见钟情的对象。 说白了:日久生情的爱情,是先有的爱情,后有的化学反应;一见钟情的爱情,往往是先有的化学反应,后有的爱情。你看!林黛玉见贾宝玉的时候初入贾府,紧回张;祝英台见梁山伯的时候女扮男装,紧张;潘金莲见西门庆的时候刚拿棍子砸了西门大官人的脑袋,紧张;穆桂英见杨宗保的时候甚至 两人真刀真枪打了一架,更紧张一在剑拔弩张的氛围下,一见钟情居然获得了更大的可能性! 对于你我来说,要想收获一见钟情,恐怕重点不在于怎么在自己身上做文章,而在于怎么在交互场景上做文章。 对于大量的一见钟情来说,并不是你运气好,在某一个瞬间见到了那个合适的、足够让你心动的人,而是反过来你在一个容易心动的环境下见到了那个人。事实上,决定一见钟情最终发生的往往并不是人,而是人所处的环境。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收到了来自一个女生的短信,大概内容就是对我仰慕许久,想见见面。我这个颜值的人,着实被这样的短信吓了大跳,于是先在手机上跟人家姑娘聊了聊。结果有点尴尬:原来姑娘认错人了。但是,怎么就认错到我身上了呢?原来,当时正好全校开运动会,人家姑娘对一个背影非常好看的帅哥一见钟情了,这帅哥,后来我才知道,是我们心理学院的院草。 背影帅哥打动姑娘的不仅搜仅是背杀能力,还跟他当时的谈吐有关,据那个姑娘说,他当时听到那个在心理学院旗帜下的男生,于是那个姑娘开始四下打听,心理学院特有才华的男生,是谁一一长什么样,她毕竟没看见,所以只能凭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了。当时我在校刊当主编,也不知道谁给那姑娘指了斜路-一说她想找的八成是一白。这种一见钟情,实在太不靠谱。 所以,虽然一见钟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塑造,但是我还是请听课的各位冷静下来想一想,「可塑造」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一定是爱情的完美起点,想要美好的爱情,你不一定非要有个惊为天人的开始 在这节课最后,我还想多讲一点。如果一见钟情一切顺利,那怎么让感情继续升温和发展下去呢?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一见钟情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场景误读」。既然是误读,自然续航就差一点,所以,想要让因误读产生的爱情继续深化,你就要跟对方一起超越误读的场景,做更加广泛的交流互动。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去辨别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高兴起来、紧张起来、兴奋起来甚至恐惧起来的能力,因此很容易把情绪的诱发原因归结到一个异性的第三方身上。事实上,让你感到情感爆炸的可能是酒精、音浪、运动、高度、困难、赞许一一而你只是因为误把原因归结到了与这些因素相关的人,而让你感到了一见钟情。 但是,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光有激情和刺激是无法细水长流的。想让一见钟情发展成长寿的健康恋情,你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如果你跟对方的交互场景高度集中在让你们一见钟情的场景,这其实会带来非常大的风险。说白日了,就是因为你们没有条件更完整地去认识全面的对方,一旦你们抽离了能激活你们的场景,就很容易累觉不爱。 所以,在打造一见钟情过后,要快速推进双方在不同场合全面的了解对方。酒吧里面见过的,就别老去酒吧了;演唱会相识的,就别总去演唱会了-一不要拘泥在你们萌生爱意的场合,适当的走出这段感情的舒适区,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接触彼此,才能跳出一见钟情,得到真正的爱情,让缥缈的化学反应变得接地气。 当然了,这么做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好的那种是进一步情投意合,越互动越合拍;至于差的那种,则有可能让你产生「原来你是这种人」的感受,但这其实也是好消息,毕竟纸里包不住火,早露馅,也就早止损,对双方都有好处 如果你希望在与异性初次见面时能迅速捕获对方的芳心,点燃对方怦然心动的爱情火花,来一场「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那么,请心机十足地选取一个能激活情绪情感的邂逅场景、用精心装扮来展现自我的资源以及想方设法与对方产生交集。 当然了,就如前面所说的,一见钟情的本质是「场景误读」,是一时的刺激引发的多巴胺反应,想要持续这种高体验的激情,就需要越来越高强度的刺激,遗憾的是,多巴胺也有耐药性的一天,只有激情没有亲密的爱情,总会迎来两看两相厌的那一刻。唯有勇于跳岀这段感情舒适区,全面和立体的接触彼此、了解对方,才能保持「一见钟情、二见生情、三见倾心、四见非你不娶、五见爱你-生、六见护你一世」的稳定关系。 你有没有发现,大学里面的军训是一个特别高发一见钟情的场合?我们大多数人上学的时候,都听说过军训结束后,某个学院的女生跟教官好上了。那么,可不可以请你结合我们今天聊到的知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