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感是一种聪明的生存态度|你需要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
2019-09-03 21:38:09
松果小编
太有安全感会把自己无意识的卷入最不安全的环境中,没有安全感的人却往往很在意安全,所以保持一定的不安全感是一种聪明的生存态度。——李子勋
一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关注了很多公众号,其实每天打开的也就那几个。
然后突然有天想到一篇文章在某个公众号看过,但是记不清公众号的名字了。
于是开始强迫性地在公众号列表里大海捞针一样翻找···
不得不承认,我今天就在干这事,并且顺带取关了一些许久没更新的号;
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李子勋老师在去年10月与世长辞了。
刚知道的我为此表示很惭愧,但也因在公众号翻到了李老师的曾经一些话语而备受感触。
尤其是他在一篇关于安全感的文章里提到的如下这么一段话:
要想活得有安全感就需要选择信息,不管什么信息当然过多的接受的时候会失去理性,平衡不同的信息不让某个信息变得过强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人有一种基本的心理防御能力是“隔离”,当某种信息会瓦解我们内心结构时,隔离会让人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太有安全感会把自己无意识的卷入最不安全的环境中,没有安全感的人却往往很在意安全,所以保持一定的不安全感是一种聪明的生存态度。
焦虑是现代人极为普遍也极具蔓延性的一种情绪,而安全感也成了我们内心最为缺失也极力寻求的东西。
然而受到外在的环境影响,我们在获取安全感这条路上常常阻碍重重。
二
在“人人皆为媒体”、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天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到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中,大部分都是无用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
它们不仅让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专注力越来越差,同时也让我们变得极其缺乏耐心,每天生活在持续的不知名的恐慌和焦虑之中:
买蔬菜担心会不会打了农药或者保鲜剂;
点个外卖会害怕吃到地沟油;
吃个辣条想到看过的“辣条加工厂”的视频;
买瓶饮料会看有没有沉淀会不会有色素;
打个车不再敢坐副驾而选择坐司机后边;
路上看到老奶奶摔倒了不敢扶;
走在高楼下怕上面会有东西突然砸下来;
情绪稍微低落点就觉得自己抑郁了;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网上有太多的“真相”,让我们感觉自己的生活似乎危机四伏。
我们随时做好防御姿态,以防那些“真相”里的“悲剧”实践在自己身上。
但是真的需要这样吗?
安全感本身就是我们虚构的一个东西,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注定要面对外在的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威胁。
但我们却对安全感有着本能的渴求,“获得安全感”成为我们大部分行为的原始驱力。
我们努力挣钱攒钱、不断学习变得优秀、健身锻炼、生活规律、在新的环境快速融入群体等等行为背后根本原因都是我们想要获得安全感。
但是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越来越多“真相”的揭露和曝光,让我们努力争取的安全感远远没有新产生的不安来得多。
面对网上每天洪水一般的海量信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可能说完全视而不见,也做不到。
况且我们也需要了解必要的信息来帮助我们更高效更便捷地工作和生活。
这时候学会甄别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完全不加识别地接收只会让我们的内心处于混乱和破碎的不安感中。
唯有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地提炼一些信息获取渠道,每天只对其进行关注和了解,进而无视那些无用杂乱的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的心灵不受污染,让我们的不安程度不超过我们的承受临界点。
其实,这套方式在不安全感比较强的群体中已经在使用了,可以说是他们自己建立起的一套“信息防御机制”。
这部分群体对于外界有害的信息特别敏感,他们会对外界的信息进行辨别,并且选择性地接收和隔离。
但是对于那些安全感比较强的人来说,因为对于外界的防御会比较低而让他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度很高,而通常在无意识中接触了很多负面信息,无形中积累了很多的负面压力,直到最终受不了而爆发。
三
“想要活得有安全感就要学会选择信息”,李老师的话始终在我耳边萦绕。
这也说明,安全感并不是越多越好,让其保持在一个适量的水平,在不让自己过度“曝光”的同时,也要拥有勇气和能力去爱人和信任别人。
学会将不安全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会与自己的不安全感共处,不去过分要求“完全的清晰和确定”,这可以让我们保持一定的警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自我保护机制。
现在开始,从你的朋友圈做起,把那些每天传播负能量,并且会影响到你的人,果断屏蔽了吧!
选择几个全面并且比较正面的新闻平台去获得资讯;
告诉你的爸爸妈妈不要再转发那些“危言耸听”的文章了,告诉他们应该从哪里接收资讯;
学着关注和记录生活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和细节,这会让你平衡被动接收的负能量,让你的内心始终处于一个正向积极的状态中,阳光向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