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成年人的面具 ——克服自我封闭的方法(二)

2019-08-14 23:15:58 松果小编
自我封闭的性格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寂寞、沉重、多疑和孤獰,而且使我们一度拥有的创造能力丧失殆尽。与年人相反,儿童更多地是使用脑的右半球,那是人的智中枢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源地。 左脑半球是人的逻辑中储存着成人后掌握的种种规范和观念。左半脑的发展压抑了右脑半球的活动,人们不再能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了。欧洲画坛大师马蒂斯大声疾呼,艺术家一辈子都游孩子一样去看世界,“因为丧失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了每一个独创性的表现。” 天性开朗、热情、奔放的人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少年老成的效果,以致于制造出一副扭曲的性格,它比肢体的残疾更要令人悲哀。装出一副老于世故的外表和麻木不仁的面孔去迎合某种观念和大众化的口味,是脆弱、怯儒的表现。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注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大胆表现它是美好和幸福的。 当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闭起来时,我们有必要反躬自间:我怕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更自由、更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本是在面具里?有所作为的人从不掩饰百己的真情。罗斯福会发出孩子般爽朗的笑声,丘吉尔会为了区区小事就大失身份地和自己的男仆争吵起来,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弹琴时当众流出了泪水;大书法家米带给友人写信写到“芾再拜”时,竟恭恭敬敬地站起身来,向桌子拜了下去。用世俗、功利的眼睛又怎么可能解释心中的热情? 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莲娜有一次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是否去做某件事,她向经济学家巴鲁克请教:“我的头脑叫我去做,可我的心叫我不要做。”巴鲁克的惠告是:“有疑问时,遵从你的心。如果因为遵从你的心而做错了事,不会觉得太难过。为了你生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请你摘下成年人的脸谱,重新审视你的内心吧。 儿童对待世界的态度有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能帮助我们达到目地。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