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从众心理?

2019-05-14 01:09:13 松果小编
由于最近单位发生的几件事,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集体从众心理的可怕。 同事与领导之间发生冲突,在会场上发生正面争执,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沉默以对。 事后,与该同事闲聊说到这件事,同事满腹愤懑,他确实是想借此机会说出大家的心声,希望大家改变现任领导的做事风格。没想要到大家会这样反应,他以为大家会在当时陪他群起而攻之领导,或许改变对事情的决断! 仔细分析其中好像有很多隐情。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使我悚然一惊:为何自己的反应也是沉默! 再一回想社会舆论,几乎是跟我一样一边倒的在指责同事标新立异,以下犯上。群体性失去思考力! 再思索一下媒体上提到的一些相关事物描述,我们都站在媒体的后方为它助力呐喊啊!  无论真相如何,在这种情景下,我们都在无形中被捆绑着发表意见,这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自我思考了,只是一个个扩音喇叭了!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分支叫集群心理学,主要研究一定数量的人在特定情况下,偶发性或突发性地集合于某一场所下的心理规律。也称群众心理学。 在集体中为何我们的荣誉感、争强好胜的欲望会远超个人奋斗的时候? 为什么有时候会在群体中跟着起哄,做些自己平时不会做的事情? 为什么网络上的网民跟现实中很大区别? …… 这些都跟我们在群体中有关。 研究表明,集群心理主要有如下特征: ①同质性、匿名性和过激性。 同质性是集群成员具有共同的动因,因而彼此情绪联系增强。 既然是一个群体,必定是因为某些共同的东西集聚起来的。某种情绪,比如如仇日;某种情谊,比如同学;某种利益,比如分房等等。 匿名性是在同质性增强的前提下,个性融化于群体之中; 我们经常发现,在群体情况下,有些人发完言,大家一起哄,过后就不知道怎么追责了。如果是在网上,那匿名的情况就更明显了。 过激性是在集群情景下,个人自我的社会抑制力降低,容易产生偏向极端情绪的行为。 在日常中,我们由于道德法律的压制,对很多极端的事情是无法去做的。 但在集群情景下,由于相互壮胆,自我的压制就薄弱了许多。 你看很多惨案都是大家群体性行动。明明看起来很没人性,但当时就是这么做了。 ②被暗示性。 在集群的情景下,由于同质性增高,所有人都感觉大家融为一体,对方的想法就是自己的想法,大家都是为这个“一体”共同出力。  这时候就容易不经思考地接受他人意见。 ③情绪性、无批判性和非理智性。 在心理学看来,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情绪。我们大多数工作都是在情绪影响下做出来的。  特别是在群体气氛的情景下,大家都情绪比较高亢,感性远高过理性,大家凭着当时的情绪在工作。  相对地,此时思考判断及自我抑制力必定会降低。 ④无责任性。 在集群条件下,人们往往作出平时不敢作的行为。 法不责众,大家一起上的,肯定是会责任分散的。所以闹出多大的事情也不会那么大后果。 可能意识层面我们不会这么想,但潜意识已经把干坏事的危险级别调低了。 ⑤需求不满性。 在集群的情景下,个人很容易将自己内心积累已久的不满转化为集群的行为,用这种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 有些人在某些事件中,把其他方面的不满也翻出来说,而且把当前跟以前的事情联系起来,激起大家的同仇敌忾。  这就是借机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⑥压力性。 在集群的情景下,大家都有一定的标准,有共同的规范反应,这会给成员带来一定的压力,使个人感到要遵从群体行为,而且使个人相信群体的行为是正当的。 就好像你的行为跟集群标准的要求不符合,很快会被视为叛徒。 这样被敌视的后果是有很大的压力的。致使我们不敢去思考事件的正确性。 在现实中,我们都处在不同的集群中,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影响。  这时候就显得保持思考力是多么艰难,多么重要了。 多反省:我被集群心理影响了吗?  机械话筒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从众心理,想起了自己曾经拜读过的勒庞《乌合之众》,对于大众群体心理深有感悟。 日常生活中,为了融入一个集体,无形中我们会压抑个人的一些感受,真实想法,屈从于大众心理!  因此凡事多想想自己是不是又被这个小团体同化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