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熊孩子”相处(一)

2020-01-07 23:00:58 松果小编
  愤怒的妈妈   一天,妈妈带4岁的小孩到姨姨家玩,小孩子在客厅玩,妈妈在房间,爸爸的客厅看书。 突然听到客厅传来“呯”的一声,妈妈从房间跑出来,一看陶瓷碎了一地,就知道姨姨的小手状的陶瓷工艺品被小孩子打碎了。 “你这孩子怎么搞的,怎么一点也不让人省心?真的想揍你”妈妈脸色大变,大声的吆喝道,“你说现在怎么办?以后都不带你来姨姨家了,总是给我惹麻烦”。 孩子在那里呆呆的站着,嘴唇动了动,眼角含着泪水,紧握着拳头,跑过去想要咬妈妈。 妈妈就更生气了,怒吼到,你把姨姨东西打碎了还要咬人,我看你就是欠打了,于是重重的把孩子推倒在地,孩子躺地上大哭起来。   不一样的爸爸   爸爸听看到黑着脸的愤怒妈妈,看到不知所措非常委屈的孩子。走向妈妈和孩子。 “老婆,你消消气,这孩子,你看我怎么收拾他。”爸爸走向妈妈,拍拍妈妈的肩膀。 “这些碎片都非常锋利,我们不能用手去拿,也不能用脚去踩,因为很容易划伤手和脚。现在要怎么办,才能让大家不被这些碎片刺伤呢?”。爸爸走到孩子身旁蹲下。 “那我们需要把这些碎片清理掉,免得姨姨受伤。”孩子也觉得这些碎片确实是一个问题。 “你去拿畚斗,我拿扫把,我们一起清理可以吗?”爸爸和宝宝一起清理陶瓷碎片。 “这些陶瓷碎片如果直接扔到垃圾桶,那些捡纸皮的人可能会伤到手,有什么办法能够不伤到他们的手呢?”爸爸问道。 “可以用快递纸盒包住,写上这里面有陶瓷碎片”孩子说道,然后与孩子一起找纸盒包装碎片,并写上字进行标记,接着一起把这些碎一起扔到了垃圾桶。 “宝贝,你刚才这个陶瓷是怎么摔碎的呀,可以和爸爸说一下吗?”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开心的玩,又不把它摔坏吗?”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孩子的思考,如何避免摔坏易碎物品。 “是不是可以在地上垫一个瑜伽垫或者是拿到床上去玩,在这些软软的地方就不会摔坏了,你还能想到在哪里玩不会摔坏吗?”爸爸举一些例子引导孩子思考。 “现在姨姨这个东西被我们摔坏了,姨姨很伤心,我们要怎么做呢?”爸爸摸着孩子的头。 “我们现在可以先向姨姨道歉,和姨姨说声对不起”,说着爸爸带孩子去向姨姨道歉,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说对不起。 “然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事情,让姨姨不那么难过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去买一个一样的还给姨姨呢?”让孩子知道损坏不东西是要赔偿的。 “那现在我们一起网上商店找一找,看看有没有像刚才摔坏的那个工艺品,好吗?”然后爸爸跟孩子一起在网店上面挑选商品、付款购物。   哪里不一样了,差别在哪   1.前者,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感觉乌云压顶、暴风骤雨来了,并因此而感到害怕生气,可能因此而变得畏畏缩缩,压抑了孩子喜爱探索的天性;后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鼓励孩子的探索性,教孩子如何让探索变得安全。 2.前者,丧失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下次碰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不懂得该怎么处理。后者,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演练学习的机会。 3.前者,如果长期以类似的方式对待孩子,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孩子可能因此变得胆小畏缩,不懂得与人沟通,压抑自己的情绪。后者,让孩子的心理得以很好的疏导,整个过程都很愉悦,孩子变得善于与人交往,遇事从容应对。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