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鲜明不是伤害人的理由

2019-05-18 17:55:30 松果小编
【问题呈现】   小雨,女,15岁,八年级。父亲与人合伙做房地产生意,母亲近几年在家照顾小雨,有时和邻居打打麻将。小雨生得小巧玲珑,也很聪明。但学习上不专心,成绩由中等下滑。小雨自尊心强,性格逞强好斗,敢说敢做,脾气暴躁。喜欢穿奇装异服,羡慕江湖义气,以仗义豪爽,个性鲜明自居。七年级的时候,曾因母亲的批评,离家出走,家人找了半夜,母亲吓得瘫软,此后,事事顺着女儿。七年级时,她差不多每天都要气气老师,和同学闹点状况。八年级时,和一名男同学走得很近,下课两人常在走廊打闹。有一次,两人逃课去看电影,老师和家长批评她,她却认为是有同学告她的状,几次三番辱骂那位同学,放学时还找人打了那位同学。她还多次将她网购的小物件强行卖给同学。发现别人的衣服、文具式样新颖,她常常要“借”来试用……这样,本班和外班的同学被她伤害的越来越多,老师苦恼,家长无奈。   【专家分析】      小雨陷入了个性心理的误区中。她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消极,行为极端,容易害人害己。而青少年常见个性心理的误区有:     1、追求虚荣的个性心理 自尊心与日俱增,自我为中心意识增强,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自己的需要、渴望、欲求增加,以至于自尊扭曲为虚荣。     2、抵触对抗的个性心理  常有消极心境,一些琐事就耿耿于怀,敏感、冲动、莽撞。与家长、老师顶撞,怄气,严重者轻率选择逃课、离家出走。与同学发生矛盾,总把责任推给别人,不顺心,就采取过激行为。 3、嫉妒偏执的个性心理 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在与他人竞争中害怕己不如人而产生嫉妒的消极心理,敏感多疑,甚至走做事鲁莽、不顾后果。     4、焦虑脆弱的个性心理 对于困难、失败和挫折的耐受力差,意志品质欠缺,学习的压力、父母的责备、老师的期待、同学的不欢迎,都会产生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以至于产生报复心理。     5、交往退缩的个性心理  人际关系不协调,与人交往中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6、过分关注异性的个性心理 青春期躁动,对异性的爱慕,对爱情的认识尚是肤浅而朦胧的,显得幼稚和不成熟。对性道德、性文明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严重者可导致越轨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小雨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属于综合型的,以自我意识过强为主,具体表现是追求虚荣,不能满足心理需求后,偏执,冲动,消极对抗,进而形成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      不健康的个性心理的形成原因:       主要有学生自身原因、家长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一是学生自身原因,有不良个性基础、认识水平偏差、消极的情绪、薄弱的意志、不良的动机和行为占优势基础上的缺陷性个性特征。二是家长教育上的偏颇,家长的骄纵,交流方式不当,对孩子行为的错误态度等。三是学校的学习压力过大,学生的学习乐趣较少,情绪不能及时释放。四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不健康的媒体宣传等的影响。 【解决策略】      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的调适,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优良的个性。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个性认知,不可伤害别人。     人有权追求自己的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张扬个性应该以尊重他人、不妨碍社会为前提。应教育学生明确自尊心与自我中心并不是一回事,要在遵从法律、尊重核心价值和公共道德、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尊重、宽容和悦纳他人,决不能以彰显个性为借口,伤害别人。 2、实施班级心理教育的目标 ,帮学生体会人生幸福。     建立班级心理教育的基础目标,通过对学生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以及各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保健,保持乐观、稳定的积极心态,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从而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设身处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3、教会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理性控制行为。 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把同学当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4、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学校运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和教育的成功经验,吸收和借鉴一些开发心理潜能的经验,如思维训练教学、开发右脑教育、创造能力培养,旨在提高情商水平的情感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尽可能多地发挥他们远未发挥出来的心理潜能。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教育孩子建立家庭、社会责任感,让孩子从尊重、关心父母开始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