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背后隐藏的爱情依赖症
2019-08-30 11:08:55
松果小编
来访者:女,30岁,本科学历,某事业单位职工
主诉:我和他刚认识的时候,他对我很好。是真的很好,关心,体贴,除了偶尔会因为一些事发发脾气,总之处处都和我理想中的好男人一样。而且他家境很不错,父亲在我们当地也是一个政府官员,他也在政府部门工作。我当时很开心,在姐妹们面前感觉特别有面子,觉得老天对我太好了,让我遇到一个这么好的男人。
结婚后,最初他对我也还是像以前一样好,我很安心,很幸福。他第一次打我是在生完孩子之后不久,因为他妈妈和我发生了点不愉快。那天他在外面喝了酒回来,问起那件事,我就抱怨了他妈几句,也没说什么太难听的话,他就和我吵了起来,吵着吵着他就对我动手了。我无法形容那一天我的感受,不仅仅是愤怒、震惊,简直就是根本无法相信,他竟然会打我(在我们恋爱的时候,我倒是知道他爸和他妈经常打架,是动手的那种)。事后,我看着身上一片青紫,身体上的疼痛根本不算什么,那时候我的心好像都碎了,感觉头顶的天空仿佛一下子塌了一样,我一直哭,收拾好自己的衣服要回娘家。可是他却跪在我面前,说自己是喝多了,耍酒疯,并不是真的想打我。并且说了很多过去我们在一起时相爱的事情,请求我原谅他这一次,保证以后再不会这样了。其实,我当时也并没有真的想要和他离婚,只是一直被他宠惯了,突然他变成这样,我无法接受,有些懵,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所以想躲回娘家。面对他的眼泪和保证,我原谅了他。
事实证明,男人的保证根本就不能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我们发生争吵时,他还是会对我动手。最初,每次打完我就哭着发誓再也不会,然后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老实。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保证后的有效期也越来越短,虽然每次打完后还是会对我保证,发誓,还是会对我哭,还是会和我一起回忆一些美好的往事。现在我们的孩子都五岁了,每次我们打架,孩子都吓得躲在角落里哭,我真担心会吓坏孩子。
我父母是那种比较传统的人,我从小接受的也是他们传统的教育,虽然不是说非得从一而终,但是离婚也是一个忌讳的词。而且我觉得,要是离婚,孩子真的很可怜,那么小就没了爸爸或者妈妈。或许是他总是跟我一起回忆我们的美好的往事吧,我也很留恋那段美好的时光。只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那时候的他怎么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过去那个温柔体贴的男人到哪儿去了?我现在很迷茫,也很无助,不知道自己往后该怎么生活下去。
咨询师分析:家暴,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是指夫妻间一种以暴力方式解决家庭问题的不良方式,是指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身体、精神的伤害,或者性虐待的行为。
在来访者的自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来访者是一心想要维护这份婚姻的。她害怕孩子因为自己离婚受到伤害,同时也对丈夫过去对自己的好充满留恋。并且,诚如来访者自己所说,若是没有后面发生的家暴,丈夫简直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男人。所以,她心里还有期盼。却忘记了,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是建立在一个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失去了这个前提的婚姻,就会处于一种动荡之中。来访者想要维护婚姻的心理,其实是她对爱情过度依赖的表现。
从来访者的叙述中我们发现,她的丈夫生活在一个习惯家暴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和母亲经常打架。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和他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她的丈夫在一个家暴环境中长大,性格中也会埋下暴力的种子。之所以在他们恋爱和新婚初期这颗种子没有发芽,是因为那时候的环境不适合种子的成长,比如害怕失去对方,或者新婚的甜蜜感还没有消失等。当婚姻进入一个稳定期后,这颗种子就开始发芽了。一旦发芽,它的成长就难以遏制,再加上来访者不当的处理方式,导致了这颗种子的成长无所顾忌,越长越大。
需要特别说的一点是,暴力婚姻中,破坏夫妻情感的不仅仅是暴力行为本身,还有暴力过后施暴者的请求原谅行为。毫无疑问,那是一种欺骗,一再的欺骗对婚姻以及被骗者本人造成的伤害并不比暴力行为本身小,这点不容忽视。
家暴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婚姻问题,形成的因素很多,大多数根源也很深,绝非朝夕可以解决的。改变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双方父母的介入,共同努力帮助夫妻完善性格。男方需要学习克制情绪的方式,抑制暴力倾向的失控。女方需要学习怎样从爱情依赖的心理中走出来,树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
但是,为了避免施暴者给被施暴者再次造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伤害,最好双方设置一个预防措施。比如在情绪激动时,双方有一方需要暂时离开;或者在一段时期内邀请双方父母中的某一位同住进行监督保护等。若是设置无法控制对方的暴力倾向,建议双方暂时分开居住较好。
其后,夫妻的沟通是必须的。家暴的产生固然有很多因素,但是,夫妻沟通不到位也是重要的一点。因为沟通的不到位,也会导致彼此的信任危机。重新建立完整的信任关系,就成为必要的一环。不得不说,其实很多婚姻问题的起因,都是因为夫妻间没有建立完整的信任关系导致的。
家暴是一种恶习,对婚姻的伤害有多大无需笔者赘言。如何解决家暴问题,方式是有很多种的。但无论哪一种,都不会鼓励被施暴者忍让、包容施暴者的暴力行为,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