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做得足够好,你们才会爱我?

2020-03-12 01:02:22 松果小编

今天我们来讲一部影片《坏机器人》,这部片子讲的什么内容呢?影片大概讲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夫妻两人经常吵架,男孩一个人比较孤独,就提出让父母给他买一个机器人,陪伴他当是圣诞节礼物。父母同意给他买了一个机器人,开始他跟机器人玩耍的非常开心,其乐融融。机器人会执行这个男孩发出的任何命令,本来在这个孩子跟机器人玩得非常开心的时候,他回头看到他的父母在非常激烈的吵架,这影响了男孩子的心情。在这之后,男孩和机器人上街买东西,然后男孩看到一个更为先进的机器人,在回头看了一下自己的机器人,好像显得没有那么的聪明,他很生气地回过头看了一眼机器人就走掉了。回到家之后,他的父母还是在吵架,他便把自己的生气发泄在机器人那个地方,他命令机器人本来只是在数数字到100的捉迷藏游戏。下着大雨男孩开始命令机器人在雨中数24小时的数字不能停,机器人答应了,在机器人正在执行数数字的命令式男孩,又故意把油漆打翻在草地上让机器人清理。机器人准备清理油漆的时候,小男孩对他非常生气,说你为什么没有在数数字了?然后机器人准备数数字,这个时候小男孩非常生气,见他的父母还在那地方吵架,就骂这个机器人,好像什么都做不好,问他能不能把父母杀了?把他自己也杀了,把所有人都杀掉,这时候机器人,死机了,一直重复着“没问题,没问题,没问题……”这时候,小男孩的妈妈出来了,对小男孩也是一顿训骂。影片的最后这个机器人把小男孩做成了肉丸烹饪给他的父母吃。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当这个母亲询问小男孩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他直接告诉他们,这小男孩正在被他们吃掉,他父母干呕的时候,机器人把他父母给杀掉了。随后机器人报了警,把警察也杀掉了,整个故事结束。 这个故事其实很直观地呈现出来,家庭之中代际传承是怎么完成的。当男孩的父母总是在争吵,始终处在一个对对方有很愤怒的情绪之中,他们总觉得是对方的问题,所以在不断的争吵(投射原型)。这种不断觉得是对方的问题,同时也意味着说他们总是处在投射的位置上。潜台词是“我没错,都是你的问题”。男孩长期在这种都是对方的错的环境下生长,他有三个选择(认同后的继发反应),一个选择是觉得自己有问题,一个选择是都是对方的错。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足够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且区分什么是父母带来的,什么是自己的感觉。相对来说,前两个选择更为简单。 在前期可以看到小男孩跟机器人玩耍的时候是比较和谐的,此处他更多是自己去解决自己内在对父母的情感需要——觉得自己有问题,所以就自己调整自己的问题。这使得他把情感需要转向“需要一个机器人”,但同时这也提示了一个困难,他没有办法去跟人有一个更为真实人的互动,而是跟一个听从命令的机器人去互动。他能够跟机器人互动,本质上的一部分原因在说他更多时候在他父母吵架时,他在听的地方被固定住,只能听他们吵架,被父母的情绪塞得满满。他什么都做不了非常的无力,这种无力感让他丧失了自己一定的活性。“机器人是一个物化的“人”,物化的人,本质上也是丧失了人的活性的。所以他也只能够去跟机器人互动。试图在机器人那里寻找一些情感的慰籍,内在同频才可能共振。 父母全然不顾小男孩的感受,他们似乎并没有所谓的同理心,并不会觉得吵架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更多时候是肆无忌惮把这个孩子当成像是一个空气一样。换言之他们并没有把这个小男孩当成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人看待。从这个角度说起来,小男孩跟机器人是差不多的。其实也揭示了他父母本身也是机器人,为了吵架而吵架,他们不能够体会到对方。同时也不能够体会自己内心更为深刻的痛苦,没有那个反思能力,像是机械化的重复一个行为,试图通过这种重复去找到某些确定感。就像机器人一般机械化的重复一个指令,机器人只能执行命令,对它来讲是什么就是什么。 在后期小男孩内心混乱后,他从“认为是自己的错”面对自身的无力感,转身到了认为是机器人错的位置上(父母不断吵架也是认为都是对方的错)。他需要一个全能的机器人,这种需要也是他父母需要小男孩做的,似乎小男孩能做的,就是不给他们添乱要“做得好”。这种内在的信念,和小男孩对自己的要求一并传达给了机器人。在此时,男孩从内在试图去面对自己情感的需要时,他承受已久的“都是你不好”在内心发酵得差不多,这些愤怒像他的父母投射给他那样一并投射给机器人——“都是你的错,都是你不好。” 我不知道机器人他是否有感觉?我知道人是有感觉的,小男孩的父母总是挑剔小男孩做的不够好,出于讨好和对父母情感的需要,小男孩自己也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他总是对好有一定的追求,体现为他希望机器人做得好,而机器人似乎也接受了这个指令,所以它总是询问“我做得好吗”? 父母希望男孩做好——小男孩希望机器人做好——机器人询问小男孩“我做得好吗”构成了围绕着“做得好”为目标来展开故事的核心。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是当对机器人完成了指令,已经做好了相应的要求。小男孩还是对它很不满,他有很多的情绪,有很多的愤怒!他觉得是机器人让他不够满意。这一点当小男孩的妈妈,站在草草坪上看到机器人死机了之后,他对小男孩的那一番谩骂明确了小男孩为何如此对待机器人的原因,他的妈妈不由分说训斥小男孩,而小男孩只是在机器人那活现了自己的遭遇。他妈妈不听小男孩的解释,只是认为是小男孩做错事情。明显可以看到这个妈妈怎么对待小男孩?哪怕这小男孩做的足够好,他的妈妈还是觉得是小男孩的问题,正如机器人完成了指令小男孩还是觉得是机器人有问题一样。明显这里并不是“好”的问题,而是没法进行情感互动。 机器人接收指令过快,导致了死机,死机之后,他还是一如往常的跟小男孩互动,而正是这种一如往常激怒了小男孩。或者说小男孩在机器人身上看到了曾经他的父母一昧的指责他,他自己还是一如往常的去对待父母,那部分指向自己的愤怒。因为对于改变他的父母,他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好像他就只能试图去放弃机器人,来让自己从一个无力的位置上看起来没那么的无能。对于小男孩来讲在气头上他说的那些话,他是真的希望他的父母死掉,也希望自己死掉。 大抵因为他在对机器人发脾气的时候,他自己明确的知道,并不是因为机器人做错了什么,只是因为他自己很生气,他想要泄愤。他也明白了在那一刻,他的父母指责他并不是真的因为他做错什么,并不是因为他真的不够好。父母不能面对自己的责任,从而把怒气撒在男孩身上,男孩不能面对自己的责任,把怒气撒在机器人身上。他由于对父母的忠诚和爱,所以他依然选择只是指责机器人,而不是接受那个父母本就那么不堪、不爱自己、看不到自己、没有情感互动的真实,毕竟接受想象和接受现实来讲,现实对他来讲过于痛苦了。 电影中的现象,也可以把其中的父母替换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孩子替换成“父亲、母亲”,机器人替换成“孩子”。借由“都是你不好”给我们展示了情绪细致传递的过程。而各种情绪的传递在生活中实则屡见不鲜,很多父母在自己父母那里体会的,有的一生都难以走出那个循环。所以这些父母也用他们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代代相传。 (本文图片引自网络) -=宋杨=-  动力性团体带领者 二级心理咨询师 主修方向: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 接受心理咨询预约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