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遇到有的妈妈对于自己孩子的不良情绪感到特别头疼特意咨询想找到好的解决方法,不论孩子是处于调皮的儿童期又或是让人棘手的青春期。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个小故事,会不会给到我们一些启发: 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教育家叫陶行知,他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非常有效的教育案例,其中有一件事情,让我有很深的触动。 陶行知那时候还是一个学校的校长,有一天,他看到学校里有一个学生用泥块去砸另外一个同学。他对那个丢泥块砸人的学生说,“放学之后,你来我办公室一下。” 这个孩子,放学后去了校长办公室,战战兢兢,内心很紧张,自己刚刚做了坏事,还被校长看到,害怕校长很严厉地批评自己甚至是惩罚自己。 可是呢,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发生。 学生一到办公室发现,校长办公室没人。等了五分钟,校长才从外面进来。 校长一进来时,对孩子说,“哎呀,真是对不起,你准时来到了办公室,我却迟到了。真是很抱歉!”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给这个小孩,说,“这颗糖是奖励给你的。你准时,我却迟到了。” 学生一下子觉得很惊讶,“诶,怎么了?为什么我打架还有糖?” 正当他惊讶时,校长又掏出第二颗糖,说,“我还要奖励你第二颗糖。”他接着说,“你看哦,刚刚你拿那泥块的时候,我让你停下,你就停下了。所以你可以马上停止错误的做法,这颗糖我要奖励给你。”这个学生就更惊讶了。 校长又跟他说,“刚刚我为什么迟到呢?我刚刚特意去找你班上的同学了解了一下你的情况。你为什么拿泥块去砸那个同学呢?原来呢,是另外那个同学拿泥块欺负女生,你是打抱不平。那些同学都说你很有正义感。所以呢,为你的打抱不平,为你的正义感,我还要奖励你第三颗糖。” 这个时候呢,那个学生很感动,眼泪都冒出来,他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就算那个同学欺负女同学,就算我要打抱不平,我也不应该用泥块去砸他,我可以用别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校长一听,摸了一下口袋,然后就掏出第四颗糖,说,“这颗糖奖励给你,你现在知道怎么做了。” 这个学生还在这里哭,校长拍拍口袋,“你看我都没糖了,不能奖励你了。放学了,你回家吧!回家的时候路上小心。” 这个故事我读了很多次,每一次都十分佩服陶行知先生,大家去看一下,陶行知先生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肯定到了孩子的四个方面。 在刚刚的故事中间,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学生准时,校长迟到了一点,这个孩子心情慢慢平复下来了。 有没有看到,校长的第一颗糖,通过肯定,让孩子情绪平复下来。这一刻,孩子的情绪被肯定以后,开始进入平和的模式,也更能接收校长后面的话语了。 我们再看一下,校长告诉他,我刚刚找别人了解情况,你是打抱不平,很有正义感,然后给了孩子一颗糖。 有没有发现第二颗糖,校长其实是在肯定孩子好的动机。 孩子的动机是保护同学、是打抱不平,这个动机当被肯定出来的时候,孩子对校长的感受是, 他真的能理解我,他不是来责怪我的,当孩子情绪与动机被肯定到时,可教时刻就已经开始建立起来了 我们去想一下,第三颗糖肯定到是什么呢? 校长说“当时让你停,你就马上停下来”, 这一颗糖是不是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所以当这颗糖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校长和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与孩子的可教时刻。这个时候,孩子开始会去自己思考怎样做才是更好的。 我们再看,最后孩子流眼泪说,“我不应该用泥块砸他,我应该用别的方式解决。”然后陶校长再给了一颗糖,而这一颗糖就是肯定可以提升的地方。 有没有发现,陶行知先生用的方式也是肯定动机、情绪、做得好的地方和可以提高的地方。 情绪和动机是内在的,做得好的地方和改善的地方,是外在的。既肯定内在也肯定外在;既肯定做得好的地方,也肯定可以提升的地方。 以前我们经常有的一个做法是,根本什么东西都不区分,就直接说一句“你真棒!”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呢?你一味地夸孩子,没有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这个孩子就自己找不到北,就飘起来了。 所以我们用这个方式,我既肯定你做到的地方,也肯定你可以改善的地方。同时还肯定你内在的情绪和动机,而且是一个真实的反馈。真实才会有力量! 来自
情绪处理好事情自然顺
2020-03-11 15:33:52
松果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