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躯体化

2019-10-27 06:37:47 松果小编
精神分析认为,婴幼期由于心理结构尚未充分发展,不能在语言上进行交流,个体对外界的刺激主要在躯体水平上做出反应。 那么遇到焦虑、恐惧时,个体会形成原始的躯体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儿童的躯体行为语言,好的母亲能很好的理解婴幼的躯体语言并给于恰到好处的满足,但若婴幼儿的焦虑、紧张以及需要,长期和严重地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那么躯体的不适和糟糕的感受会积存下来,虽然随着儿童长大语言得到发育,但那种前语言期的感受也只能永远留存在潜意识里。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躯体化为表现的特殊行为,或者简单地把这些行为当成孩子的坏习惯来予以纠正,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遇到困境时,早先的那种躯体反应就会重现,使人感受到一种非理智的、神经质的躯体不适和焦虑,而且会促使去找原因,产生疑心和妄想。Freud把这一过程叫做“再躯体化”,它是一个退化过程,即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 就目前来讲,大概会有30%左右的孩子在儿童期会出现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其中,更会有人把儿时的这个行为延续到成年。 三岁前的孩子吮吸手指,多因生活环境单调,或缺少爱抚,以吮吸手指自慰。与婴儿时期不能满足其吮吸的欲望(如人工喂养,奶瓶嘴洞大,几口就饱了,可是吸吮的欲望未得到满足;或突然断奶)也有一定关系。而咬指甲癖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原因:(1)因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2)家长或小伙伴中有此癖,模仿习得。 如果不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那么当孩子经常出现的反复出现咬指甲,咬到出血,甚至都不用剪指甲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是要更加的关注、格外的小心。因为咬指甲这样一个行为,这样的一个轻微的躯体化的自我伤害倾向,持续无法改善的话,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会认为咬指甲仅仅是不卫生或者影响美观的习惯问题,其实并不然,咬指甲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他的社交、学习等等方面。 0但是,其实,更深层的,咬指甲往往是一个信息,从孩子身体上传达的信息,他在用身体告诉父母:爸爸妈妈,我觉得很焦虑,没有安全感。这时候家长就要好好观看一下孩子情绪、心理方面的原因了。 时间久了,慢慢的就会形成习惯,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依赖,咬指甲这样的一种异常行为就会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当孩子最初遭遇到的一些情绪性的状态焦虑担忧害怕的时候,父母或者成人不能够接纳或者关注到这样的情绪,而孩子自己又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寻求他的本能,寻求原始的这样的一种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很明显咬指甲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三岁以后,当发现孩子长时间的咬指甲你可能要去觉察是不是孩子的心理情绪方面出了问题,是不是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处在焦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