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

2019-07-28 21:38:17 松果小编
寻找沟通的技巧   缺乏沟通,是家庭生活中最普遍令人感到不满意的项目之一,父母亲抱怨无法与子女沟通,而子女则认为父母根本不听他们讲什么,这一切不是“代沟”的错,许多夫妻也很悲伤地承认,彼此不再聊天了。   来参加父母成长团体的人.虽各有不同的原因,但主要是希望能发掘与子女间更愉快、更有效地沟通方式。他们不仅希望获得子女的信任,也希望子女能告诉他们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不是用甩门或彼此不讲话的冷战方式来表达。   “唠叨、叱责、吼叫、恳求等传统的方法已行不通了,不仅令我们筋疲力竭,也得不到什么好效果。”   改变旧有的习惯需要承诺、动机、练习及他人的支持,找寻新的教养方式又是一条漫长而困难的路。   “我在练习新方法时,常会失去耐心,无法付出,也不愿听孩子讲什么。尤其当我很累的时候,仍会对子女大吼大叫、发脾气。”   “我一直都希望与子女有个较平等的关系,但只有透过方法与技巧才能付诸实现。这些技巧就是我所追寻的。”   说实在的,沟通没什么特殊技巧,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人们是如何愉快地应对、沟通,从中获取经验。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愿意倾听,不多说自己的意见或反驳别人的话题,自然会让对方建立安全感,并愿意进一步地与你深谈。但是如果我们提高音调、妄加批评,对方自然会闭嘴。   科技的发达,使得我们很方便与全球各地的人们通讯,但却很难与自己近在眼前的子女。朋友、太太聊天;也就是说个人的沟通能力逐渐降低,这真是近代人类生活中的一大讽刺。   发展实用的沟通技巧并非凭空而来,它是根据个人过去多年的经验作为发展基础。婴儿有他一套沟通方法,让父母知道他确实需要什么;当他逐渐长大,就更明白自己的需要,因此发展出更成熟的沟通方法。   如果认为“沟通”只是技术问题,就未免太愚蠢了。比我们所学的任何技术更重要的是品质,例如:真诚、接纳、信任、尊重的态度,才是真正重要的。没有这些特质,一切技巧只是操纵与控制的工具而已,只会引起厌恶与沟通的崩溃。   孩子不是机器人,而是独立的个体。沟通技巧能带来互动,但不保证有好的结果。善意的沟通可以减少眼泪、愤怒与冲突,但不见得百分之百有效。就算父母做“对”了,也不表示就会得到“好”的反应。刚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但经过练习,会发现哪些对孩子有效哪些可以平抚他们?哪些会造成他们的排斥? 对孩子说教需掌握正确方法   大多数的孩子成长到某一个阶段,会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而对父母的说教感到不耐烦。道理很简单,同龄的孩子说的话简单易懂,不会讲些大道理;而老师、父母总是喜欢说些职责他们的话,所以无形的压力一天比一天重,以后也就敬而远之了!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不是一件难事。试着用他们能懂得简单道理,教他们明辨是非就对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想法,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一般家长工作都非常忙,而查阅这方面的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那么,下面几个要领也许有帮助,不妨一试!   一、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   孩子回来,如果有异于平时的举动,这时,父母可以间接方式询问,让孩子说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说,不妨些便条、书信婉转了解,避免正面冲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等了解情况在发表你的看法。有时可以引述过去的经验,或对他说:“我了解你的心情。”这样才能让孩子认同你的看法、想法。   二、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   孩子有时会和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同意让他参加某些活动,这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对等的立场,为他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以强制的手段,或断然拒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纳她的看法和想法。   三、让孩子明确的知道你的想法:   看到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或听到孩子说错了一句话,父母通常会生气的斥责。但是,这样的效果反而不好。倘若你改变了口气,对孩子说:“听着,只要给我三分钟就可以了。……我只说一分钟,好吗?”撤除他的防卫线,然后告诉他:“如果你可以不要……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刚刚讲的那句话……你不会让我失望,对不对?”尊重态度,和缓的语气,孩子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当然,孩子会以为你们默许,也会不断犯错,毫不悔改的。 对子女家长应该放松心态   家长和学生本人一致认为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因为“笨”,但学校老师认为该学生并不“笨”,所以首先要搞清该生是否真的不够聪明。   一、判断学生智力水平高低,心理学中是用智商来表示,从智商的常态分析看,正常学生智商大致在85~115分之间,超过130分为智力超常,低于70分为弱智,后两种学生只占3%而已。 从学生初中、小学学习成绩还是很优秀的看,该生不属于“笨”孩子,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智商测验,如果该生确实不是“笨”孩子,就可以给她懈下“笨”的包袱。   二、学生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内因。也就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原因是因为孩子“笨”,或埋怨家族无“书种”,学校风不佳及教师教风不好等,这些都是不对的。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   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智力水平相同的孩子,学习成功的学生一般表现出意志坚强、情感稳定、学习认真、兴趣浓厚、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集体观念强、能听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与同学合群,能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而学习差生一般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僻、意志力差、不能自制、不负责任、见异思迁,与同学不合群,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批评和挫折。   三、家长不可轻易给孩子作出“笨”的断语。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学者,智力并不都那么出众,但却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靠的是非智力因素的优势。大哲学家墨格尔,少年时平庸,但他勤奋,孜孜不倦,以顽强的毅力学习,终成哲学泰斗。还有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张广厚等。他们在中学读书时,智力并不出众,但他们靠个人的艰苦奋斗、稳定的情感,高度的责任感及坚强的毅力取胜的。   四、如何帮助该生提高学习成绩   1.找出影响该生学习的真正障碍(生理、心理障碍)   ①环境障碍;②认知障碍;③情感障碍;④个性障碍   2.帮助学生闯过高中学生、生活的注意点   ①适应新学校的环境(校舍、规章制度、新的班集体)   ②适应新学校教师的教学,听好每节课   ③改变个人的学习策略、主动学习、探索学习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该生由于缺乏自信,怀疑个人的能力、水平,在困难面前畏缩,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如果该生充满自信,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经得起失败的打击和挫折,才能在学习中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4.教给该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以有效方法,取代旧的、错误的学习方法,如听课方法、思考、记忆法,以及如何预习、复习、做作业和考试等。   5.妥善使用学习材料,有些家长认为该生埋在书本里就是好的,给孩子买来大量参考资料或给钱让孩子购买各种学习材料,结果资料泛滥,多头辅导,也会造成孩子学习障碍。   6.亲子之间要经济沟通,该生在小学、初中学习很好,并多次获得荣誉,她自尊心较强,现在学习一下子落队了,自己很自卑,如果家长不给与鼓励,或亲子感情不融洽,孩子就会貌似平常,但却伤在内心。 八招让孩子倾吐心声   办法一:慎用批评。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可不是办法。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应越来越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办法二:创造机会。   “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办法三:控制反应。   比如,尽管当儿子告诉你他没有被校足球队选中时,你和他一样很失望,也不能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否则,会造成以后他只报喜不报忧的后果。   办法四:选择时间。   吃完晚饭的7点钟正是孩子想告诉你很多事的时候,你也许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倾听。大人们总计划着下一步,而孩子们只注重现在,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   办法五:奖励诚实。   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你必须首先对他向你承认错误的诚实表示肯定。孩子们最担心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你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养成主动承认错误的好习惯。   办法六:尊重隐私。   即使对于最开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秘密,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学着和父母分离,越来越多地依靠朋友。我们应该做的只是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需要,你永远在他们身边。   办法七:替他保密。   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诉她的最隐秘的事传给了其他人,你的感受会怎样?孩子们也是一样,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径。   办法八:及时弥补。   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及时弥补就显得极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认错误。 亲子沟通,不求完美   比起旧时养孩子的很多观念和做法,这些年来,人们更多地倡导“多与孩子沟通”。据前几年的一个调查显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呈现越来越融洽的趋势。   但是,这一代父母不过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父母。我们身上还承袭着上一代乃至上两代父母的很多管教理念和方法。   其实,父母不一定生来就是沟通高手,不一定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也并不一定把每件事情都能判断得那么准确……因此,每一次沟通并不一定都有正面、积极的效果。何况,我们的每一次沟通都无法脱离家庭之外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无穷变数。所以,沟通没有一种所谓成功的模式,更没有能够“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正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跟孩子沟通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的情绪状态怎么样? 我今天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这些事情都化解了吗?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在要求孩子做到百分之百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每件事都做得那么完美?自己的成长中的很多不完美是不是影响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自己还要成长。在每天观察孩子变化的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在成长?如果你停滞了,就不要奇怪自己读不懂孩子的心。   给每个人以独立空间。人与人之间既需要沟通,也需要独处。孩子也一样。沟通会得到外部的支持,但冥想才能生出内力。   沟通是有个性的。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沟通方式。作为与你血肉相连的孩子,爱是你们之间最好的通道,技巧只不过是一点辅助。千万别本末倒置 亲子有方 沟通有道   对孩子的问题,父母要耐心解答在悠长假期里,父母们都希望花些时间与孩子一起活动、玩耍,不仅可以弥补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不足,还能满足孩子的亲情需求。但是就因为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比平日多了,也导致出现另一种情况,双方闹起了不大不小的冲突,如孩子不喜欢和父母交流、大人冤枉了孩子、面对爱提问的孩子很多家长会不耐烦等等,亲子没做好反而变得紧张起来。怎样办?专家认为,家长们要自觉学习一些亲子方法了。   亲子法一: 冤枉了孩子应向他道歉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受到冤枉。孩子真诚地对待每一件事,如果一旦受到最亲近的人的怀疑与冤枉,会感到十分委屈,当遇到这样的事情,大人们应当怎样处理呢?   具体事例:三岁的毛毛年初插班进幼儿园了,入园头几天他总把园里的玩具带回家,爸爸妈妈和老师不断地给毛毛讲道理,很快毛毛就明白那些玩具是幼儿园的,但是有一天妈妈接毛毛时突然发现毛毛的衣服口袋里藏着一个小机器人,妈妈情急之下大声斥责他,毛毛被吓得放声大哭,妈妈这才知道积木是同学送的,那一天毛毛就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家人怎么哄都哄不好。   专家解惑: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时候,他们在对待事情时总显得比成年人较真,何况是被父母或小伙伴们冤枉的时候。父母在道歉之余,要让孩子明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挫折,可以提高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这样的孩子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较易适应,他们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都会比较好,比较“老练”。而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不太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正确做法:一定要首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当冤枉孩子时,应设法公开道歉,还给孩子自尊,这样才能安抚他委屈的心情。父母要能够接受孩子受到冤枉后表现出来的情绪,比如适度的哭闹;之后,自然应该好好地去安慰孩子,设法使孩子的情绪在爆发后能够渐渐平复下来。   亲子法二:让孩子说出心里话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这样抱怨:“唉!我家的宝宝,不知小脑袋里整天都琢磨些什么,想让他说出心里话,真是比登天还难!”宝宝为什么不向父母讲出心里话呢?那就要看看宝宝告诉你心里话时,你是怎样对待他的。   具体事例:妞妞从幼儿园回到家,小心翼翼地告诉妈妈:“今天隔壁的玲玲拿了一朵小红花,我没评上。”还没容她往下说,妈妈已经板起脸来:“你怎么能比玲玲差呢,为什么你就不能有小红花啊?”劈头盖脸的教训把妞妞弄蒙了,她本来是希望主动说出来让妈妈安慰一下自己的,谁知道妈妈还批评了她,她觉得难过极了,妞妞想:以后再也不和妈妈讲幼儿园的事了。   专家解惑:宝宝说心里话时往往是遇到了疑惑和困难,他们热切地希望了解他人的看法,更期盼得到有效的帮助,如果这些愿望得到了满足,宝宝就会乐于主动地袒露心声。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想法,总是持否定的态度,一味讥笑宝宝的无知、批评他(她)的不足、拒绝他(她)的要求、责备他(她)的错误,这就让宝宝有了成见:一讲心里话就要挨说挨骂,他(她)怎么会向你敞开心扉呢?这样也会对其性格也会有影响。   正确做法:宝宝的话可能会令你气愤,让你难过,也可能会使你觉得荒谬可笑,无法认同,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尊重宝宝的发言权,表扬宝宝的诚实,然后再帮他(她)认识不足和不对的地方。   亲子法三: 对爱问的孩子不要嫌烦   三四岁的小孩子爱提问,不仅问题多而且五花八门,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所以就喜欢向大人问这问那。孩子爱问“为什么”,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具体事例:平日佳佳就整天小嘴不停,整个一个小“十万个为什么”,放了暑假呆在家里没有小伙伴分享问题,爸爸妈妈一回到家,她追着大人说这说那,但是爸爸妈妈劳碌了一天,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务,好容易闲下来想歇歇,佳佳又跑过来缠着妈妈问事情,妈妈就会不胜其烦:“乖女儿,别吵了,让妈妈静一会儿!”妈妈没有注意到佳佳脸上失望的表情。   专家解惑: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   正确做法: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嫌麻烦,要鼓励、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同时,要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当问题太难时,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问题不是太难,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辞,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我们一起来看书找答案。”   亲子法四: 孩子胡闹不要动辄打骂   宝宝的情绪一旦失去控制,他的胡闹就会令头痛的父母无所适从。如果恰好在公共场所,爸爸妈妈容易头脑发热,直接与宝宝“交锋”,脸红脖子粗的,也许一冲动就容易动手打孩子。   具体事例:宝宝放假在家,爸爸妈妈变着法地想着新玩法,这周六刚好轮到安排去游乐园,一家人欢天喜地地出了门,可是到了游乐园,宝宝像放风一样地要求父母玩这个玩那个,不如愿就满地打滚,妈妈终于失去耐心动手打了他,这下宝宝更是放声大哭,周围人群的指责让妈妈既生气又尴尬。   专家解惑:从宝宝几个月开始,他就已经开始理解人的各种面部表情。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会感觉不知所措,因此对父母的教育意图产生误解,时间长了,容易焦虑不安,终日提心吊胆,结果却往往离父母的要求更远。而且经常打孩子的父母会树立一个坏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家里挨父母打,到外面他就打比他小的孩子。   正确做法:无论孩子怎样大喊大叫大哭大闹,失去控制,父母都不要对着宝宝吼叫,首先可以保持平静的表情面对孩子,严肃地看着他的眼睛,传达你的坚持态度;当父母也觉得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则最好采取冷处理,不理睬或者把孩子单独放到一间房子里去反省,让他独自待上一两分钟,他一看没人注意,慢慢就会安静下来。 亲子关系几种类型   一些父母在履行为人父母的职责时,原本善意的做法往往惹来孩子的不满与反叛。事实上,无论父母怎样阻止孩子往哪一个方向发展或者看好哪一个发展前途,不同气质的孩子仍将沿着完全不同的道路行进。因为从孩子出生开始,他们就已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有的是技术型或管理型,也有的是理想主义者或理性主义者。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承担起教养的任务呢?明智的做法就是给予孩子广阔的发展空间张扬个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家长要分辨出自己与孩子的性格差异,同时反省自己是按照何种方式教导孩子的。   一、技术型的父母与理想化的孩子。   在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理想化的孩子容易沉溺于抽象概念以及专注于事物产生的意义与征兆,而技术型的父母则与现实联系紧密,动手能力强,价值观明确,从不为无聊的问题担忧,这对于情绪化、倾向内省、理想化的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两代人的差异也带来了分歧,孩子的同情心与勇于献身的精神不能得到父母应有的重视与肯定,孩子的浮想联翩也令父母失去耐心,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变得坚韧现实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型的父母宽厚乐观的品质给了孩子非常好的影响。   二、管理型的父母与理性化的孩子。   在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为孩子严肃认真的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而骄傲。当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力时,长幼能够相处融洽;如果给孩子定下强制性的规则,将会产生麻烦;如果父母用劝告或惩罚的手段让孩子就范,孩子会伤心并伴随越来越重的屈辱感。不论在任何年龄,理性主义者对自己该做什么都心中有数。最易与理性化子女发生冲突的是意志坚定的管理型父母,一方面孩子渴望由自己决定选择干什么,另一方面家长认真地为孩子安排一切,这一矛盾使双方长久失和。   三、理想化的父母与技术型的孩子。   技术型孩子对空想与心灵交流缺乏兴趣,这令理想化的父母倍感困惑。在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雄心勃勃地要与孩子建立深厚的关系,但事实往往令他们失望。理想化的父母一旦意识到孩子热衷于集中精力钻研各种技巧,一般都能开明地放弃自己的意图,鼓励孩子成为技术型人才。   四、理性化的父母与管理型的孩子。   在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总感到孩子有问题,但不知从何处入手协助孩子去克服,他们不清楚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更独立一些。孩子争取适应社会,但父母看见孩子跟着别人做同样的事情却沮丧不已,并认定自己的孩子将无所做为。然而孩子为了赢得父母的欢心在不断努力,努力发挥才干,努力为他人提供帮助,努力适应社会。 两代人相互学习   在孩子身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两代人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才是21世纪理想的代际关系,才是最和谐的教育。   在变化迅猛的时代,理智的亲子关系趋向于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三娘”可以教子,子也可以教“三娘”,两代人均以能者为师。   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证明,不了解儿童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相信儿童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不尊重儿童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   成年人教育着孩子,孩子也在改变着成年人。天津社科院关颖研究员在《我看NBA》一文中,就对两代人以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令我记忆犹新。文章的一部分是这样写的:   我不会打篮球,更不懂篮球,没想到40多岁了,竟然对NB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得“归功于”我的儿子。   平时在家里,儿子的话不多,可是每当谈起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谈起乔丹、皮蓬、马龙却总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这时候,我全然不是妈妈了,而是儿子的学生。没想到,日复一日,耳濡目染,我也被儿子带入了他的天地,知道了什么是NBA,认识了当时世界上顶级的篮球明星。   那一年的NBA赛事开始后,在我们家与往年不同的是,赛事得到了包括我在内的全家人的关注。进入总决赛的公牛队能否蝉联冠军,乔丹会有怎样出色的表演,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在公牛队2:2扳平之后,遗憾的是关键的第五场比赛我们都没看成实况转播,但是我们看了电视和报纸上关于这场比赛的每一条报道。我佩服乔丹44分钟夺下38分的出色技艺,更被乔丹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带病拼搏的精神所折服。我学着儿子的话对儿子说:“我崇拜乔丹!”我的“进步”得到了儿子的肯定。我又用自己的话对儿子说:“咱看球别光看热闹,也学学人家乔丹的精神!”儿子默许了,这是我对儿子的说教中最让儿子服气的一次。   我觉得,看NBA的感觉是其他任何情况下都难以找到的。更为重要的是,我看NBA所看到的不只是NBA本身——它让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年轻了许多,竟然也产生了我这个年龄少有的冲动,像小伙子似的充满激情;它所给予我的是激烈争夺中的那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它还令我置身于儿子的兴趣之中,缩小了我与儿子之间的距离,使我们拥有了彼此沟通、共同欢乐的时光……   是儿子帮我认识了NBA,把我带进了他的天地。在这里,我与儿子很自然地发生了教与学的角色转换。儿子从自己对妈妈的感召力、影响力中产生了坚定的自信,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而我呢,从中得到的是生活的充实,是对儿子更深入的了解,以及从中悟出的如何当好妈妈的道理。   关颖的文章是如何的细致,如何的精确,几年后再读一遍,它对我的感染力及震撼力仍然不减当年。孩子的天地是丰富多彩的,父母试着走进去,不仅仅对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父母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年轻而自信。它再次告诉我们,在孩子身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两代人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才是我们21世纪理想的代际关系,才是我们最和谐的教育。   21世纪被称为是学习的世纪,终身学习被称为是21世纪的通行证。这就意味着,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可是,有的父母却认为,自己都这么大岁数了,终身学习没有什么必要,尤其是认为新观念对自己已没有意义。对此,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在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当前人类的科学知识每3年至5年便增加一倍,而且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可能已经过时了。所以,我们仅仅靠现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此,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   终身教育是相对于一次性教育而言的,指传统教育体系以外的教育。过去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念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从就业的那一天起,他接受教育的历程便终结了,除非另有机会深造。而终身教育的理念则强调在整个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知识,这样才不至于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的知识更新与时代同步发展,甚至对信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的提法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事实证明,它的确对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美国在总结它的经济增长经验时认为,教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而且要贯穿整个人生,它对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功不可没。   但是,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岁数大了,终身学习没有什么必要了,尤其是认为新观念对自己已没有意义。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即使要保住饭碗,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态度的。我认为,即使您有知识、有文凭,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况且随着就业观念的改变,许多人不会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而愿意有更多的尝试的机会。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工作的变化和挑战。因此,如果您要很好地发展……。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