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肺炎期间如何帮助儿童开展心理防护(家长版)

2020-02-04 17:47:50 松果小编
2020年1月,湖北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演变成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随着疫情的发展,焦虑和恐慌的情绪也在蔓延。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危机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无论孩子年龄大小,在经历应激事件后都会产生不安等消极情绪。当经历重大应激事件时,一些孩子会马上反应,另一些孩子可能会在很久之后才会表现出来。孩子对应激事件如何反应取决于他们的年龄,以往的经验和应对压力的典型方式。面对此次疫情,对孩子的心理防护应当引起重视。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者,更应及时采取措施稳定在特殊时期时孩子的身心发展。 家长要尽量做到: 保持情绪的稳定和积极的信念 孩子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从周围的成人身上看到的样子。当家长镇定地、自信地应对灾难时,可以给儿童提供最好的支持。而且,家长应当给孩子示范面对疫情的正确应对方式,帮助儿童树立乐观、希望、战胜困难的信心。 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 “疫情”的不期而至,可能会打乱原本的假期计划。但是要根据情势的发展调整计划,维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尤其是对年幼儿童而言,稳定规律的生活有助于维护孩子的安全感。建议家长将“无处释放”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花费在亲子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将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美好体验。 合理地解释疫情相关的知识 在分享信息或者回答孩子关于“疫情”的疑问时,要用孩子可以听得懂的方式来讲解必要的信息,利用一些绘本资源等帮助孩子理解。在描述和解释相关的知识和现象时要注意传递积极乐观的信念,告知孩子我们已经为防疫所做的努力,并对此充满信心。 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当孩子出现一些对疫情的紧张、对他人的同情、对生活计划被打破的不满等情绪时,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可以利用游戏、绘画等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年龄稍长的儿童来说,可以引导孩子掌握一些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无论在什么时候,倾听孩子的表达都是一种有效的支持方式。 家长要避免做出: 恐慌混乱 家长焦虑、恐慌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甚至有的时候 ,家长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的担忧也会增加孩子原本没有的焦虑和担忧。因此,家长要避免出现无序、无助的混乱行为。 信息过载 对于儿童而言,同样存在信息过载的风险。当家长在孩子面前持续观看收听疫情的相关报道、不断谈论疫情的负面消息时,孩子可能被动地接受了超过其认知和情绪承受力的信息,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刻意隐瞒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对孩子提出的疑问完全避而不答。孩子已经观察到生活的异常,却不能获得相应的解释,这会让他们更加困惑,而且家长的“遮掩”也会让他们不安。 责备或迁怒 孩子在面临突发的应激事件可能会有多种反应,有时会表现出紧张、害怕、难过等家长容易理解的情绪,有时则会表现出黏人、易怒、烦躁等看似无关的情绪反应。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不要随意责备。另外,家长要注意体察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迁怒于孩子。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