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有一天你会懂:你的一生,不只有原生家庭

2020-01-11 01:52:56 松果小编
1、那些原生家庭中的爱与痛   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那些曾遭到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的强烈关注。时代话语必然会被记录或者演绎,因此许多的书籍或者影视作品也将焦点对准原生家庭,从各个角度探讨原生家庭的问题,对于一个人成长所造成的影响等等。   知名绘本画家幾米在他的最新绘本《但愿有一天你会懂》中用他一贯鲜艳的色彩,勾勒出一个悲伤的故事:敏感而内向的孩子小光,渴求着父母的爱与关注,但暴躁而缺乏沟通技巧的父母,要么用言语来打击他,要么就是以粗暴的方式来控制他,在不知不觉中对他造成伤害。   自觉不被爱,不被理解的小光一个人瑟缩在墙角,想着那些伤痛,暗暗啜泣。而更让人感到难过的是,即便后来小光长大,时光也并未让这对父母懂得应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 之前热播的家庭伦理剧《都挺好》,让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子,通过苏明玉的遭遇而联想到了自己。 沉寂了许久的青春电影《狗十三》上映,少女李玩的叛逆与挣扎,全面的反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之殇…… 原生家庭,似乎成了躲不过去的话题。 去年4月,知名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武志红老师做客奇葩说,主持人马东问他:“是不是我们长大以后所有的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有那么严重吗?“ 武老师点点头,非常笃定地说:“很严重。”节目播出之后,网友们就“原生家庭决定论”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支持武志红老师的观点,他们痛陈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并将自己的如今性格上的某些问题或是缺陷归咎于父母当初错误的行为与抚养方式。   那么,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原生家庭真的可以决定我们一生的性格、成败与命运吗? 我们性格中所有的缺陷,内心所有障碍的源头都来自于原生家庭吗?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与束缚吗?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直被频繁提及的原生家庭概念究竟是什么。我们一生通常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我们从出生到成年这段时期所经历的家庭,一个是我们成年后自己建立的家庭。我们将前面的家庭称之为原生家庭,将后面的家庭称之为再生家庭。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原生家庭侧重的是我们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结,而再生家庭侧重的则是我们成人之后,与未来的伴侣与子女之间的联结。   但事实上,原生家庭并非是一个正统的心理学概念,更多的,它属于社会学概念,而这一概念与心理学之间的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学派。 比如我们熟知的弗洛伊德就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6岁之前已经基本完成,因此童年阶段中不愉快的经历很可能影响一个孩子今后的性格与发展。 这样的例子有多少呢?只要我们在网上搜索与“原生家庭”“童年阴影”相关的关键词,都会看到大量类似下面这样让人感到不安、压抑与难过的文字。 情绪化的母亲”“木讷或粗暴的父亲”“糟糕的家庭关系”“备受打压与忽视的孩子”。难以想象却又无从忽视,原生家庭的确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的性格、行为状态与处事方式。   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奠定了他对于自己、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最初认知。一个没有在原生家庭中得到过充足的温暖与肯定,真正的关爱与妥善照顾的人,性格往往会滑向自卑、封闭、压抑,很难学会爱与被爱。   金马影后春夏就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与恐惧。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她,虽然期待爱情或婚姻,却患得患失,总担心自己没有能力维系好一份感情,甚至很绝然地说“我是不可能拥有幸福的。”让人听得十分心疼。 香港著名填词人黄伟文曾在他的作品展上难掩伤感地说:“我写了很多首歌,但我的爸爸妈妈从来都没有夸过我哪首歌写得好。”那个时候的他仿佛不再是一个才华横溢,风光成功的音乐人,只是一个希望得到父母肯定的小孩子。 黄伟文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不善言辞、沉默内敛,爱着孩子,却很少主动表达对孩子的爱。黄伟文多次希望父亲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或者对他说一句“我爱你”,但每次,这个小小的愿望都会落空。 于是,他便把这种失望与期待写进歌词,最终成就了那首让无数父子听后都陷入深思,眼圈泛红的《单车》。 他借着歌声,忆起他和父亲之间唯一有过的拥抱,疏离的关系,以及内心从未熄灭的,对父爱强烈的渴求。   2、当伤害已经发生,我们该如何对待与前行?   幾米笔下的小光期待父母的关注,影视剧中的苏明玉期待着母亲的重视,父亲的理解,但他们通通失望了。因此,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受伤,是因为我们内心对于原生家庭与父母的美好期待落空。   其实这些期待十分正常,父母也有责任经营好他们的关系,给我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健康的环境,让我们得到充足的爱与关照。   但现实往往无法尽如人意,父母们碍于时代的局限或者自身性格的原因,经常有意无意的对我们造成一些伤害。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于一个怎样的家庭,拥有怎样性情的父母,甚至也无法去选择他们的抚养方式。 但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逃离原生家庭的桎梏,永远活在这巨大的阴影之中呢?   很显然,并不是的。   一个最直接的反驳例子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俗语: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如果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那么那些出生在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应该会拥有相同的性格,形成相同的人生轨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是一方面,除却原生家庭,我们还会被社会环境、自我的行动与反思所塑造。即便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成长或多或少的造成过一些影响,但并不足以决定我们的成败。在此,无意质疑任何学说,也承认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性格暴躁,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   但比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更可怕的,是我们一次次的纵容自己沉溺在这种伤害之中,反复的用旧事刺激自己,却没有任何反思或者反抗的行为,逐渐将这种伤害变成了否定自己、禁锢自己、限制自己甚至自暴自弃的理由,从而失去了重塑人生的机会,重演父辈的悲剧。   过往的伤害如果已经不可改变,那么对于孩子,或者外表已经长大但内心依旧深陷于心理创伤漩涡中的成年人而言,又该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呢?下面有几种做法,或许可以起到一些帮助。 理性的面对伤害,接受“伤害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某次和一位朋友吃饭,谈到育儿经,作为两个孩子妈妈的她和我说:“现在当父母真的太难了,看的书越多,就越感觉自己每天都在伤害孩子。但我觉得,人生本身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伤害吧,我爱他们,但伤害是真实的,关爱也是真实的,比起全然真空的环境,我还是更希望他们能拥有真实的人生。”   她的话让我颇受触动,其实残忍一点来看,我们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无常又复杂的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爱他,把他保护得多么好都无法帮他规避掉那些成长中必然出现的伤害、挫折与逆境,这些是每个生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只有面对了这些课题,他们才能得到成长。   当然这里无意借此为父母推卸责任,但希望每个孩子能够明白:人生本就是苦乐参半的旅程,无论我们遇到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社会上的伤害,都应该以一颗理性而坦然的心来面对,允许自己悲伤、痛苦、难过、挣扎,适度抒发负面的情绪,但不应过度夸大我们的遭遇,或者一味的沉溺在这种负面情绪之中,更不需要因为暂时的伤害而否定人生或者自己的价值。   抱抱内心的小孩,告诉他:一切都过去了,不必怕   那些长期生活在充满了争吵环境中的孩子可能都有会这样一种感受:每次当父母吵架的时候,自己都会觉得既惶恐又无助,除了默默流泪似乎什么都做不了,很希望有个人能够解救自己。   哪怕我们长大了,面对一份真挚的感情时,内心那个敏感脆弱的小孩还是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出来,一次次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这个时候,你不必逃,也不必怕,更不必感到羞愧,你可以伸出双手,去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告诉他:父母糟糕的婚姻关系不是你的错,你无需为此担责,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勇敢地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去创造自己的未来,也一定会拥有崭新的人生。   最典型的逆袭例子就是韩国女星秋瓷炫,在经历了父母离异,妹妹去世,母亲患病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她也曾一度以为自己这一生会与爱情或婚姻无缘。   但她努力的工作,积极地去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最终,爱情的光芒温柔地铺洒在了她的身上,她遇到了那个心疼她、珍惜她、懂得她的爱人,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所以,请每一个遭遇过创痛,对一切亲密关系有所怀疑、恐惧的你们相信,你们值得被爱。   与曾经伤害过你的原生家庭成员深谈一次。 如果可以,找个机会,与曾经伤害过你的原生家庭成员深谈一次,用尽量平静的语气,讲出你内心的委屈、不安与渴望,让他们知道你曾经独自走过一段怎样的路,他们的某些行为给你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你用了多久的时间才抚平好内心的伤口。 一直致力于女性独立事业,为女性而发声的微博大V“阿姐alex”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着一个严肃、沉默又固执的父亲。父女之间鲜少沟通,互不理解。阿姐也曾经被父亲的某些行为或者言语伤害过,而阿姐的父亲虽然爱女心切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互相埋怨不如主动沟通,父女终于找了个机会,进行了一次深谈。一张桌子,几瓶酒,聊起往事,阿姐红了眼圈儿,流下泪来。对面的父亲也若有所思,承认当时的自己太过粗暴,未曾考过女儿的感受。   最后,两人碰杯,相视一笑,那些积压在心中的误解,渐渐消融。   当然,也许对方一时无法理解你的处境,又也许他们根本不为所动,但这些不重要,我们交谈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对方,重要的是我们在倾诉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对于自我情绪的梳理,对于过往伤痛的总结,从而能够更好的寻找到内心苦痛的源头,有的放矢地对自己进行疗愈。   拥有真实而健康的自信,不必活在他人的评价与期待中     哲学家萨特曾提出“他人即地狱”的理论,我们每个人似乎生来就注定存在于他人或者社会形成的一个偌大的“场”中,我们被这个“场”中的各种评价所裹挟,听到正面的评价就欣悦,听到负面的评价便沮丧。慢慢的,我们开始不自觉地迎合外界的声音,忘记了生命的本质其实是“活出自己的答案,而非满足他人的命题”。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肯定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许许多多的书籍都在像我们传递一个观念,那就是:从小得到正向评价多的孩子将来会更有自信,这一点的确有其道理。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被人承认的这种“尊重需求”位于整个需求层次的第四层。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会或者他人的认同和肯定,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真实而健康的自信,应该是从我们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花朵,它坚韧茂盛、生机勃勃,不依靠任何外界的浇灌依旧能够热烈的绽放。   换言之,父母或者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可以借鉴,当成鞭策或是勉励,但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活在这些评价中,借助他人的支持作为拐杖走完人生路,或者在负面评价中消解自己的意义。王菲唱“自己都不爱,怎么相爱,怎么可给爱人好处。”只有我们自己认可自己的价值,自爱而自信,那样我们才能不不再因为他们的情绪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写给单亲家庭的你们——那些标签不重要   在这里提一下单亲家庭的孩子们,一直以来,单亲家庭的孩子们一直是被过度标签化的,外界对于他们的评价都是“性格有问题”“过度敏感”“容易自卑抑郁”等等。毋庸置疑,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的确会给孩子造成一些伤害,但这些伤害是否能直接导致一个孩子的“自卑”“极端”或者“脆弱”都不是必然的。   某次和朋友聊到婚姻。   她对我说:“其实我爸妈不合适,他们打了一辈子架,不如在我小时候就离婚,各自寻找幸福。”   我惊讶于她的平静,问她:”大部分的父母不离婚,也许都是因为想着如果他们离婚了,会给你造成伤害吧。   她很笃定地回答:“不会的,他们就算离婚了,我依然可以过得很好,让自己活得好是一种能力,干嘛因为其他因素影响自己。”   时至今日,朋友的父母并没有离婚,年纪越来越大的他们反而不怎么吵架了,相处得居然很和谐。   朋友也依旧如以前那样自信、独立、爽朗,在工作上独当一面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而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切并非是因为她的父母没有离婚,而是因为她足够清醒、理性,拥有“让自己活得好的能力。”   很多孩子对父母说,就是因为你们离婚了,才造成了我如今的失败与性格上的缺陷。这句话这从逻辑上讲根本经不住推敲,父母与子女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所以父母有选择结束婚姻的权利,这个权利不应该被任何人剥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可以。   因此,父母离婚是父母的事情,而你是你,我们不能因为父母离婚而自甘堕落,更不能把自己的问题全然归咎于父母。退一万步讲,父母的分离,确实是孩子内心深处的伤痛,但是越是这样,我们才越应该学会爱自己,而不是一步步滑向外界定义的那种堕落颓废,自暴自弃的状态。   另外,真正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不是父母的离婚,而是压抑的、充满争吵与猜忌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之间错误的感情处理方式,比如给孩子传递仇恨与对立的情绪。   如果每个父母能够妥善地处理情感关系,不把孩子当成他们之间关系角力的筹码或者工具,那么即便父母离婚了,我相信孩子也能慢慢的接受这个现实,并且相信父母是永远爱他的。   拿一张纸,写下自己可以改变的事,然后行动起来。 ​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但也有只要我们付出行动,稍加努力就可以改变的事情,那么何不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呢?找个时间,拿出一张纸,写下现阶段自己可以解决或改变的事情。 这些行动看似困难,但只要开始并坚持下去,我们便会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原生家庭伤害所困扰却束手无策、满腹装着抱怨与牢骚的孩子。   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心更加强大,从而能够更平静、理性地去面对过往的遭遇,甚至能尝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去重新梳理这段布满伤痕的亲子关系,最终学会放下过去,与自己和解。   3.没人能把谁的幸福没收,你发誓你会活得有笑容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初衷的肯定是正面的,它让我们学会正视自己痛苦与疑惑,为困扰我们的问题找寻一个源头与出口,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在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可以尽量去规避那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但它并不应该被无限放大或者过度渲染,让无数本来有希望依靠自己冲破原生家庭束缚的人,盲目迷信原生家庭决定论,自暴自弃,妥协沉沦,最终变成一个真正的失败者。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当我们长大,心智足够成熟,渐渐脱离父母独立生活,便能对他们的行为做出一个理性的判断,厘清对错之后,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   如果我们把父母的每一句话都铭记在心,然后不断的在心中滋生埋怨、仇恨,继而无限制的否定或者放纵自己,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只会是我们自己而已。父母始终要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不能用他们犯下的错误,当成自己一辈子的挡箭牌,也不能用这些错误来惩罚或者苛责自己。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必然会遭遇或大或小的伤害,但我们每一次对于伤害的反思都促成了自身飞跃式的成长。人生路漫漫,希望我们无论遭遇了什么,当回首来时路,都能用一颗平和的,积极的,释然的心去面对,去跨越。放过自己,也放过父母,努力地去达成和解,珍惜这虽然伤痕累累却弥足珍贵的亲子缘分。   但愿父母有一天会懂:孩子曾经受过的那些伤害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是他们学会了与自我和解,也学会了谅解第一次做父母的你们。   但愿孩子有一天会懂:天底下其实没有完美的父母,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他们时常用错方式,还固执地不肯改。但你也不需要担心,因为父母无法决定你的未来,更无法没收你的幸福,你的未来,在你自己的手里。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