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的孤寂与凄凉及改变

2019-09-04 09:36:30 松果小编
人大多数有依赖性,在尝过有人相伴的滋味后,一下子突然变成单身、独居,心理上往往很难适应。为了怕回去面对寂静空虚的屋子,便努力加班,变成一个工作狂,非到不得已时才回家。 在离婚初期,当事人常会担心:我是不是以后一辈子都会这样寂寞、孤单?估计空虚的感觉何时才会结束?有这样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幸而,要能镇定下来,拿出勇气与耐心,开始医治与成长,一定可以走出这孤寂痛苦的深渊。其实孤寂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能让人更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可惜有很多人为了逃避孤寂感,而付上惨重的代价。当人愈不敢面对自己的孤寂感时,他的孤寂与恐惧就变得越强烈,越真实,像鬼魂如影随形;当事者逃的越快,他的孤寂感就追得越凶,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永无止息。然而,奇妙的是,当人能够面对自己的孤寂感与恐惧时,孤寂、恐惧便不能再掌控人了。 一个人独处时,并不一定会感到孤单;与一大群人在一起做些没意义的事时,也不见得就不会寂寞。有时一个人关起门来,做自己爱做的事,看本自己想看的书,反而胜过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交际应酬。 每个人在一天之中,有不少独处的时刻,我们并非在每个独处的时刻都会感觉孤寂。相反的,有时我们在独处时,心灵反而觉得更充实、愉快。 决定我们是否会感到孤寂、愁苦的因素,并不是周围是否有人陪伴,而是我们能否把自己的心神与生命力投注在有意义的事上。 孤寂感不是鳏寡孤独者才有的专利。有许多怨偶,他们的事业可能比别人成功,然而在豪华舒适的家中,却形同陌路。像两个枯槁的灵魂,没有感情的滋润,被囚禁在名存实亡的婚姻空壳中。在外表上,他们或许被许多人所羡慕,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比任何人都更加孤寂、空虚。他们心里的痛苦,因为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们,在重重的面具伪装之下,是颗垂死而麻木的心。 相反的,前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晚年一个人独居(家人都不在了),又罹患了癌症,他却能战胜孤寂与痛苦,活的比别人积极,以国为家。 屏东信望爱儿童之家的创办人王守信女士,年纪轻轻,便在大陆失去配偶。这样一个世人眼中命运悲惨的女性,竟能排除万难,独立抚养上百名的孤儿。她的爱,滋润了许多人的心。由于她没有保留的付出,让周围许多人得到温暖与亮光,而激发了更多的爱。她爱许多人,也深深地被许多人敬爱着。这样的人,孤寂感不能侵扰她,因为她活得非常充实、有意义。 当人把注意力和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专看自己的不幸与需要,整天只求别人的注意和关怀时,就会变得异常脆弱,容易被孤寂感吞噬,而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可是当我们开始把注意力投入到本身以外,一些有意义的事上,并愿意付出时,我们便能坚强起来,继续不断地战胜我们的“老朋友”——孤寂。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