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的坚持 __写给年轻的父母

2020-01-07 23:04:54 松果小编
几天前,有一个妈妈找我咨询,说二岁一个月的儿子有打人行为,妈妈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很是烦恼。  我们分析一下,孩子打人的原因:  1. 早教班里的小朋友要抢他的玩具,他不给,打了小朋友。  2岁大的小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概念,他需要确定“这个是我的”,只有确定了自己拥有的基础上,他才能分享。如果没有,他会认为别人是在抢走他的东西。这时候妈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但你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要逼他,只告诉他,你愿意的时候,再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妈妈一定要明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分享,和人品没有关系,一定不要指责孩子小气,不友爱。有的孩子到了三四岁仍然不愿意与人分享,妈妈要相信,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自信心的增强,他一定会有愿意的一天。一般的,越有安全感的孩子,越容易分享。   2. 孩子有时候在家里也会打妈妈或者奶奶的头。  有一些性格活泼的孩子,喜欢与人互动,可是小孩子并不懂得与人互动的方式,就通过推人家,打一下,这样的动作来表达。一方面,孩子因为年龄小,控制不好手脚动作,有时候会用力过大。别一方面,明显的用力过度则表示孩子有比较多的内在情绪,他才会做一些破坏性的动作或是有意识的打人行为。 妈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平常是情绪比较温和还是容易急燥?是不是经常发脾气?孩子发脾气是在无意识中透露他发泄的需要。 这时候妈妈要检查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会有两方面,爸爸妈妈的关系有了问题,或者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有了问题。夫妻关系有问题,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方式太过急燥,高压控制,都容易让孩子累积情绪。当这种情绪太多,孩子又无法处理时,就会出现一些打人、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来宣泄情绪。 孩子打人是要阻止的,这时候妈妈可以抓住他的手,不让他继续就足够了。不要大声训斥他,也不用跟讲道理,妈妈的态度要温和而坚持,这是在教给孩子不用暴力的处理情绪问题。  这种行为出现后,妈妈要关心的并非孩子打人的行为本身,而是要了解孩子情绪的来源。处理好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  妈妈要做到温和的坚持,要接纳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接纳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每个妈妈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养育孩子,所以不必活在内疚里。对于孩子的犯错,不大声指责,不人格批判,不带个人情绪,要用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孩子。  温和是爱,坚定是力量,温和的坚持,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滋养。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