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背后

2019-05-05 17:37:14 松果小编
浓烈的被抛弃感产生的源头,首先是糟糕的母婴关系--希望大家明白我这样写,绝非是想让妈妈们承担一切责任。 没有被母爱点亮的孩子,不敢再求感觉上的链接或情感上的亲密,转成了求形式上的认可。 一个来访者,生命的底色是对母亲的怕。 他的母亲并不严厉,他若做错什么,妈妈不会惩罚他。 然而,他就是怕,他将母亲的每一句话都当做圣旨一样,如果有意无意违背了,就会觉得将大祸临头。 觉知这一切,他明白,他怕的是被妈妈抛弃,就好像是,违背妈妈任何一句话,妈妈都会不要他。 沉到这种怕里,他有了一个意象: 一个小球在追一个大球,小球绝对不能停下来,不断地围着大球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因担心稍不留神,大球就不见了。 小球是他,大球是妈妈。 表面的真相是: 妈妈不会抛弃他,并且根本离不开他。 感受的真相是: 他就是有可怕的被抛弃感,时刻都要围着妈妈转,将妈妈随时可破裂的衣角抓住。 这种意象体现在他人生中每一角落。 大学宿舍,六个人,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入睡,因必须所有人都酣然入睡后他才能放松下来。 只要有一个人没睡着,这个人就是大球,他觉得稍不留神,这颗球就会离开他。 因为这种紧张,中学时,他知道同一年级每个人的性格,而讽刺的是,他又超级宅。 讨好每个人太累,所以宅。 他严重的被抛弃感,事实上似乎不成立:妈妈一直在他身边。 但妈妈没有心,他觉得妈妈像机器人,感觉全关闭了,一切话都从头脑说出。 感受层面的链接感无从建立,只能寻求语言层面的链接。 所以他拼命捕捉妈妈话语,将妈妈的每一句话当圣旨,是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妈妈保持链接。 一旦违背了妈妈的话语,这个链接就断了,所以觉得被抛弃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