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什么我会出现强迫?

2019-07-29 21:18:20 松果小编
我们知道强迫症是极其让人痛苦的,那强迫症是怎么产生的呢?强迫者又有什么特殊的性格呢?在这篇文章里,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心理疏导疗法把强迫症比喻成一棵树,树叶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树根代表各种有缺陷的信念,土壤则代表从小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如何来理解这棵树呢?一个人出生以后,如果长期受到不良的教育或者培养,就会逐渐形成过强或者过弱的性格,如虚荣心、自尊心过强而自信心过弱,伦理道德观念过强,对自己对别人要求过高,过于严谨、认真,过于完美主义,依赖性过强等等。在我们年龄还小的时候,这些过头的性格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进入青春期后就不一样了,内心冲突会猛烈的加剧,往往表现为一方面渴望不受约束、轻松自由,另一方面,又会担心这样的自由会导致某些糟糕的后果,或者受到某种严重的惩罚,长期的冲突无法摆脱,慢慢地就会出现强迫症状。 如果我们内心的冲突无法调和,外在的表现就是症状,就像火山内部的岩浆活动过于剧烈,最后冲破地壳喷发出来一样,内心冲突不解决,症状就会不断地出现,不在A处爆发,就在B处爆发,这也是求助者症状千变万化的原因,从树的模型看,强迫症的根源就是过头的性格或者说性格缺陷,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会说是我们大脑的神经递质有问题导致强迫症的,所以需要通过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才能治疗好强迫症。那么强迫症的根源究竟是性格问题还是神经递质问题呢?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需要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那么神经细胞靠什么连接呢?靠神经突触,两个神经细胞之间并不是像我们的手握手一样,直接拉起来的,而是有空隙,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各种神经递质像邮递员一样在空隙里来来往往,帮助传递信息。对于强迫的解释,说是因为大脑里的神经递质失调导致的,虽然不否认焦虑可能确实与神经递质的失调有关,但这只是结果,而不是真正原因,我们一直没有办法丢掉的“怕”才是原因,比如看见一条狗向我们冲过来,我们血液中的肾上腺素迅速增高,我们是先怕狗,引起肾上腺素增高,然后才有力量逃跑,而不是说肾上腺素先增高,然后我们才怕狗,这是同样的道理。有人遇到事儿,一会儿就过去,而如果放不下,心里纠结,时间长了之后,神经递质就失调了,所以,持续的“怕”会导致神经递质的失调,也就是说,过头性格导致的丢不掉的“怕”才是真正的原因。因果关系搞清楚了,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关系也就清楚了,药物治疗调解神经递质是对口治疗,或者叫治标,而通过心理治疗,优化性格缓解“怕”字,才是对因治疗,是治本。 强迫者为什么会揪着“怕”字不放呢?有时候明明知道没有问题,为什么就是不放心?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功能。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细胞有兴奋和抑制两个状态,类似于我们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白天我们清醒,大部分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强,抑制性减弱,晚上我们休息,大部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增强,当然,晚上不是所有的大脑神经细胞都休息,晚上为什么会做梦呢?或者周围有比较大的声音,我们就会醒过来,这就说明,还有一些大脑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在值班,如果我们的心态很好,生活很轻松,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就会很协调,像一个活塞运动一样,一上一下,有机统一。但是当出现心理困惑的时候,这个有机统一就会受到干扰,就会混乱。以睡眠来说,正常情况下,白天大脑的兴奋性上升,工作效率很高,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大部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开始下降,抑制性开始上升,上升到一定水平就睡着了,再上升一些就睡得更深,睡到第二天早上六七点钟,抑制性开始下降,兴奋性开始上升,慢慢我们就会醒过来。刚醒来的时候,脑袋可能有点蒙蒙的,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兴奋性持续上升,慢慢就会变得很清醒,感觉精力充沛,可是如果性格过了头,内心容易冲突,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白天也很累了,到了晚上,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本来该下降了,下降到一定程度,慢慢就开始进入睡眠状态,但是,由于一直在担心一些事情,丢不掉,就会导致兴奋性下不来,抑制性上不去,很难入睡,好不容易熬到一两点睡着了,但是因为心里有牵挂,睡得就不是太深,或者睡了一觉有点迷迷糊糊的时候,兴奋性迅速上升就醒了,再也睡不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兴奋性和抑制性的不协调,导致大脑出现疲劳,会表现出心理或者身体上的不舒服。在这样大脑疲劳的基础上,如果“怕”字持续存在,时间长了,在大脑皮层上就容易形成兴奋区,医学上叫做“惰性病理兴奋灶”,“惰性”就说明不容易消失,“病理性”就说明让人不舒服,这个长期形成的“惰性病理兴奋灶”就是强迫症状比较顽固的原因。 如果只是大脑疲劳状态,没有惰性病理兴奋灶,那可能表现为一般的焦虑或者抑郁症状,因为焦虑和抑郁都是没有明确“怕”的对象,但是如果有病理兴奋灶,就会明确“怕”的对象,比如一个人关门之后反复检查,即便确认了几次,明明知道已经关好了,但是仍然不放心,总是怕万一,这可能就是“惰性病理兴奋灶”在起作用,这个“惰性病理兴奋灶”一旦形成,思维就会集中在某一点,总是盯着“怕”万一不放,怎么也放心不下。需要强调的是,“惰性病理兴奋灶”只是大脑功能失调而已,并不是大脑有什么器质性病变,经过心理调整,内心冲突减少,功能性的失调情况缓解,兴奋灶自然就会弱化,症状也就自然得到缓解。 既然症状来自于“怕”,“怕”又来自于性格,什么样的性格导致强迫症的呢? 一、疏导疗法把性格分为强型、弱型和均衡型三种,强型的表现如好强好胜、任性自负、以自我为中心,凡事我说了算、暴躁、情感丰富强烈、自制力差等,弱型的表现恰好相反,比如胆小怕事,敏感多疑,好幻想,有事不外露,积极性差,依赖性强,犹豫等,均衡型则表现如冷静、沉着、开朗、乐观,积极性强、适应能力好,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解决矛盾,情绪稳定,有自制力等等,性格既然有强弱之分,那么不同性格的人,遇到事情时反应就很不一样了,比如强型的人,遇到事容易激动、心急,容易引起神经系统的紧张性兴奋,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出现大脑疲劳;弱型的人,有事闷在心里,越想越多,最后也容易导致大脑疲劳;均衡型的人遇到事情,他们能够积极面对,这样就不太容易出现大脑疲劳,强迫者身上往往是强型、弱型性格都有。 二、除了强弱、平衡之分外,性格的严谨程度上也有区别,强迫症都是过于严谨的人,这种过头的性格是先天的吗?当然不是,其实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内心是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约束的,后来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慢慢分清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各种条条框框慢慢形成,就是所谓的规矩。如果一个人没有规矩,TA在社会上生存都会困难,但是如果这些规矩过了头,条条框框过小的话,那肯定也会有问题,比如说一般人的条条框框直径是4米,他在里面活动的话,就会相对比较自如,如果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比较苛刻,条条框框不断缩小,甚至缩到最后只有40厘米,40厘米的圈子里就会处处不自由,如果你把自己限定在40厘米这个圈子里头,很容易会一不小心就出圈,出圈了就会自我斗争,这样不好吧,人家会怎么看啊等等,所以说,问题不在于出圈了,而是给自己设定的圈子太小,一个人给自己设置的条条框框越多,就会越不自由,就越怕不完美,怕万一,顾虑就会越多,就会越累,条条框框一旦形成,就像紧箍咒一样,时时刻刻束缚着自己,在强迫者的身上,条条框框很多,都有自己特别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很多顾虑,一般人都会有,陷进去了的真正的原因就是性格过了头,心理疏导治疗的作用就是帮助你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 清楚这个紧箍咒是怎么回事,一点点来砸碎脑袋里的紧箍咒,把内心的条条框框慢慢放大,过得更自由一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既然强迫症状和性格有关,那么心理治疗与性格改造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和我们的神经系统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神经系统的大路与小路的问题,我们从小形成的性格,也就是长期依赖习惯化的固定化的时间系统的反应模式,到底能不能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最近几年,神经系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你不断的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的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和固定的联系,举个例子,如果你每天都很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就是每天都在重复的为那张神经网络编织缝合,就像把我们不该走的小路走偏了,天天去踩踏,最后把它变成了大路,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情绪模式,习惯巩固下来,就成了性格,所以神经系统是可塑的,是可以改造的,这个也是有生理学研究基础的。比如一条小路本来一天走一个邮递员就够了,但是由于性格的问题导致一天走了100个邮递员,把那条小路踩成大马路了,而本来一天应该走100个邮递员的那条大马路,但是却有99个邮递员走偏了,从小路溜走了,只剩下一个在走正道,大马路慢慢就荒芜了,变成小路。其实,神经系统于各个器官、组织的连接和这个类似,越关注某个部位,这个部位的邮递员就会增加,你就会感觉到不舒服,似乎身体真的出了问题,甚至比人家真正生病的还要难受,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怀疑当事人的感觉,因为不舒服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不舒服是病由心造而已。靶器官是这样,习惯性强迫思维也是一样,如果能逐渐调整思考的角度,不再那么恐惧和焦虑了,神经递质自然会改变,走偏了的大路就会变成小路,直到慢慢的消失,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或者不良的条件反射就会慢慢淡去,正常的条件反射就会慢慢恢复,走偏的那条小路走的邮递员多了,慢慢恢复了本来的模样,变成了大路。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