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美丽心灵”-“Abeautifulmind”
2019-11-18 22:54:31
松果小编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用思维所具有的完型特征通过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事件,Nash和旁人的对话给观众建立起了年轻Nash天才的自我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抱负和极度渴望得到认可的高自尊人格特性。遵从詹姆士的自尊=成功/抱负公式,力图提出自创性理论“博弈论”的抱负使年轻的Nash在现实中第一次面临自尊危机,随时间单一性压力持续增长,幻觉中的室友查尔斯是Nash刚患病时自我防御系统的产物,缺乏友情的Nash通过和幻想室友的对话,获得内心的平衡,最终提出了原创理论-平衡理论,赢得了惠勒研究室的职位。至此,电影把纳什通过努力塑造成为了一个有成就的数学家。像不像成长阶段专注于学业的我们,评价成功的标准只有学习成绩。
进入职场后的Nash,不得不承担不喜欢的教学任务,又无法对家庭做出贡献。日复一日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冲突,让幻想人物帕彻和小女孩出现了,帕彻这个角色承载了Nash对被重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又体现了Nash受困于现实的恐惧。这时的Nash已经无法做到正常独立思考和自我存在与现实和解,生活也变得一团糟,渴望得到信任和被依赖的Nash将自我的状态投射在了小女孩身上。在医生和妻子的帮助下,Nash最痛苦的时刻来临了。影片里“想象一下,如果你突然得知,对你最重要的人、地方和时刻不是离开,不是死亡,而是更糟糕的,从来没有出现过。那将是怎样的地狱呢?”这段Nash的独白将人物的精神痛苦推到了顶点。
经历电击,药物治疗的Nash,最终接受了自己生病并找到了自我重新实现的路,那就是接纳自己,用精神来控制精神问题。终于他和过去做了告别和平行。
人生与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相处的。-记美丽心灵观影所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