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障碍—儿童健康的杀手

2020-02-04 14:53:17 松果小编
儿童情绪障碍――儿童健康的杀手   该手记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及其监护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均为虚名。       2019年12月初,接待了一名由其父母陪同来的13岁儿童,自诉心情不好,闷闷不乐,胡思乱想,老想一些不好的事情,经常莫名的哭泣,严重时有厌世的想法,甚至用小刀划伤自己手臂。一月前情绪低落明显,自觉痛苦,当时用烟头烫伤自己,曾站在桥边欲跳河自杀,后经学校老师劝解后未予行动,但仍有强烈消极观念,曾在医院治疗予抗抑郁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本次父母陪同前来咨询,以下是咨询过程。 家庭情况:咨询者姐妹三个,排行老大,父亲残疾,母亲无业,对咨询者关心很少,家庭支持系统差。 2019年12月初与咨询者第一次交谈时,咨询者目光躲闪,不正面回答问题,故意与他人嬉笑,用“嗯、啊,嘻嘻、哈哈”等回答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首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耐心告知咨询者是想帮助她尽快的摆脱痛苦,她的所有情况都会予以保密。沉默许久之后咨询者慢慢开始诉说,她的父亲右手残疾,长期外出打工,妈妈没有工作,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两年前有一段时间特别痛苦,每天都很崩溃,当时学会喝酒,每当痛苦地受不了时就喝酒麻痹自己,抽烟、用烟头烫伤自己,小刀划伤自己,现在都不知道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自诉有过一段师生恋,要不是那位老师,可能支撑不到现在。也曾经在一个楼顶站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没有勇气跳下去。曾经被侵犯过、、、、、、、、、、、,父母选择沉默。(咨询者眼泪直流) 。感觉没有人喜欢自己,自己像个透明人,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痛苦。 常常彻夜不眠,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针对咨询者的问题,和咨询者及家人共同制定咨询目标: 1、如何消除咨询者内在的无助、绝望? 咨询者认为长期不被重视,个人价值感缺失,受到创伤后得不到支持、理解及关爱。 咨询师通过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等方式降低咨询者内在防御,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接触中给予足够的尊重,交流中让其感受来自咨询师的关爱。咨询师使用OH牌帮助患者拨开迷雾,鼓励咨询者发掘自己的潜力所在及努力方向。咨询者自述喜欢画画,表示以后会坚持自己的爱好,以此为突破实现自己的目标。咨询师对咨询者的每一副画作給予客观的评价,适当予以肯定,让其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努力后的自我实现。 经过心理干预,咨询者逐渐恢复兴趣,知晓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明白自身的价值所在。 2、如何做好家庭成员的心理干预? 家庭氛围及家庭环境导致患者对爱的缺失,咨询者家庭成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事物的表达能力欠佳,父母对自身家庭情况也存在一定自卑心理。 通过对家庭的干预让咨询者父母明白,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是童年情绪障碍的社会病因。指导父母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告知父母他们的婚姻质量越好,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小。让父母共同参与到咨询中,了解各个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在与咨询者父母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母亲刚强包容的心态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也是咨询中的关键所在,咨询者父亲虽然寡言少语但内心关爱咨询者,咨询师把咨询者出现目前状态的原因剖析给父母,说明父母的理解和关爱,是咨询者康复的“催化剂”。要求咨询者父母多和孩子交流,尤其父亲更要及时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咨询者感受到父母切实的关爱。最终实现咨询者的成长和蜕变。 经过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干预,我们发现咨询者的整个家庭精神面貌及相处方式有了明显改善。 3、如何引导咨询者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及领导关系等等,每种关系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恰当的距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咨询者逐渐对人际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 4、如何引导咨询者客观评价自己,克服自卑? 咨询者对自我评价过低,对过往的创伤难以忘记,对父母的期望得不到反馈,安全感极度缺乏。 鼓励咨询者及父母共同写出自身评价及对对方的评价,共同写出对方的优点及对对方的期望,实现相互之间心灵的沟通。电话联系学校老师询问咨询者在校情况,了解老师和同学对咨询者的评价,发现老师和同学对咨询者有较高的评价,鼓励老师和同学共同帮助咨询者,把咨询者的优点及对她的鼓励和期望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给咨询者,让咨询者有了明确的改变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咨询者逐渐建立自信,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关于童年期创伤及情绪障碍的心理咨询 1.童年期创伤及情绪障碍发生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对躯体疾病的有效控制,儿童期创伤及情绪障碍逐渐成为威胁儿童心理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因素,儿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其发展包括体格的生长、器官的发育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情感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童年情绪时期的儿童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童年情绪障碍发生的地域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人口流动性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童年时期与父母分离情况,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期缺乏沟通,亲子关系异化,儿童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长期孤独,没有安全感,导致心理健康发展不平衡。 3.童年情绪障碍的康复 (1)家长与孩子之间有效沟通,是帮助儿童度过各类危险,避免产生心理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家人早发现,早干预,对于稳定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正确认识各种人际关系,把控好与不同人之间的有效距离,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 (3)有效使用赞美机制,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和特长,针对性鼓励,是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感受人生价值的最有效的方法。 (4)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生活中防止不良的教养方式复制循环,影响数代人,造成“遗传性”疾病的假象。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