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再面对面,提示着我们作为人的感觉正在慢慢丧失。

2020-03-12 01:03:33 松果小编

现在过年没有年味了。我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那为什么没有年味?当时的理解是小时候能够吃到的好吃的东西,现在只要想吃立马就能买到。甚至说小时候有些吃不到的东西,现在也可以买到。当时在我理解起来没有年味,就是因为小时候很难得到的东西,现在很容易就得到了。 现在再去看,为什么没有年味?小时候跟家人的相聚,家人会跋山涉水,回到家家乡,在家乡的人要等个一年半载才能见到他们,那个年味不单单只是和吃的东西有关,还关乎到的是双方为了见到彼此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实实在在代价的相聚。从城市里回来的人,带着他们买着新鲜玩意儿,坚守在家乡的人,提供他们养了很久的家禽、鱼肉、蔬果。而那些努力被赋予在食物上面,有了一个团聚的意义,大家再一起把食物吃下去。这团聚的意义形成了,我们是一家人的这种归属感,价值感,立足地。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也就相对来说比较清晰,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也相对来说比较有使命感。坚守的人有他们的使命,始终提供给要回家乡的人内在的确定。离开家乡的人,像是家族的希望,他们也带着发扬家族的使命。过年那场相聚,也被赋予了“枝叶回返到根茎”的连接感和传承感。 我想没有年味,更多是现在物质虽然容易得到,但其中那些复杂的内心体会内在过程缺失了,所以在过年的时候相应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自然也就品尝不到那份味道。这与当代的各类现象关联在一起:整容(想要改头换面——获取身份感)、网络沉迷(缺乏真实感——在网络中虚拟存在感)、以钱为本不择手段(钱象征着价值感——丧失底线的同时钱的意义‘价值感’便消失不见)。“获得”太容易,就不容易被珍惜,也缺乏了一些真实感。 昨天恰好也在跟友人闲侃,自己小时候都玩些什么?我们分别罗列了自己小时候玩的一些花样:竞技爬树、跳绳、打弹珠、伙着偷果子、上山追兔子、夏天光着脚丫跑去偷菜、在田里飞奔追鸭子、打架比剑法、弹弓、互相讲恐怖故事、捏泥人儿、采蘑菇、刨地瓜儿(重庆特有的地果子)、骑牛、滚铁圈、斗鸡摸鱼钓螃蟹、比抓蜻蜓蚂蚱… 那些童年时候玩的游戏,无一不都是自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去沉浸其中的。似乎现在的互动方式,显得有些许隔离。人有眼耳口鼻舌心意统合为感知,在网络时代,参与互动的大抵是眼睛耳朵,其余的感官被隔绝在外。这种隔绝让人阉割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个人体会自然就少了,整体感知也显得破碎不堪。就算很认真沉浸在只有视觉和听觉的网络世界,就算内心有波澜,那些波澜也跟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很多时候哪怕再刷着小视频,看着别人的精彩,也仅仅只是别人的精彩。人的统合感知,被放弃了大部分后,无异于失了作为人的根本——个人体会。 网络时代织造的现状在于,构建想象的乐园。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人跟人之间不管怎么样?你都不可能对另外一个人很了解,包括我们对自己也是如此。换句话讲,每个人本来有很大成分,沉浸在自己想象里面。而这样的一些现象揭露出来的趋势提示着说,人们都在往自己的想象退缩,隔绝了自己的真实,放弃了自己丰富的统合体验。也提示出人和人之间关系越发缺乏真实感。数字化便捷化的网络即时性满足无处不在,提高了效率,原本丰富的体验被压缩和阉割却丧失了。没有了个人投入其中的体验,知识仅仅只是知识,因为与自己无关。 而农耕文化其实世事必须亲力亲为,耕田你得扛着犁牵着牛自己全程掌着犁下地嘿作嘿作的干一下午。放牛你得专门牵着它去山上去湖边看它慢慢吃。牛要是被你惹急了,可能立马就发怒拖着你跑几米远甚至拖你几米远(小时候被拖过,当时傻不知道撒手,怕牛跑了,就是一大笔损失)。那时候的年还是年,那时候的我们还是面对面。 (本文图片引自网络) -=宋杨=- 动力性团体带领者 二级心理咨询师 主修方向: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 接受心理咨询预约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