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亲密关系
2019-06-17 20:39:45
松果小编
知道了影响我们家庭亲密关系的三大因素后,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和提高亲密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采取行动。
第一 要识别他的需求和渴望。
在与一个人交流沟通时看到和听到的是他的语言行为和情绪,这是表象,但在他的语言行为和情绪的后面隐藏着深层的期待和渴望,这才是一个人语言行为和情绪的本质。如何才能看到他的期待和渴望呢?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看作一座冰山,海平面以上展现出来可以被看到的那部分我们称之为意识,完全在海平面以下的称为潜意识。整座冰山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行为层,感受层,想法观念信念层,期待层,渴望层,自我生命力。其中行为这一层在冰山的顶端,是显现出来的属于意识层面,其他都在不显现的潜意识层面,通常是不能被直接意识到,需要去剖析才能知道的。就如同这张图片所展示的。通常我们面对一个事件后,会引起我们的一些自动思维活动,并由这些自动思维活动做出应对反应,这就是我们表现出的行为语言和情绪。这个自动思维活动就是冰山的底层向上传导到最顶端的活动。
现在来看看每层的意思:
行为层:就是我们五官所直接接触到的,来自他人和环境的信息,如一个人在愤怒的叫骂,一个人在开心的数钱,一个人在静静地读书等等。
感受层:就是行为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是一种内在心理反应,他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我们内心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比如抬头看到一群大雁飞过,我们心底可能会泛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淡淡忧愁,或许是首次看到大雁心里的惊喜,又或许是漂泊异乡有家难回的深切悲痛。
想法层:就是制造感受后面的那个脚本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系统,还从看到大雁为例,看到大雁我感到悲伤,可能内在的想法是我应该回到家乡,和父母家人在一起。
期待层:是一种个人的具体需求,包括我对自己的期待,别人对我的期待,我认为的别人对我的期待。
渴望层:这是一种深层的共性需求与期待,如需要被爱,被接纳,理解,安全,赞美肯定,尊重,重视等等,是人成长过程中所渴望的共同的心理营养,重点来自于小时候,来自我们父母的给予。
自我生命力:这是一种生命的真实状态,我们在情感上完全活在当下,能让生命力根据自然状态下不断生长,内心充满了喜乐和意义感,同时又能很顺畅的和任何人连接。
接下来用一个具体实例,来简单的剖析冰山的这就和层次。
下班了,丈夫回来兴冲冲的告诉妻子,“老婆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升职加薪了怎么样?” 妻子看到,丈夫呈现的是怎样的内在冰山呢?丈夫兴冲冲的行为,言语背后感受的是丈夫的兴奋和开心,其内心想法是:这意味着我事业的进步和能力的体现,期待是我要和家人分享这一喜悦,让他们也高兴,渴望是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赞美,那一刻,丈夫呈现有一种高能量的生命状态,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信,每一个有点经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对方的期待妻子怎么说,丈夫无非期待,妻子说“你真棒,你是我的骄傲,我看到你取得的成绩我们全家都感到高兴”,如果能这样,关系一定甜蜜蜜,只是每一个妻子都能说出这样的话吗?都愿意这么说吗?如果不能,妻子的内在冰山又是怎么样的?如果不愿意说,现在的想法或许是:“大老爷们这点成绩就把你高兴成这样,都不看看你多大年纪了,小王小赵,比你年轻5岁,都干上处长三年了…”
又有可能是“你以前不肯定我,我为什么要肯定你呢?再肯定你,你的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
妻子的期待是什么?或许是,“老公,你快点发达!”,又或者是“老公我也是需要你肯定”,作为妻子,也渴望丈夫的赞美和认同,但以前没有得到满足,于是表现出的行为就是爱理不理,或者毫无反应,或者冷嘲热讽。只是这样会有好的关系吗?如果你对老公的冰山视而不见,对自己的冰山茫然不知,关系就渐行渐远了。任何冲突,都是两座冰山剧烈撞击的结果,所有的亲密,都是两座冰山和谐共舞的杰作。
第二 爱的表达
要获得和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除了要满足对方的需求和渴望以外还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可是每个人接受和需要的爱是不同的,著名的婚恋专家盖瑞查普曼总结了表达爱的五种方式,又称爱的五种语言,它们分别是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有意义的礼物,自愿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1.肯定的言辞 在表达爱的时候要给予对方肯定和信心,在言语上支持、鼓励对方,学会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让另一半在跟你相处的时候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2.精心的时刻 要让对方能感受到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是一心一意的关注、重视,给她全部的注意力。保持肢体的接触和眼神的交流,能给另一半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有意义的礼物 给予伴侣特别的或是花费心思去准备的礼物,并且凸出为此努力的仪式感,能让她感受到你满满的爱意。送礼物不管是在婚姻生活还是恋爱生活中都是促进感情的催化剂,有意义的礼物关键还是在用心上面。
4.自愿的行动 当另一半有需要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要表现出积极并且乐意为她付出的一个状态。多主动去做另一半喜欢的事情,处处先想到她的需要。
5.身体的接触 牵手、抚摸、拥抱、亲吻这些爱人之间需要经常表达的行为,要多多表现出来。爱除了要大声说出来,还要用身体的行动来表现。
受原生家庭,社会文化的影响,每个人在接受这五种表达爱的方式时的优先顺序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更高效的让对方接受到你的爱,你应该优先选用对方最需要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你的爱。
第三 良好的沟通方式
好的沟通是在沟通时达到对自己,对他人和对情景的平衡。我们从牙牙学语之前就开始学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学习主要是观察抚养者之间的沟通模式。和小朋友一起玩,开始了人际的交往,这个时候孩子的沟通模式主要是运用模仿观察得来沟通模式。然而由于沟通对象,沟通时的情景的不同,沟通的效果不经相同,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开始习得各种沟通模式,我们通常所说“这个小朋友很会察言观色”就是指他会针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沟通模式。
经过总结,沟通模式可分为:指责型,讨好型,打岔型,超理智型和一致性沟通五种。接下来我分别介绍一下这些沟通模式的特点。
指责型:顾名思义就是指责对方,我们可以在头脑中产生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一手叉腰,另一只手拿手指指着对方,怒气冲冲的样子。在这个沟通中指责型的人只关注自己和情景而忽略了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一切都是别人造成的问题,他们会压抑自己内心的无力感、挫败感和受伤;指责的人往往都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者说是他们不会承认是自己的问题。
讨好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类人的身体姿态:跪下来,右手放在心上,左手往前,眼睛往上看,像在祈求一个人、拜托一个人,讨好型的人只看到他人和情景而忽略了自己。这类人希望大家过得好,不希望他人不高兴,对人非常体贴,不够照顾自己,都把别人先照顾好,才会顾到自己,自己总要看别人脸色行事,非常辛苦,对自己期许很高,会把自己内心的愤怒压下来,会因为一件小事突然爆发,突然的大发雷霆;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类人,无论你问什么,他都会说,恩,随便,我都可以啊,事实上,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他人的认可,让大家都开心。
打岔型:这类人既不关心自己与他人,也不关心情景,一有压力就会逃跑,经常会搞做些其他的搞笑动作来吸引大家缓解气氛。打岔的意思是我什么都不想管,一切都不关我的事,很会开玩笑,擅于缓和气氛,也很容易打断他人的谈话,事实上这类人很需要别人的关注,用“我不在乎”或“我不重要的方式”寻求他人的关注。他们难以专注,言不及义,不在主题上,永远在状况外。比如你和他在讨论学习上的事情,突然他来了句“我饿了”。
超理智型:这类人忽略自己和他人,只有事情本身最重要,他们很擅长跟人讲道理,分析状况给人听,不会透露自己的感觉给你,认为感觉没有什么用,强调解决问题最重要,他不会谈自己,谈的都是道理和情况分析,想法和点子很多,很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人家冷冷的感觉;现在,你的脑海中是否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呢?站的直直的,手端起来以保护自己,内在是脆弱的,下巴往上抬,眼睛看向上方,意思是他是靠着头脑和思维过活的,他总是要跟你讲道理,一定要用道理说服你。
以上四种沟通模式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事件,人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状况而习得且运用的。在通常的人际交往中无所谓好与不好,只在于有效和无效。但在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相处时仍然采用这些模式,通常会引起矛盾,影响关系。为避免矛盾维持良好的关系,在家里,在与亲密关系的人沟通时我们应该采用的是一致性沟通模式。
什么是一致性沟通呢?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里的两个方面的信息即语言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或者说是非语言方面的,非语言信息往往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期待,同时也关注到对方的观点、期待、渴望和感受,同时还兼顾到当下的情景的沟通称之为一致性沟通。一致性沟通时应该注意以下5点:
让自己处于爱和接纳的状态,也就是你首先要接纳你想要沟通的事情和人
处理自己的情绪,一致性沟通的时候先把自己的情绪放下,不要带着情绪沟通
讲话尽量不指责,你可以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你不批评对方;不讨好,你可以表达你的关怀,但不需要压抑自己去关怀对方;不超理智,带着感情、感受去和对方沟通,而不是一味的讲道理;不打岔,不害怕,勇敢的表达你自己。
尽可能的关注到三个方面: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情境;
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真正的人是有限的,接纳自己的有限,当你说不的时候不内疚,接纳他人的有限;
第四 提升亲密关系的一些注意点
1.要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性
2. 爱一个人不代表有控制他的权力
3. 不要试图改变另一个人
4. 在发生冲突时不要使用尖刻的语言,不要侮辱对方的人格,要保持有限的冲突格局,不翻旧账
5. 学会妥协和道歉
在一个家庭的亲密关系中包含有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而这两个关系中又以夫妻关系最为重要。因此以上叙述的都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但这些理论也可同样运用于亲子关系。有些家庭中之所以亲子关系恶劣,原因主要在与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子女,用父母的想法观点去要求孩子,虽然是出于爱,但孩子未必愿意接受。父母养育和教育培养孩子,不是为了将他们束缚在父母身边,相反是为了把他们推出去,让他们将来能独立的生活。因此在孩子遇到事情处理事情时父母应充分评估孩子当前的能力,事情的危险度和影响度,在可控的程度下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当然在培养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让孩子学会由他们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因此在教育培养孩子时不能用你是我的孩子,就必须听我的,常常摆出一副父母的样子,而是应该和孩子做朋友,以朋友的角度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如果实在是做不到朋友的角色,至少应该放下身段,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可以想象一下,在与小孩子沟通时你高高地站着同他讲话和你蹲下身子和他讲话,孩子容易听谁的话?因此要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除了之前讲述的那些理论,还必须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地沟通。
以上的介绍希望对大家的家庭生活有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