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题未必全是父母的问题

2020-01-10 22:50:45 松果小编
很长时间以来,“孩子没有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成了一句流行的口号。还有类似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等等。把孩子的问题全部推给父母。 这些话如果仅仅从让父母担起责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养育好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如果太过绝对化,就容易以偏概全,就容易出现认知错误:剥夺了孩子的自己成长的责任。 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让孩子把自己应该承担的扔给父母。 父母是凡人,也会有问题。他们不是教育家。何况教育家未必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为同样的教育的方式,孩子可能发展不同。   一个家庭中父母有几个孩子的,父母同样的教育方式,有的孩子长大后是天使,有的孩子可能是魔鬼。 即使是双胞胎的孩子,他的天生性格也各有不同,未来也可能各不相同。 内外因的关系 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自身的内在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它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内因,父母是外因,孩子是决定未来成就的根本力量,父母只不过起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人把孩子的问题全部都归结在父母身上,这不仅违背马克思基本的理论,也与现实情况不符。   每个问题都会有阴阳两面,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九型人格与亲子教育》那篇文章中,我主要主型方面论述过孩子不同性格对教育的影响。 本篇文章我从副型的角度谈谈孩子的不同特质,继续聊聊因人施教的话题。   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求生存本能,九型人格理论称之为“副型”或者“附属子型”,包括:自我保存/ 社交/ 一对一   这三种状态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是在自保,就是在一对一,要么就是在社交。 我们对于这三种状态有主观排序。当我们处于某一种状态时,我们会觉得放松和舒适,这种状态下我们是最享受的。 我们能透过这种状态来汲取和补充能量,它就是我们的给养站。  自保副型的孩子 自保副型孩子天生就对保护自己的吃的喝的,保护自己的东西很警惕。 对于爸爸妈妈给出别的小朋友的礼物,也很小气,在意。 也就俗话说的抠门儿。这种孩子很有可能就是自保本能为先的孩子。 自保本能是优先关注让我们安全舒适的生活着的各种条件,希望稳固而舒适的生活。 有一种要强烈的保障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如果你的孩子是自保副型的孩子,按照一般的儿童心理学来,你可能认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孩子那么自私,不会分享,都是自己没有教育好。   No,No,不要这么轻易的否定自己。你要知道孩子这种行为是他的特征之一,并非你的教育出了问题。   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的这种特质,用孔融让梨来说事,经常把孩子的东西夺过来给其他的孩子玩,就相当与破坏了孩子的给养站。 这样就可能形成孩子的创伤。成年后这样的孩子对物质特别在意,特别在意物质给自己的安全感,容易为利益所累。  一对一副型孩子 一对一的副型的孩子,他们会优先关注与另外一个人的亲密而有深度的连接,通常在小的时候是关注和妈妈的链接,他会特别黏妈妈,希望妈妈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甚至会一遍遍的问,你爱我吗? 在你没有看他跟他说话的时候,他甚至会把你的头扭向自己。 也特别容易吃醋,嫉妒,受不了其他的人把自己最亲密的人的注意力给吸引走。   如果你养育了一个一对一的孩子,你也许会按照一般的儿童心理学来解读:孩子这么黏我,是不是安全感不足?都怪我当时那么早给他断奶,都怪我那么早就出来工作。 No,No,不要这么轻易的否定自己。你要知道孩子这种行为是他的特征之一,并非你的教育出了问题。   有的家长甚至要人为改变孩子的性格特质,为了要让孩子变的坚强,故意冷落孩子,把孩子放到亲戚家养,很长时间不让孩子见到自己。 这实际上破坏了给养站。给孩子造成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长大后这样的孩子对爱、抛弃特别在意,早恋的孩子往往发生在一对一孩子身上。 成年后,爱上一个人就容易痴情,他们容易为情所伤。 社会副型的孩子 社群型或社会型的副型,这样的孩子天生自来熟,特别在人来的时候就容易兴奋,被称为“人来疯”。 在家里或者安静的环境底下,坐不住,常常想呼朋唤友,或者积极参与各种人群中的活动。   他们对于团队、社会等特别感兴趣,希望获得广泛的群体友谊,获得地位与归属感。 而之所以叫“本能”,就是它是与生俱来的,很难被完全改变。在本能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底下,生命的能量就会降低。   所以如果你养育了一个社群型的孩子,可能就会受不了他爱动爱闹,坐不住,而且羡慕别的孩子埋头苦练技艺,刻苦学习的状态。 这时候也许你就会归因于:是不是我或者对象小时候带他出去玩儿的太多了,这都是我们父母的问题。 No,No,不要这么轻易的否定自己。你要知道孩子这种行为是他的特征之一,并非你的教育出了问题。 如果家长这个时候就限制孩子,把他关在在家里,不让他出去找朋友玩,实际上也就是破坏了孩子的给养站。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几乎不着家,在外边应酬,这样的人容易被名所累   因此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如果非要说是的话,那些问题一定是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理由造成的!   我们家长所做的是认识孩子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引导他的健康层级变高,而不要想着能够扭转孩子的性格。   所以多学一点儿九型人格,可以让自己少一些自责。 懂一些因材施教,按照孩子原有的潜能去雕琢他,岂不皆大欢喜!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