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你究竟为什么会感到抑郁?

2020-04-24 22:21:06 夏夏psy
首先做一个澄清,今天在此讲的主题,是抑郁感,不是抑郁症。也就是说,需要排除生理性的原因(比如脑部器质性病变、多巴胺分泌减少等等)导致的抑郁症。 提到抑郁感,大家都能想到哪些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情绪低落、无力感、无价值感、绝望、心烦、担忧、空虚、失眠、打不起来精神、自我攻击、内耗、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呆着,甚至没劲想死,等等等等。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体会抑郁感是什么。 这个案例中的来访者呢,从几年前开始,他觉得自己总是有很无力的感觉。现实很糟糕,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工作做的不好,在家里和孩子也总是烦躁、发火,很难和孩子安静地呆在一起。和妻子和父母都不能很好地沟通。他觉得很无力,似乎自己无力去做好什么,也无力去改变什么。但他这时候并不是绝望的,现实中的他很努力地在学习。学习人际沟通、亲子关系。刚开始学完了感到很不错,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去处理人际关系、亲子问题,感觉确实有些效果,自己仿佛可以做很多事情了。然而,过不了两三个月,他又开始感到很压抑、很烦。比如他跟孩子说什么,孩子听不进去,他又开始对孩子发火。发完火之后呢,他感到很内疚,觉得自己是不是没学好,就又去学习...... 这样循环往复好几年之后,情况似乎更加糟糕了,他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漩涡,挣扎不出,也想不通:自己这么努力,为什么就是不行呢? 他觉得孩子不听话,妻子一点忙都帮不上,父母又不理解他,他有种孤军奋战的感觉,而且他已经那么努力了却还是不行,他觉得自己独木难支,山穷水尽,开始有了绝望的感受。他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甚至开始有了自杀的念头。 这时候我们再来体会他的感受:绝望、无力、无价值感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是不是符合我们一开始描述的抑郁感受了?这个案例展示了一个抑郁感的出现和发展过程。 我们一起来回看一下,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抑郁的。我们先来思考,他为什么努力学习呢?是不是因为他想要找到希望,找到一条路去改变现状?那么那时他的现状是什么呢?是他感觉到没有出路。 没有出路的时候他会做什么呢?寻找出路。出路有两种,要么自己努力,要么寻求帮助。 经过痛定思痛,他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寄希望于自己改变之后家庭系统中的其他人也随之改变。我们看到他也不是一直是自己在努力,他也在寻求帮助。他寻求的是什么帮助呢?是知识。这让我突然想起来一句话,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我们的价值观中比较根深蒂固。所以很自然的,来访者就去学习,如何和爱人、孩子、父母长辈沟通,如何处理一般的人际关系,通过学到的知识然后回来去做。 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这种课程,能让大家感觉到瞬间有活力、跟充血了一样。这种课最吸引什么人?就是这种没方向感、没出路的人。大家能不能感觉到,起码对这个案例来讲,此刻什么对他最重要?对,就是希望感。就是这种希望,只要这种感觉产生了,整个人就发生了变化,瞬间就感觉跟打了鸡血一样的。有希望了,人生有方向了。 这个时候,大家有没有觉得,他的耐心、看起来整个人的能力提高了。当他与他的爱人交流的时候,其实他的爱人、孩子还是原来的反应模式,但他会尝试用学到的东西去沟通,希望爱人、孩子跟着他的剧本走。一开始时有那么一点作用。然后发现爱人和孩子似乎很快脱离了他的剧本,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反应模式。他觉得受到了挫折,再次尝试沟通之后再受一点挫折,这个时候如果一下子挫折太大,比如孩子不听话发脾气,啪叽一下,他感觉自己失控暴怒了,又不行了。 这个时候,老师会给他举一些例子。说这些困难是必定要经受的,顺便举一下自己的例子,他在那个阶段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来说明他讲的这些内容以及方法是有效的。好了,学生们又看到希望了。这样经过二期、三期、四期这么上下去。 我们这时候再来看,对这个来访者来讲的话,他每次回去之后的期望是不是变得更高?他这时候充满了期待,一遍遍学。大家知道,像这个来访者会学成什么情况吗?他越学越糟糕,他仿佛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使用这些技术。他越学觉得自己的老师越厉害。大家在平时学习中,有没有这种情况,自己越学越糟糕,但是越学越觉得自己的老师越厉害?越学觉得自己越疲,觉得老师越厉害。当然这是一对儿出现的。这个来访者就是学到了这种程度了,他会责怪自己不行,老师可厉害了。在他心里来讲,他还不允许说这个老师,一说还跟别人急呢。不是老师没教好我,是我自己不行的感觉。这个来访者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来到我这儿来了。大家在这里面能感觉到消耗吧?这个过程是一个消耗的过程,直到来访者接近于耗竭的时候,他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了。 大家在这里面能感觉到消耗吧?这个过程是一个消耗的过程,直到来访者接近于耗竭的时候,他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了。这个抑郁,在此刻给这个来访者换一个词儿,就是耗竭,他是一种自体的耗竭感。这个抑郁约等于一种自体耗竭感。或者说,有一种抑郁体验就是在这种不断地耗竭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耗竭,他体验着不同程度的抑郁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这些课程的知识没有用吗?我想不是的,这些知识大都是有用的。问题在于,你是否有这个心力去驾驭这些知识? 而是否有心力驾驭,这件事却取决于你的人格的稳固程度。而这种努力,实际上是一种防御,也可以说是维护,对于自己人格脆弱性的维护。如果你的人格比较稳固的话,那么可能通过学习你防御成功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自己调整过来了,那么最终就不会一步一步走向耗竭,也就是走到抑郁这一步了。 如果像案例中所说的来访者,人格的稳固程度是较差的,也就是说心理比较脆弱的。对他来说,每一次努力的学习会带来什么呢?带来是的好像他的创伤的体验(也就是人格的脆弱性)被防御住了。其实经过学习以求改变的防御之后呢,就会达到一个状态。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有方向感。这时候有力量了。这个力量一次次地,经过生活的刺激,又陷入到了创伤体验中。重复着激活创伤体验。慢慢感觉到努力的无效性。相当于这次防御失败。 所以我们看到了,他变得抑郁之后的这种绝望感,虽然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挫折性事件,但更多地是来自于人格的脆弱性所带来的创伤体验的被激活。而他所经历的一次次努力,希望燃起,希望破灭,再努力,希望又燃起,又破灭的这个过程,对他的打击尤其之大。相当于他自己裸着,被别人笑话一下,然后又裸着,再被别人笑话一下。一次一次这样冲击着,没有缓冲。虽然每一次他通过学习之后,都短暂地产生了这种感觉:原来没信心做的那些东西现在有信心做了,会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但是他很脆弱,这时候一点点的刺激他都是无限的敏感。就好像婴儿的皮肤,会不会觉得很嫩,一点点东西都可能会伤害到他。所以在现实刺激的冲击下,他的防御最终走向了失败,而自己一步步耗竭,走向了抑郁。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看到,这个案例中的来访者他的努力,且不谈效果怎么样,他的努力其实有其意义所在,意义就在于防御他的人格的脆弱性,这是一种让这种脆弱性不要暴露出来,让自己感觉有力量一些的努力。一个有效心理咨询的过程就从解释这种意义开始工作。通过反反复复的解释过程,来访者最后会意识到他的防御的无效性,自然也就放弃了防御。而这时候一个好的咨询环境,相当于给他提供了一个新的拐棍,他可以不防御,先扶着这个拐棍走。之后慢慢地,他的创伤感会呈现并被解释出来,他开始看到自己并与真实的自己相处。随着这个过程的进行,他走的越来越有力,最终甩掉拐棍靠自己可以行走了,这时候咨询就可以结束了。而如果咨询师是采取的支持性疗法,鼓励他继续努力,那么实际上是在支持他的防御,那么来访者会越来越挫败,最终很可能咨询师最后也和来访者一起掉到沟里,陷入无力感中拔不出来了。或者咨询师没有看到来访者背后的人格脆弱性,一直和来访者在分析现实的条件,试图找到一条现实突围的道路,那么我认为是没有找到重点,这样的咨询很难有真正的效果的。 我们现在再来回看一下抑郁之前的感受,是不是不论哪种情况导致的抑郁感,抑郁出现之前都是耗竭感?有时候对我们来说,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干,看着时间慢慢流逝而什么也做不了。有时候会伴随有一种冲突和焦虑感,而真正走到抑郁这一步的时候,一般都是经历了长期的焦虑,以至于连焦虑都没有力气了。在抑郁之前,一般是这样一个怎么挣扎都挣扎不动了的感觉,而抑郁不是一种挣扎,它是长期挣扎之后的结果。 而走到耗竭之前,是一种不断被消耗的感觉。那么什么是消耗呢?是什么让我们不断被消耗?应对环境刺激是消耗,事情不得不做是消耗,更重要的,消耗是一种只出不进的感觉。内部,他本身的脆弱性导致了自身无法提供这种滋养,而外部环境比较糟糕,使得他从外部也无法获取任何滋养。而没有滋养的情况下,他还要撑着去应对环境的刺激,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左支右绌内外交困之下,人就抑郁了。 最后总结一下:抑郁是由人格的脆弱性而起的,经过长期的挣扎无果之后,最终感受到的耗竭感。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