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别拒绝你讨厌的样子,那是你通往完整自我的必经之路
2019-10-17 18:52:08
松果小编
文:老友 普通心理咨询师
谁家还没几个熊孩子呢,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杀伤力那是一样的。
这不,这两天去亲戚家闲逛,还没进门呢,就听见小朋友嘹亮且尖锐的哭声,寻思着估计又是不听话光着脚在家里乱跑,被他妈妈教育了。
推开门就只见他一手抱着一个玩具,一手捏着自己的衣角,脚确实光着。而他的妈妈正在对他教育三连,“不听话,我就找警察叔叔来抓你”、“不听话,我就把你卖给收废品的”、“不听话,我叫医生来给你打针”。
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都还挺耳熟的呢?反正每次看到有父母教育小朋友,都能听到类似的,有时候还包括一些妖魔鬼怪。
我们想通过用警察、医生、鬼怪来恐吓孩子,从而让他听话、让他停止哭闹。
这个目的大多数时候都实现了,只是我们也没想到的是,孩子因为听到这些而在一段时间内害怕、讨厌这些,也会因为经历这些讨厌父母。
可这就有趣了,讨厌父母、医生、教师、警察等,长大了我们又都成为了父母,其中一部分也做着小时候讨厌的职业。这是我们太健忘了么?
我们不健忘,因为我们还在用着俗套的、自己讨厌的——以威胁、恐吓来让孩子听话的模式,继续教育自己的孩子。
看样子,我们最终都可能活成自己讨厌的人。
这句话听起来还真是有些感伤,可能也会让一些朋友心里很不舒服吧。毕竟那是自己讨厌的样子,自己怎么能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呢?
我想很多人的心里都有类似的想法吧。
可真的不能么?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真的不好么?
这是两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01
我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朋友,他们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曾经做过辅导或者自己就是咨询师。他们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开始一些探讨。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
“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对我好点呢。”
“是什么原因让你想要去影响、改变父母呢?”
“我的原生家庭很不好,父母小时候没有陪我/没有给我爱/没有关注我,导致我现在一堆的问题,我想要改变现状。我知道原生家庭对我影响很大,所以就想着让他们改改来弥补我小时候的缺失。”
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仅仅只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自己为什么变成现在,给自己更多的理解,让自己知道解决的方向在哪儿。不过在这里很多人就产生了误解:原生家庭造成的这些,那原生家庭就必须改变。
是不是挺像你让我不开心,你就必须补偿我,直到我开心为止,如果不补偿我就一直不开心?
在2017年的某一天,林先生因为保姆的纵火痛失妻子和三个孩子。如此惊变让林先生的余生就这样意料之外的来了。试问该如何补偿才能让他真的好起来?
是的,他等来了对保姆公正的判决。但当今年4月他与8家被告达成和解的时候,看起来很无奈,可这样的选择是在为自己谋出路。
在这800多天里,他为九寨沟地震捐钱捐物、去福利院做义工、去贫困山区给孩子们送衣送物、以已故孩子的名字成立公益基金……他没有被悲伤吞噬,虽然偶有失控。挂在他嘴边的也总是“谢谢”。
他把自己的人生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并不如那些想要改变原生家庭的人一样,只会把原因归在外界、他人身上。他用感恩、真诚的付出、克制、爱和慈悲,抵御着内心的伤痛,并实现了自我救赎。
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需要说感谢的是我们。谢谢林先生,教会我们在面对无妄之灾痛失挚爱的时候,还能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继续前行。”
02
没有谁是天生慈悲、天生感恩的,所以当林先生和与他类似的人给予外界感恩和慈悲的时候,是他们选择以宽容和爱回应世界;当他们不断贯彻自己的时候,是选择把所有的伤痛放在自己肩膀上,自己消化、自己承受,以便不去影响他人。
发自内心的做这样的选择很不容易,无怨无悔的贯彻自己的选择也很不容易。这都需要相应的能力才能做到。
这两天我遇到这样一位朋友,他的体重有一些偏重,也是想要减肥、控制体重的。但是总是坚持不下去,就像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聊了一会儿才发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不过这个问题正常不能再正常,就是他平时在家基本不动,习惯性的往嘴里塞零食。现在29岁,这种生活持续了大概有12年。
那么,当他开始改变的时候,看似每天只需要做30到40分钟的运动,但对他来说,并不是运动本身,还要面对这十几年养成的习惯、过去力量对自己的拉扯。每次去运动就跟要上战场拼命一样。所以,也就做不到坚持。
他和那些想要改变原生家庭的朋友是属于一类的。一个是贯彻不了自己的选择,一个是没有能力做选择、做改变,只好把原因推给原生家庭,让原生家庭来改。
03
我成为讨厌的人和我只能成为讨厌的人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我有能力成为我讨厌的人和其他类型的人,但我选择成为讨厌的人,在需要的时候,我还可以做其他选择;后者是我没有能力做选择,只好活成讨厌的人,就像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的父母,只能沿袭粗狂、附带伤害的教育。
独立有选择权利的前者和被动只能被牵着鼻子走的后者,你更想成为谁呢?
我就假定你想成为前者吧,毕竟如果你觉得后者还好的话,我们的文章也就到这里结束了,所以也请原谅我的越权。
对于前者,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在需要的时候,我还可以做其他选择”,在需要的时候我成为“讨厌的人”,在不需要的时候我还可以成为别样的人。当然,我还是我,我只是根据现实需要展现出了我不同的一面。
用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的话:
每个人都希望被善待、都希望与他人和外界能保持一个相对宽容、轻松、愉悦的关系。但活在二元论中的我们,觉得一个人要么只能善、要么只能恶、要么只能在一起、要么只能当陌生人。就好像如果你是一个好人,你就只能是积极的、正能量的、善良的,你的积极、正能量和善良,必须是无私的、覆盖所有人的。
但善和恶本就是一体,善良本来也长有利齿,宽容也只是有限的宽容。而作为你自己,你要有能力去传播善意,也要有能力用自己的锋芒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善。农夫与蛇式的善、爱、正能量是虚伪的、懦弱的、自欺欺人的。
04
善恶本来就并存、好坏本来就是一体。人也应该如此,这样才完整、才真实。那么,你讨厌的样子,就变成了你需要的样子。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你所讨厌的、接受不了的,往往是你欠缺的”。
像新生报到时,你安分守己的顶着太阳排了40分钟队,眼看快到自己了,突然排在你前面的那个小伙子向旁边招招手,一个姑娘蹦蹦跶跶从树荫底下跑过来,你只听见那个男生说“学妹,我给你排好了,天热,这种事儿让我来就好了”,在你没意识到的时候,自己的白眼都能翻上天了,可然后……然后……然后你就问自己,为啥你没想到啊。这是不是一种欠缺呢?
说起来在我的内心里也对插队这种行为很有意见,“大家都认真排队,凭什么你要来插队”,可曾经有一次因为一些原因还有十分钟火车就开了的时候,也只能逼着自己一边说着不好意思,一边跑到领票口领票。
如果在我的意识中,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不能有这样的行为,那眼前错过一辆火车,未来指不定还错过什么。人生的失去本来就够多了,还因着自己内心的一些小情绪再增加失去,就不划算了。
其实从深层次来说,我们提到的讨厌、接受不了,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想拥有别人通过这些收获的东西,但在现实中我们既接受不了别人比我们多收获、又接受不了做不出那样行为的自己,更忍受不了失去(自己的生活习惯被影响,以及这本来是属于我的,结果被他人收获了),所以负面情绪转嫁到别人身上了。
可守着情绪不放影响不了别人,只会让自己更不愉快,甚至于越来越难接受自己。
所以承认吧,我们就是欠缺这一部分,就是应该改变态度去学学对方,就是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就是应该在欠缺的方面做一些提高。而这有什么丢人或者让人不开心的呢,这不正是在告诉我们,自己还有很多的提高、成长空间,还能变得更好么。
05
讨厌、接受不了终究是情绪和态度。你接受不了饺子里面放蒜,还有人不喜欢你豆腐脑不放糖,可有人就是喜欢放蒜的饺子,就是有人和你口味一样。
既然现实生活如此,为什么要将一些人、行为、可能定义为讨厌,而堵死自己的路呢?
就像那些觉得应该改变原生家庭,而不是改变自己的朋友,他们选择去改变原生家庭,可原生家庭的影响多存在于过去,不可改变、他们不愿意改变自己,可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你说,他们这样的观念,是不是在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堵死自己的路呢?
遗世独立如朴树,不也还是因为钱,需要偶尔露个面、上个节目。你又何苦抱着心中对自己的小情绪,把自己困在原地呢。
是的,有时候你讨厌的、不能接受的,不仅是你欠缺的,更是在未来某个特殊的时间你需要的。
经历磨难的林先生未必是天生的大善人,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执着于情绪、复仇会带来什么,选择以慈悲、感恩来自我救赎会带来什么,我想,你也能看到。
而在未来或者说下一秒,生活也会给你出一个难题,让你用不同的样子,甚至你讨厌的样子来解决。这时候你需要考虑的就不是那个人、那个行为有多讨厌,而是人生和自己的小情绪,究竟哪个更重要。
答案就放在你心里吧,或者这个选择题先放在你心里。
这时候也别忘记中间我们提到的一个选择题,是成为独立、能让选择成真、有持续贯彻选择能力的人,还是成为只能被动被牵着鼻子走的人。
选择权在你手里,不要客气。
感谢你的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