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
2020-05-06 12:16:19
岚姐~【情绪疏导】
学习如何好好活着也就是学习如何去死,同样,学习如何去死也就是学习如何好好活着。
斯丁写道:“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一个人的自我才真正诞生。”许多中世纪的僧侣们在房间里挂上骷髅头以警示自己人生不免一死,要注意此生的品行修为。蒙田则认为我们的房间应该要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的窗户,那会让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以不同的方式提醒我们,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此话怎讲?关于死亡的观念如何能拯救我们?让我们在下文中细细道来。
非本真的存在意味着沉溺于转瞬即逝的消遣,如美貌、风度、地位或名望.而本真的存在则意味着你不但觉知到存在与死亡,也对其他永恒不变的生命特性保持警醒,而且能够更热切、更乐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你会迅速承担起人类的基本职责,创造出一个投入、丰富、充满意义以及自我实现的真实人生。
我曾与濒临死亡的晚期癌症患者密切接触,长达十余年,我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非但没有陷入麻木的绝望,反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改变。这些人放弃了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屑之事,重新安排了人生的重心,他们主动选择不做违背心意的事情;他们花时间与至亲至爱更深地交流。他们对生命中原本平常的事物,比如变幻的四季、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节日或是新年的来临等等充满感恩。
许多研究还表明,这些晚期癌症患者不再对其他人感到恐惧,他们有勇气去冒险,而很少会担心被拒绝。我的一个病人幽默地说:“癌症治好了神经症。”另一个病人则吿诉我:“太遗憾了,我直到现在,直到身体里长满癌细胞了才知道该怎么活!”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傲慢、狭隘、自私的中年官员伊凡•伊里奇得了绝症,疼痛一直折磨着他。当死亡临近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将全部人生都用来追求名誉、声望和金钱,借此逃避死亡必将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伊凡•伊里奇开始对那些毫无根据地说他会康复的人充满愤怒,他们还要让他这一生的错误继续下去。
在和自己的内心深入交谈之后,他清醒地意识到:他死得如此糟糕,正是因为他活得如此糟糕。他的整个人生都错了。为了逃避面对一死,他竟然没有让自己好好活过。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好像平时坐在火车车厢里,当他以为自己在前进时,却是在后退。现在,他终于开始真正觉知到自己。
随着死亡逐渐逼近,伊凡•伊里奇发现自己其实还有时间。不仅是他,所有的生命都会面临死亡。他发现了自己的同情心,那股来自心灵深处的全新感受。
伊凡对他人怀着温柔:当小儿子亲吻他的手时,当仆人充满关爱地照料他时,甚至,对他年轻的妻子,伊凡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份柔情。他对他们充满了愧疚,为他曾经带给他们的痛苦感到愧疚。最终他没有在疼痛中死去,而是在充满爱心的愉悦之中安然阖眼。
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不仅是令人过目难忘的文学名著,而且给我们上了很有教育意义的一课。任何想要安然面对死亡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
如果这种“自我觉知”(mindfulnessofbeing)的确引发了重要的个人改变,那么,如何由这种关注日常琐事的生存模式逐渐转变为能引发改变的生存模式呢?只是默默期待或暗自咬紧牙关是无济于事的,动人心魄的或难以平复的体验才可以引发一个人的真正觉醒,把他们从日常琐事中拉出来,拉进本真的存在之中。这就是我所说的“觉醒体验”。
但是,在我们的平淡生活中去哪里找“觉醒体验”呢?毕竟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没有什么机会面对行刑队或是和“未来之灵”一起去未来观光。不过,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常常能够引发觉醒体验。这些生活事件包括:
•丧失身边亲爱的人
•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
•亲密关系的破裂
•一些重要的生命里程碑,如五十、六十、七十大寿等
•重大创伤,如火灾、强暴、抢劫等
•子女离家(空巢期)
•失业或更换职业
•退休
•搬至敬老院
•能够传达内心深处讯息的有影响力的梦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这本书还讲述了作者的临床实践中的真实故事,展示不同形式的“觉醒体验”。他在治疗中使用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你可以稍加改善用于自我反省或是帮助身边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