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与母亲的战争:什么是母亲的女性身份认同

2020-03-12 14:24:19 松果小编
在一个家庭里,理想的状态是爸爸妈妈各自有着良好的性别身份认同,能够发挥不同的功能,两个人配合起来,形成互补,把家庭的功能发挥好,使孩子得到很好的养育。 这是理想的情况,如果是性别认同存在一些问题呢?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家庭动力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心理学意义上而言,女性常态下更多是从男性身上获得依靠感的,对男性崇拜、依靠,或者说依赖需求较之男性对女性是高一些的,而女性的心理特征、情感特征、关系需求也由这样的两性关系形态得以实现。 而常态下男性是更自恋的,也可以说是更自我中心,更喜欢“我是对的”,希望自己被崇拜,希望自己是征服者,这也是进化形成的男性的心理特征和关系需求。 那如果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很喜欢被崇拜,喜欢做征服者,表现出更多男性的心理特征与需求,我们就认为她的女性身份认同是有问题的,那么她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的心理特征与功能,也没有办法全然有效的表达出来。这就会对孩子形成挑战。 举例,作为一个男孩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母亲、对女性的情感需求在必然受到拒绝与挫败,因为对这样的母亲来说,她没有这个功能,或者这部分功能受损,不是不愿意满足,是无法满足。 那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带着男性情感需求被拒绝的愤怒。如果没有愤怒呢?那相当于接受和认同了母亲错位的部分,从而去配合母亲,去“崇拜”、“被征服”、“以母亲为中心”,那么他自己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受损,相当于自己的男性特征“被阉割”。 相应的,如果他想要把自己的男性特征保存下来,他就会跟母亲形成强烈的对抗。尤其是在他保存无果的时候,就会以更激烈的形式去表达,迫使他的母亲服从他。 在我们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爸爸在家庭关系中是一个什么形态呢? 在儿子遇到的一些事件中,爸爸表现出善解人意,入情入理,和孩子沟通、交流、多角度讨论,对孩子有一个深刻的感情关怀;与此同时妈妈表现出一个战斗状态,觉得自己的孩子占了下风。 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妈妈的模式有点颠倒了,当孩子遇到打击,妈妈情感关怀无力,爸爸充当情感关怀者,发挥常态下母亲情感安慰的功能。这样一个有些错位的两性关系模式,对孩子势必会形成影响,也就是这个案例中来访者心理挑战与关系困扰的一个重要来源。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