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是关于孩子怎么养成暴力行为原因的研究。他在一个幼儿园中,挑选了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把他们分成了三组。
有一组小朋友被带进一个房间,观察一个大人对一个玩具娃娃的施暴现场。那个大人坐在玩具娃娃身上,不断打玩具的鼻子,还把他踢来踢去,一遍踢一遍骂。
十分钟后,把这组小朋友带出去,跟其他组的小朋友一起去放了攻击性玩具的活动室玩。最后发现,那些看过施暴场面的孩子,他们的攻击性比其他孩子高。男孩子的身体攻击倾向比较明显,女孩子的语言攻击倾向比较明显。
在孩子面前进行家暴,等于告诉孩子,暴力是被允许的。这样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攻击倾向,就会减少。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家暴的视频,有个小伙子每次跟父亲发生矛盾,就会殴打他父亲。他说小时候父亲经常打他,上初一那年,因为一点小事,过年的时候被父亲砍了一刀,并且赶出家门。
长大了,父亲一打他,他就开始反抗,到现在,已发生矛盾,就会忍不住殴打他父亲。他说自己容易心情烦躁,血淋淋的施暴场景,能给他带来快感。
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暴力倾向,父亲教他的。在家暴关系中的“施暴者”,他们的成长环境,大多是充斥着暴力的家庭。并且,他们往往被暴力的那一方。
每一次被打,都会让他更相信暴力能解决问题。长大后,就会从被家暴的一方变成家暴的人,甚至认为,是施暴的力量,改变了他的命运。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经常打骂孩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最好的教育不是打骂,而是做孩子的榜样,用最好的行为规范自己,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