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合作?

2019-08-14 00:23:04 松果小编
登曾经举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他的一个朋友,有一个4岁的女儿。有一天,他女儿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就去玩了。爸爸让女儿把香蕉皮捡起来,女儿说不捡。爸爸说必须捡,否则别的都不能玩。 女儿去看电视,爸爸把电视关掉;女儿去看书,爸爸把书收起来,女儿拿了一个水果给爸爸吃——她回避了那个香蕉皮,但是想和爸爸缓和关系。爸爸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吃,因为你没捡香蕉皮"。女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这个案例,爸爸首先需要做的,是看到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爸爸可以采用"真实表达"的技术,和孩子进行沟通,下面我们演习几种模板,供大家参考。 场景一: 爸爸:宝宝,我看到你刚才吃完香蕉就把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中立的陈述事实),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询问)? 孩子这时候可能有多种回答:比如:我刚才没想那么多,吃完就随手扔了。 这时候爸爸回答:哦,那你把香蕉皮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好吗? 孩子照做,爸爸马上表扬(进行正向强化):宝宝真是一个遵守公德的好孩子! 场景二: 爸爸:孩子,我看到你刚才吃完香蕉就把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中立的陈述事实),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询问)? 孩子:我就是想扔到地上! (爸爸这个时候可以观察孩子这种语言背后有什么情绪,并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接纳和抱持。) 爸爸:哦?好像宝宝有点不高兴呢?(共情孩子的情绪,但是没有对孩子的情绪提出批评)可以改跟爸爸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孩子:哼!你刚才都不让我吃冰糕。 爸爸:哦,你是因为刚才吃冰糕的事不开心啊(继续共情孩子的情绪)。那件事如果你不高兴,咱们一会再重头说说好吗?(接纳孩子的情绪的合理性,并用协商的态度给出解决方案)爸爸相信宝宝是一个有公德心的孩子,所以先把香蕉皮扔在垃圾箱好吗?(给孩子鼓励和信任) 孩子:不好,哼! 爸爸:那爸爸听听你的意见,你想先解决冰棍的事呢还是先扔香蕉皮呢?(给孩子封闭式选择,这个时候,扔香蕉皮就成了一个必选项,但同时又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被强迫) 孩子:先说冰棍的事。 爸爸:好的,没问题。 场景三: 爸爸:孩子,我看到你刚才吃完香蕉就把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中立的陈述事实),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询问)? 孩子:…..低头不语,不说话 爸爸继续保持刚才的状态,不急不恼。继续说:宝宝一向都是很有公德心的,爸爸相信你今天这么做肯定有原因(对孩子保持信任和肯定的积极态度),你愿意和爸爸聊聊吗?(给到孩子情绪温和的接纳和尊重) 孩子:…..继续沉默 爸爸:看来你现在不太想说话。要不这样吧,等你想和爸爸谈的时候,来和爸爸说一说好吗?如果你一直不开心,爸爸也会有点难过。(落脚点放在对孩子的爱上,但是不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激化孩子的心理)。 这时候,重点来了,爸爸可以走过去自己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然后什么都不说。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凭什么?就应该让孩子去扔,爸爸代劳,怎么为孩子树立规则? 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有两个。 第一,孩子此刻的表现显示出她正在情绪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对孩子的情绪无条件的接纳"——这一点非常关键。孩子的情绪产生也许有其不合理性,比如因为她自身认知的偏颇,会产生一些情绪。但是情绪既然产生,在孩子自身的系统里,就是"存在即合理"的。家长做到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爱等自我价值感来说,至关重要。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毫无用处的——就像我们在前文说的那样,因为此刻有"感受"在那梗着。感受永远大于理智。 第二,父亲的行为对孩子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示范作用)。管孩子的方式不是只有 "你必须马上扔进垃圾桶"这一种方式,父亲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但同时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了示范,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无声的教育,比在孩子有情绪阻滞的时候说一堆道理要有用的多。相信孩子,她是知道"好赖"的,她此刻的固执不代表一直固执,当她的情绪被接纳,她的困惑被解答,她感受到来自父母真切的爱的时候,她一定是一个自尊、自律的孩子。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