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6种成份

2020-03-24 19:01:59 松果小编
3月19日晚上的公益督导在线直播中,贺岭峰教授站在大脑的神经机制角度,与学员们分享了情绪的6种成分: 生活态度 专注力 情境敏感 社交直觉 自我觉察 情绪调整 帮助学员们进一步了解了脑科学对心理咨询的作用。 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是指我们面对生活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一种总体的情绪状态。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他大脑中的前额皮质和伏隔核有关。当他接受了令人愉悦的事物刺激时,人的伏隔核就会变得活跃,释放出多巴胺和内啡肽。 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神经元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两者带来的快乐是有差异的。 所以多巴胺的快感源自于我们的欲望被满足。我们的祖先在千万年的进化中建立了多巴胺回路,当他们在饥肠辘辘后找到了食物,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产生快感,而这种快感会促使我们下次还想经历。 而内啡肽带来的快乐在痛苦结束后出现。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防止我们陷于沉重的痛苦中。这正是我们运动健身过程中比较痛苦,但运动后很爽的生理根源。 为什么有些人的积极情绪能够持续很久,而有些人的积极情绪转瞬即逝呢? 这是因为伏隔核接受到了来自前额皮质的信号。乐观的人,其前额皮质会源源不断地对伏隔核发出信号,使伏隔核持续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使人维持快乐;而对于抑郁症患者,其前额叶皮质所发出的信号衰减很快,所以抑郁症患者很难保持连续的积极情绪。 既然人的生活态度和大脑结构有关,我们也就能自然地推导出这样一个推论,即“一个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至少50%是基因决定的。” 所以理论上说,一个人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在一个人出生时,出生时就已决定了大半。 可以说,基因是生命舞台上的绝对主⻆,基因不仅决定了我们的身体结构,决定着我们行为认知的能力,还决定着我们的后代。基因事关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命运,我们人类和基因的精彩故事也才刚刚开始。借用一句斯多葛学派的名言: “给我胸怀接受我不能改变的基因,给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命运”。 专注力 专注力是指我们能排除干扰保持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专注力高的人,就算置于闹市之后,他依然能够全心全意读书;而专注力低的人,就算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也会东瞅瞅,西看看,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专注力也与我们的前额皮质有关,前额皮质可以增强我们希望所关注信息的信号强度,比如你正在集中注意力所做的事情;减弱其他干扰信号,比如身旁嘈杂的讲话声。 积极心理学中的“心流”就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这个概念是由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所提出,契克森米哈赖有一本畅销书,就叫《心流》,是极为经典的心理学著作。 契克森米哈赖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最终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的体验,实际上与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关系密切,“高峰体验”实际上就是最高级别的心流体验。之所以用“心流”这个词,是因为很多被调查者在访谈时都说,当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某件事情,进入了一种全神贯注、不受打扰的状态,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到结束才发现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这种体验非常美妙,就像是“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前行”。 如果用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的语言来讲,“心流”就是人性中的“攻击性”无阻碍流动,充分展现生命力;如果用脑认知的语言来理解,“心流”就是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关闭掉自我评价及对时间的感知,为复杂的认知计算腾出一些计算带宽带,从而能够确保大脑的复杂认知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得丰富的信息。 与此同时,进入心流状态时,大脑还会分泌两种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它们有助于注意力的提升并提高敏感度。大脑还会分泌另外两种激素:内啡肽和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它们的作用在于能帮我们减轻痛苦。那么,在痛苦被减轻之后,我们更容易觉得舒服,压力也会减小,由此注意力会进一步得到集中。其中的花生四烯酸乙醇胺有个别名叫大麻素(Cannabinoids),是从印度大麻里发现的,同时也存在于动物神经和免疫系统里。这种激素有个很神奇的功能:能建立遥远的连接,把头脑中两种完全不同、不相关的东西进行链接。而我们知道人类的创造性发现,往往并不来源于线性的因果联系,而是这种看似不相关东西的连接,实际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 总之,契克森米哈赖总结的心流发生规律就是,找一个你基本能控制的事物,稳定地投入其中,并且要有挑战,就是所做的事情,有时会超出你的能力,但不要超出太多,然后不断努力,并不断接受到正反馈——就是你的努力有效,那么久而久之,心流就可以出现了。 情境敏感 情境敏感是我们对环境感知的敏感程度。一些人能够对“空气突然安静”有敏感的觉察,而另一些人还在安静的空气中大声说话,对气氛的微妙变化察觉不到。前者是情境敏感度高,后者情境敏感度低。 情境敏感和大脑中的海马回有关,海马回负责短时记忆的存储,也负责使我们的行为更适合情境,情境敏感的人海马回活跃度高,反之活跃度低。 实际上,“心理创伤”的形成,跟“情境敏感”直接相关。按照DSM-4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中的定义。“心理创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人要经历一件危及生死的严重事件,二是他要表现出一些典型的、不受理性控制的症状。如果这些症状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不能自行缓解,就会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说一个人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正是因为“海马回”的作用,使得“心理创伤”表现出如下的底层逻辑:一个人要经历一件危及生死的负面事件。比如说,亲人正常的生老病死,就是出现概率最高、每个人绝对会经历的负面事件。再比如,大的自然性灾祸,像地震、海啸,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大面积的人同时经历的负面事件。还有一些极端的小概率负面事件,比如强奸、家庭暴力、凶杀、车祸、白发人送黑发人等等。这些事情在人群中有一定概率出现,但不见得每个人都会经历。对于普通人来说,失恋算是负面事件,但没严重到危及生死的程度。 但如果一个人失恋到想要自杀,这也不算心理创伤,因为失恋只是一个引爆点,唤起了当事人的创伤性记忆。一个人因为失去了亲密关系,就觉得活不下去,并不是失恋本身造成了创伤,他过去可能就有例如父母离异、被寄养、被抛弃的经验。这也是整合心理学一直强调的,在咨询中,一定要回到当事人本身。 此外,心理创伤会引发当事人的高度警觉、回避、闪回和解离,使得“情境敏感”一下提高数倍,引发人一些不受控制的典型症状。 社交直觉 社交直觉表示的是你能读懂别人的心理、情绪状态的能力。社交直觉敏锐的人能觉察到对方细微的表情变化,迟钝的人却对别人的情绪变化一无所察。 所以不要轻易嘲笑朋友没有眼力见了,人家天生的。 社交直觉和大脑中负责人脸识别的区域“梭状回”有关,梭状回激活程度低的人,比较脸盲,所以也很难发觉他人细微的表情变化。 除此之外,社交直觉还和杏仁体有关,杏仁体活跃度高的人比较焦虑,所以社交信号的捕捉效率不高,社交直觉敏锐度自然下降。我们可以把杏仁核比作情绪记忆的仓库,我们从生活中获得的所有喜欢和厌恶的经验,都储藏在杏仁核里。当我们接收到外部信息以后,杏仁核会把过去的情绪记忆,和刚刚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匹配,引发出和过去一样的情绪,这就是情绪记忆功能。在杏仁核找到了匹配的情绪之后,它就会向大脑的各个部分发出危险信号,引起一系列的身体变化。这个过程非常快,快到让你感觉不到。 所以社交直觉迟钝的人,往往有着较低的梭状回活跃水平和较高的杏仁核活跃水平。 德国认知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在他的书《直觉》中提到,很多情况下,大多数人在社交圈里的反应,都是在用直觉进行社交,和各种复杂的技巧、计算没关系。 社交直觉有两种,一种叫家庭直觉,它会让你好好照顾家人。还有一种叫群体直觉,意思是人们会支持某个有象征意义的群体,跟群体成员合作并且保护他们。其中,群体直觉是人类特有的,会让我们在心理上认同某个群体,往大了说有种族、宗教、国家,往小了说有某个地方的人,或者某学校校友。如果你在看自己支持的球队比赛时很激动,而看其他球队比赛时没有这种反应,那就是受到了群体直觉的影响。 群体直觉是建立在互利主义基础上的,也就是我给你什么,你就得还给我什么。交换的可以是物品和金钱,也可以是道德支持和反对。 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指我们对自我内在的感知,尤其是在情绪爆发的时候,你能跳出自己看自己,就像是一个旁观者一样,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在做某事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做某事的内在动因。 比如对伴侣做的饭菜口味十分不满抱怨时能够意识到,不是饭菜不合口味,其实是最近工作压力大,情绪无处发泄。 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影响自我觉察的关键区域是脑岛,脑岛活跃的人自我觉察能力就强,反之则相反。就是有对自身感觉产生感觉的能力,也就是自省。一旦我们启动了“自我觉察”的功能,那就意味着,大脑皮层的神经回路正在积极工作,理性思维被启动了。 此外,脑岛还负责监控我们脖子以下的身体内部动向,所以一个人肠胃不好时,情绪也容易变差而不自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提升自我觉察,也就是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处境,怎么进入的这个处境。外界能提供的,是对一个问题系统的解释,以及你可以用来进行自我分析的工具。你必须有好奇心,探索自己的独特处境,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 情绪调整 最后一种是“情绪调整”。也叫心理韧性,就是说当我们陷入恶劣情绪中时能快速恢复的能力。 情绪调整能力强的人,坏情绪就像乌云,一会就飘散了,能力差的人就像被坏情绪抡了一闷棍,十天半个月缓不过来。 情绪调整能力和我们大脑的杏仁核和左前额皮质有关。我们大脑的左前额皮质会向被激活的杏仁核发送抑制信号,让它消停下来。左前额皮质与杏仁核之间的神经通路越多,情绪恢复得就越快,神经通路越少,恢复得就越慢。 美国著名企业培训教练道格·亨施在其畅销书《心理韧性的力量》中进一步认为,有心理韧性的人,在遭受挫折后,心理状态不仅能够恢复到遭受逆境之前的状态,而且他们在脱离困境之后从来都不会与之前一样。道格·亨施通过培训了大量企业家和高管后发现,在一些案例中,具有心理韧性的人经历了一番刻骨铭心痛苦,但之后,他们会成长起来,会更加具有同理心。如此一来,逆境就可以与灵活性、爱心和关怀连接起来,最终带来乐观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具有心理韧性的人不仅在遭遇逆境后能恢复原状,他们还能在脱离逆境的过程中变得强大。 而在这个过程中,“情绪调整”非常重要。这就就是为什么冥想、正念、内观效果很好的原因,其原理就是通过这些方法训练左前额皮质来影响杏仁核,使不良情绪减少。 人类神经科学在大步向前,而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还停留在100年前,什么童年阴影、原生家庭其实就是一种猜测,只有经验证据,没有实验证据。 从大脑的神经机制角度看,我们的情绪其实是这六种成分的组合。 例如抑郁症,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态度消极,对情境敏感,并且自我觉察能力、社交直觉强,而情绪调整能力比较差,这不就容易抑郁了吗? 所以我们还是要与时俱进,多学点东西,看到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