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从“焦虑驱动”转变成“多巴胺驱动”呢?事实上,你只需要完成一个关键性的认知转变就好,那就是把头脑中的“我必须”全部改为“我想要”。
为什么只要进行这样一种认知转变就可以了呢?
我先来跟你讲一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奠基人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故事。
一个抵抗焦虑的神奇想法
阿尔伯特·埃利斯虽说是目前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不过他一开始的兴趣和志向可并不是成为心理学家,而是成为伟大的小说家。他后来之所以会改行去学习临床心理学,与他的一次重要人生顿悟有着很大的关系。
埃利斯在年轻的时候,常常遭受焦虑的折磨,有时还会出现抑郁症状。这种焦虑一方面来自于他对自己表现的担忧,他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出色。
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他的婚姻,他非常害怕当时的妻子卡瑞尔会不再爱他。为此,他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中,甚至会像着了魔一般,在头脑中一遍又一遍地琢磨着这些问题:她真的爱我吗?她足够爱我吗?她未来也会爱我吗?
某天晚上,埃利斯在见到妻子之后,又开始在头脑中不停地问自己:“她真的爱我吗?”在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答的情况下,他决定出去散步。
就在这个散步的过程中,他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不管卡瑞尔是不是真的爱我,我都不需要她的爱,我只是想得到她的爱,仅此而已!”
“想要而非需要”这个想法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埃利斯。他开始清晰地认识到:他不需卡瑞尔或者任何人的爱,也不需要自己表现非常出色,因为他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这些。能够得到当然很好,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快乐,但它们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生活依然可以继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埃利斯越来越发现,“想要而非需要”是一个神奇而绝妙的想法。尽管他仍然会在意自己是否表现出色以及卡瑞尔是否爱他,但他却不再因此而过度担忧和焦虑了,因为他知道,即便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和爱,他的价值和重要性都不会降低,这只会让他成为一个暂时无法得到他想要事物的人。
从那时起,埃利斯便开始以这想法为基础,志愿为身边的亲朋好友提供治疗服务,教他们如何不被自己想要的东西所束缚。
正是这些经历,让埃利斯下定决心去拿到心理医生认证,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并最终促使他创立了一个与精神分析完全不同的新疗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你认为的需要,是真的吗
听完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故事之后,你可能依然会些疑惑:“需要”和“想要”仅仅只有一字之差,为什么它们却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呢?
很简单,那是因为“需要”和“想要”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
“需要”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大脑自我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它背后的潜台词是:“我需要…,否则我就会死,就会活不下去”。所以,如果你相信自己需要或者必须得到某样东西,却没有得到,那么你的大脑就会释放危险信号,你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想要”代表的则是大脑对某种快乐的渴望,它背后的潜台词是这样的:“我想要…, 得到了我就会更快乐”。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会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感到生存受到了威胁,也就不会那么焦虑和痛苦,你顶多只是会有些失落罢了。
当我们把“需要”背后的潜台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我们以为的需要,并不是真实的,它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想法。
在你觉得自己“需要...”或者“必须...”的时候,你可以试着问一下自己:得不到又会怎样呢?做不到又会这样呢?其实,根本不会有什么灾难发生,你也不会因此而活不下去。
事实上,想要生存,我们只需要少数几样事物,比如食物、水、衣服和住所,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生存的必需品,我们可以想要,但我们并不需要。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自己“需要”这些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脑是在一种极为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进化而成的。要知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物质匮乏的时代占据了其中的99%,大脑为生存所困的时代占据了其中的99%。
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占有欲便逐渐成了人类的一种本能。越是自己没有的,就越想占有,而且这种占有欲是无穷无尽的。但反过来讲,假如没有占有欲,我们的祖先便难以在物资匮乏的生存下去。
出于生存的考虑,人类就将这个简单粗暴的现实烙印在了大脑里,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机制。这套保护机制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我需要…否则我就会死”。
虽然现在的我们早已不存在物资匮乏的问题,但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发生改变,和以前是一模一样的,那种恐惧依然存在。
你可以“想要”,但别被它束缚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能够明白,为什么“需要而非想要”这个想法可以给人带来如此大的改变。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你意识到这种认知转变的重要性,也知道那些你以为的“需要”并不是真实的,但是要在情感层面实现这种转变依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是一个向内寻求安全感的过程。这种安全感的建立又需要以无条件的自我接纳为基础。
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这种转变,你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建议:
1. 列清单,把你头脑中所认为的那些“需要”和“必须”全部都列出来。它们可能是一些你认为自己必须做好,不可以失败的事情,也可能是某些你认为自己必须达成的目标,或者某些必须得到的成就和认可,还可能是一些你认为自己离不开的人。
2. 对它们逐一进行审视,想想为什么你不需要它们,原因可能是:
1)没有它,世界不会停止转动,你也不会活不下去;
2)你的价值不由它决定,你不需要依赖它来获得存在感,也不需要依赖它来接纳和认可自己;
3)它是可以被替代的,人生中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值得做,还有很多其他的快乐值得去体验。
3. 改掉使用“我必须”、“我需要”、“我应该”这些词的习惯,用“我想要”、“我希望”去替换。
每次感觉焦虑的时候,你就可以反观一下是不是头脑中存在着“我需要”之类的想法,如果是,那就把“我需要”改成“我想要”,并说服自己为什么你只是想要,而不是需要。
4. 弄清楚生活中哪些事物真的让你快乐,哪些目标是真正重要的,是你真的想要实现的,然后用尽全力去追求,但不管多想要,都不要认为它们是必须得到的或实现的。这样的话,你便不会在还没有得到和实现的时候,过于急迫和焦虑,也不会在的得不到的时候,感到痛苦和抑郁。
总而言之,当你真正理解并学会“想要而非需要”之后,你就不会再被自己想要的东西所束缚了。你依然可以有很多想得到的东西,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实现的目标,但此时驱动你前进的便不再是压力激素,也不再是“我必须…否则我就会…”的焦虑感,而是多巴胺,是对快乐的期待,以及对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的向往。
以上是松果心理咨询小编对怎样抵抗焦虑的问题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