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和我冷战了……”——有时你说出口的话,听到孩子耳朵里,已经变了一个模样
2019-08-08 14:43:03
松果小编
家长对孩子的爱,有时会不知不觉化为难听的话语、难看的脸色,当家长没有自我觉察的时候,常常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何会越长大,越疏离。
今年的高考备考、报志愿、职业规划,基本告一段落。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见证了好几届孩子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会接触一些家长和老师都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沟通的孩子,和人们想象中不同的是,这些孩子既有学习比较让家长和老师操心的,也有学习很拔尖的,既有很叛逆的,也有很乖巧的。当我深入他们去做工作的时候,会发现家长们好像不知道,有时候自己说出口的话,听到孩子耳朵里,是完全变了样了的。这导致家长们常常词不达意,自己却不知道,只觉得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苦心。
枯燥的理论不多说,直接来一个例子:
—“儿子,这次考试排名怎么样?”
—“年级排名退了30名。”
—“总玩手机影响学习了吧?以后少玩点儿,争取期末把排名追上。”
“总玩手机影响学习了吧?以后少玩点儿,争取期末把排名追上。”
这句话家长自己说,自己听的时候,听见的是这样的:
“你排名后退了,应该是因为你最近玩手机玩得多占用了学习时间,我好替你着急,担心你接下来还继续后退,我给你出个主意,接下来减少一点玩手机的时间,用来学习,以你的能力,这样期末考就能恢复原来的水平了。”
但是这句话家长说出口之后,传到孩子耳朵里,听见的是这样的:
“让你别玩手机非要玩,看吧,排名掉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多用功学习,别总玩手机,你要是再这么不自律,你期末就要完蛋了。”
也就是说,家长本来想表达的是“关心”和“鼓励”,孩子接收到的是“指责”和“贬低”。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
第一,孩子才是学习和考试的主体,考试成绩好坏,应由孩子自己归因,不应该由家长替ta归因。语句中“总玩手机影响学习了吧?”这是家长在替孩子寻找成绩下降的原因——玩手机。不管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是否真的是玩手机,家长替孩子找原因而说的这句话本身,已经侵犯了孩子的边界,替孩子承担了孩子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因此孩子听到的,不是关心,是尊严受到侵犯,是自己玩手机被指责了。
第二,同理,面对成绩下降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应由孩子自己想办法,而非由家长做指示。在情境中,孩子并没有主动向家长求助,问家长“该怎么办?”此时,不管家长提供的建议事实上有用还是没用,都已经侵犯了孩子的边界,替孩子承担了孩子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这种建议已经不是建议了,它成了一种“指示”。因此孩子听到的“以后少玩点儿”,不是家长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是家长的禁锢,孩子听到的“这样期末考就能恢复原来的水平了”,不是家长的鼓励,是一种“催促(赶紧把成绩提高)”“质疑”甚至“贬低”(你能力不行就应该多学习少玩手机)。
那更好的回应方式是什么?
更好的回应方式是——
把归因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
第一,将自己找到的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换成孩子自己认为的原因:
—“你觉得退了30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第二,将解决问题的方案换成孩子自己的方案:
—“那你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吗?”
第三,为了在尊重孩子的边界的同时,充分地表达关心和支持,可以提问:
—“面对这个问题,有觉得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地方吗?有的话随时告诉爸爸妈妈。”
此时,由于家长将归因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和肯定,因为ta会感觉到,家长信任自己能够对自己负责。
同时,家长的提问也已经充分的表达了关心和支持,因为ta会知道,家长不会在自己成绩不好的时候减少对自己的爱。
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清楚我的论点呢?😊
其实家长们越急切的话语,越透露出对孩子的爱,但是孩子是局内人,他们的心智成熟的水平不足以支持他们听懂父母的话背后的话。家长们不如转变一种沟通方式,让自己说出口的话,和听到孩子耳朵里的话,是同样的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