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隔离的日子,我看到了自己

2020-02-29 19:06:45 松果小编
原创 阿童情感疏导 有位被隔离的疑似病患来问我,“被隔离了,无所事事,每天看着新闻。对于那些新闻里关于拐卖儿童的事情还是很容易引起我的恐慌,面对这些事情我该怎么办? 我很怕我的孩子在我被隔离的期间被拐卖,我该怎么办?” 听到这个问题,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告诉她:“你看看房顶,我们如何做,能避免房顶不会塌下来?” 她沉默了一会儿,说“好像我避免不了。”她若有所思。做好你能做的,做好你该做的,剩下的就是信任和接受了。 在 2018 年 5 月 14 号 6 点 27 分,川航 3U8633 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在 7 点 6 分左右,平稳飞行的飞机突然爆裂。在 9800 米高空,驾驶室瞬间暴露在零下 40 度的低温和缺氧环境中。副驾的半个身体已经飞出去,从而导致驾驶舱失压,温度降到零下 40 度。 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经验丰富、冷静坚韧的刘传建机长创造奇迹,成功返航,把飞机安全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机上几百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这个故事也就是《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的原型。 我想,如果我当时正好乘坐这架飞机呢,我能怎么办?如果我是那个被撞飞的空姐,我又能怎么办?我唯一的选择就是相信机长,因为只有他会开飞机,只有他有可能把我安全送回家。 人的能力有限,掌控的范围更是有限,有很多事情都是发生在失控状态下的,比如:意外、天灾等。中国疾病防控中心的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不久前曾在采访中说,“这个冠状病毒在北京传播的概率,和车祸的概率差不多。”虽然在概率上差不多,但是大家对于车祸的恐慌远远小于疫情的恐慌。因为面对疫情,人们会产生一种虚假的可控感,而可控的幻想就会带来失控的恐慌。我们能做的很少:带上口罩,少出门,勤洗手。但再少出门,还是要出门买生活必须用品,假期结束还得工作,还要生活。所以当我们极力想要逃避疫情,恐惧疫情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想办法控制死亡,但你根本控制不了,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接受。 俗话说,事上见。一段关系要经事儿才知道好不好,一个人也要经事儿才能成长。这些事件即是挑战,同时也是机会。面对疫情这样的群体事件发生时,人们会变成一个又一个的情绪共同体。 有人说:“疫情是因为某些人瞎吃,医护人员是救人的,是无辜的,而不应该感染病毒,不应该死。”我的回答是:“为什么救人的,无辜的人不可以死?”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不论你是否无辜,是救人的还是害人的。这就是武志红说的全能自恋的思维方式——我有一个标准,全世界都应该按我的标准来运作。我们不仅会把这样的思维模式蔓延到家庭婚姻和亲子关系中,也会蔓延到我们目光所及的所有事件。 恰巧是这些思维方式让我们会在经历这个群体事件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反应。比如,只要你觉得那么这些死去的病人或医护人员就是某种程度的受害者,那么你在这里对一个群体越感到悲痛扼腕,那么你就会对另一个群体充满愤怒,比如可能是武汉人这个群体,或者吃野味的群体,而这种情绪在这次的实践中又恰巧不容易投射出去。 那么,既然找不到具体的对象来投射,小我就会做一件事,就是泛化投射,于是这个感觉就变成了“人类太愚蠢”“生命好脆弱”你的投射不再是小范围的群体,而变成了整个世界、人类。那么,无从反抗,一切毫无意义的感觉就挥之不去了。 这个春节假期,我们被疫情困在家中,大家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从朋友圈,电视新闻,自媒体,各个群,朋友那里的小道消息…… 这些信息会如何影响你,引发你的何种反应,其实是个非常好的自我觉察的过程。在任何一个事件中我们都可能以两个身份参与:当事人和旁观者。就疫情这个事件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当事人,又都是旁观者。 我当然想过为什么这次病毒为什么会是从中国发生并传播出去的,但是很快就明白,为什么不是呢,只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家”吗? 不是的,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都有可能爆发灾害,也有可能传播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特例,中国也不例外地。既然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疫情,那就接受这个过程,不去执着那些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的计划,快速调整,回到当下,好好陪陪家人,把每天在这一百来平米范畴的生活,每天和家人相处的生活过的充实有趣。参与者因为在事件中心,所以看到的每一件事都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自己,也可能会出现当局者迷。 一个女孩儿坐在广场椅子上,突然黯然神伤“这把椅子真的好可怜,被风吹雨淋日晒,每天这么多人坐它、使用它,但从来没有人感谢它,它真的好难过。”其实,她说的是自己,她只不过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感投射在了这把椅子上。面对这也的场景,我们就是旁观者。 人都会找个合适的对象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投射出去。 当然,也有些时候我们的投射和另一个人的感觉正好一致,这时候这种认同就会彼此加强,那个自怜自艾的自我感会更真实、强烈、稳固。 不是说我不感激,而是作为旁观者,除了感激,我们不需要对他们投射太多其他情绪,打抱不平、不值、不忿、心疼……这里面有多少是把我们自己内在那些自我感投射在他们身上。那些“明明知道,就是做不到”的感受又会一遍又一遍的束缚着你。 疫情最终一定会过去,但这段日子却十分宝贵。当你安住了自己的心也就安住了你的全世界。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