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有不能承受之痛,该怎么活?记重度抑郁案例

2020-02-08 22:58:18 松果小编

在自杀干预过程中,经常会有来电者问一个无解的哲学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还要活着?”今天这个问题来自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她告诉我:她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更糟糕的是她的父母非常不能接受她患了抑郁症,也不懂得如何来关爱她,还给她买了一只小狗让她照顾。她还说她太难了,每天都要吃药,而且效果还不明显,也没有上学了,父母要工作,她只能独自一人在家承受这些痛楚,还得照顾小狗狗,已经快承受不住了。     想到她还要小狗狗要照顾,我稍微放松了警惕,认为自杀等级不是那么的高,就劝她坚持吃药,不要放弃,定期去医院。突然她问我,为什么别人割腕都会流血,而我割腕只有一道道白印。我意识到她正在实施自杀,自杀等级已经到了最高级。我劝她立即停止自杀行为,告诉她之前问我人活着的意义的答案,我说人活着的意义在于解决各种问题,你现在遇到了一个大的问题,如果你自杀了这个问题不是永远的解决了,而是永远的搁置在哪里了,再也没有机会来解决了,我愿意陪你一起来解决这个难题。 听了我的这一席话她的情绪似乎稳定了一些,停止了自杀行为,我想办法要到她的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她的家庭住址以寻求当地各机构的帮助,她都坚持不提供。正在这时她的父亲给他打来了电话,她不想接,我劝她为了不让父亲担心,让她接听父亲的电话,并告诉她我们的热线24小时随时会接听她的来电,并嘱咐她接听了她父亲的电话后给我们回一个电话。 大概十分钟过去了,她的电话一直没有来,我很担心,就回拨了过去。她告诉我和父亲聊的不错,现在好多了。我问她,那你现在在干嘛?她说她在喂狗狗。这个小狗狗才来三天,刚刚她割腕的时候,小狗狗一直蹲在她的面前摇着尾巴,在那一刻,她感觉自杀似乎有些不对。我说,小狗狗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你要善待它,而善待它的最好办法就是看着它成长。她答应我会照顾好狗狗,有自杀念头后会拨打我们的热线。 抑郁症是什么?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升解心理的温馨提示:       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 徐行、李晓、罗宾·威廉姆斯、乔任梁等 。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抑郁症必须坚持治疗,关于抑郁症的治疗,目前最主要的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常见的药物治疗有等。心理治疗最常见的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接纳承诺疗法,阅读疗法,运动疗法等。物理治疗最常见有生物反馈治疗,光照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严重抑郁症也可以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相关的治疗。此外,我们家庭和社会的一些支持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