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受虐第九讲:躯体疾病与精神施受虐

2020-01-03 03:53:37 松果小编

笔者:宋杨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施受虐的第九讲:躯体疾病与精神施受虐的关联。那一般来讲施受虐关系如果是纯粹外在体现,比如说行动化的方式去打人,那么是非常直观可以看到的!精神施受虐相对来讲就比较隐形,那么身体疾病和精神施受虐又是什么样的关联?这个部分大家可以有一个自己的联想,在联想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去看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当然,在此的联想跟自己的内在隐喻是关联在一起的。或者说,这是自己的内心无意识,它在这一刻借由身体疾病与精神施受虐这么一个议题浮现出来,那些关于自己身体感知觉的个人秘密。比如说你经常感冒或是经常生个什么病?那么今天就需要打起精神来对自己的这些联想进行留意啦。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都是有原因的。接下来我们大家顺着自己的联想,再来展开接下来的课程。 精神施受虐相对来讲,更多的是隐形攻击或者相互吞噬的占据和控制感。很多时候给当事人的感觉是好像觉得不太舒服,但是一下子又说不上来。这样的一些状态呈现出来的,其实是关于自身感觉的模糊和内在边界的模糊从而被占据。这里需要区分一下认同和占据的区别,认同是我选择性的接受我认同的部分,明确哪部分是自己的哪部分不是自己的。而占据更多是:某人把他所认为的东西投放出来,而另外一个人是非常接受的。同时呢,另外这个人他把这部分当成是自己的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形成了无意识层面的认同。两者关键的区分在于——意识化的程度(明确为自己做某事,要达成何种目的)这里又要说回意识化,意识化的程度决定了自己是被占据还是出于认同去接受。 简单来区分: 认同——有自己(意识化选择) 被占据——没有自己(无意识的接收) 那关系越是亲近,相对来讲会弱化边界感,也越是容易认同他们,或是被他们的某些东西占据。亲近有那么一种你和我是一起的,你的说法就是我的感觉。越亲近便越容易产生“你侬我侬”、“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之类的状态。亲近表示咱们情感浓度高,而情感浓度越高,也更容易被影响。举个例子:我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如果他经常描述自己的时候就说“我自己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当然不单单只是豁达,有的人可能就会描述自己很大气啊,宽容啊,或者自己很聪明等等。这里我们可以想啊,当一个父亲总是觉得自己很豁达,他会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可能性很多,也许他会要求这个孩子像自己一样豁达。那如果是一个长期对自己比较自卑的父亲,他不容易相信人,他会怎么跟孩子说呢?也许他会跟孩子说“外面的人都不可信,只有家人才是为你好”。 两个父亲,这两个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被要求豁达的孩子,他会在意自己是否豁达。被传达“外人不可信”的孩子,他不太容易产生安全感。当然可能性有很多种,家庭千千万,在这里只是给大家举个例子演示下我们自身的特质与父亲、母亲欲望之间的关联。借此我们来看传承如何发生,传承并非一个大且明显的东西,它在生活的细微末节中慢慢渗透进我们的身心。从出生渗透为我们目前的样子、特质、行为模式、关系模式、特长及短板... 从传承上来讲我们会承接父亲、母亲、重要他人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会被文化、环境、规则等综合影响。有的是我们自己明确选择去接受并且学习的,有的是我们无意间接受且渗透进身心却不知的。前者倾向意识化的认同,后者倾向无意识的被占据。从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来讲,一个人可意识化的东西始终有限,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尽量意识化自己看重的东西即可。 今天我们主要还是讲我们跟重要他人的关联,他们传递过来我们接受,并且受之影响的只是从好或者不好的角度来讲完全是不够的。因为首先事物都有两面性,其次主要还是要回到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去看我们自己为什么选择承接某些特质?这对我们自己而言是最为重要的!那这里就会涉及到什么呢?涉及到最为核心的——主体的欲望。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主体是没有办法跟周遭的人、事物、环境直接切割开来。我们被这个世界存在的种种影响,同样的我们也在选择去接受怎样的影响。 选择接受的前提是什么呢?对自己的意识化觉察!足够调动自己的感官、心和脑。我们的感知觉眼耳口鼻舌皮肤等等,它们是我们接受外界讯号或者说收集线索的通道。人与人之间、人和世界之间最为重要的这关键所在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可以感觉到的这些外界的信号:冷了知道加衣服、听到噪音会想要把耳朵堵住、突然遇到强光眼睛会闭眼...人的身体是一个平衡动态的系统,脏器也是如此。 重症精神病人中,有的功能会慢慢衰退。比如不知道自己排便了,这种情况在某些肠道疾病的病人身上也有类似的失禁现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精神病人属于精神疾病,肠道疾病的病人属于躯体疾病,但是他们的表征相同,怎么证明身体和精神的无关性?既然不能证明身体和精神(心理)的无关性,那么便说明它们是关联在一起的。所以当我们的身体出现某些疾病时,我们不只是要考虑躯体病变,同时也需要考虑致病的心理因素为何。 我们从婴儿慢慢长成成年人的过程中,最初我们用肢体语言、表情在试图跟外界沟通,之后慢慢的学会用语言去沟通,这个过程伴随的是心智化和意识化(将所思所想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身体疾病则是相反,长期将某些重要的东西压抑,久而久之便通过身体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被称作躯体退行,也就是从语言表达退回至躯体表达的无意识化过程(将所思所想所感排出意识外)。我们的某个脏器出现一定的问题,它提示无意识选择“将某个脏器交出”,去压抑相应的情绪情感。“将某个脏器交出”,意味着放弃了这个脏器相关的功能。脏器的功能总是一致的,不太一样的是那个脏器隐藏着“个人意义”。 举个例子:一个患有哮喘病的男子,每次在激烈争吵的时候哮喘容易发作。 哮喘的原型在于一种无法喘息的感觉,最初的发病场景包含了某个“窒息”类的触发因子(脑洞性联想,个人的意义关联——比如被谩骂: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动力性假设为任何疾病首先都存有一个无意识的获益在那,以此例来讲哮喘在此的获益在于:1.避免吵架和冲突;2.因为哮喘不能激动,旁人会在意他的情况而小心的跟他相处,避免让他过于激动,那么在此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关注和照料;3.通过哮喘去回避类似的无法喘息和逼迫感;4.避免伤害所爱之人,维持关系;这一点需要解释一下,被搞得无法喘息的相应情绪感受,如愤怒、委屈、恐惧...能够让当事人产生感觉的必定对他来讲是重要的人,而疾病的反应方式属于压抑了情绪感受,由于在那刻他感受到被攻击,他害怕将同样的攻击回应给对方后伤害了关系,便没有把这些感觉直接表达给那个人。可是那些感觉并不会因为不表达就消失,那么便在此将情绪感受压抑下来留在自己身体中。被谩骂属于被攻击,将被攻击的感觉留在身体中就形成了对自己的攻击。(在此致病部位、部位的功能、个人的故事、触发因子、个人意义、情绪感受等综合因素是解读疾病的线索)5.借用发病去体验那种熟悉的安全感和亲密感;(这条获益可能听起来有点奇怪,为什么他要通过发病去体验那种熟悉的安全感呢?当事人通过攻击自己维持的,并不是普通关系,而是跟一个重要的会谩骂他对他进行精神施虐的关系。所以在他的无意识逻辑中他把施虐=安全感和亲密感,攻击自己还存在未将自己的感觉和对方进行分化,借由攻击自己去惩罚对方的意味。所以哮喘发作一次,施虐和亲密同时在无意识地上演。) 躯体疾病之下,压抑的是精神施虐的痕迹。不允许自己说出那些沉重的感觉,不允许自己在感受到攻击后表达攻击或是反抗,承受了精神施虐带来的攻击并且让自己不去意识那些攻击。不管是什么疾病,其实都在提示失衡和受虐。一个人的生命的动力是有限的,比如说一辆车加了一箱油,每个人的油就只有那么多。无意识的压抑也是要费油的,而且费油费得不知不觉。意识化就意味着清楚自己的油用在了跑哪条路上,去的目的地是哪儿。躯体疾病之下的压抑是更为耗费油力的,被虐了不说,自己还拿把刀自己再捅自己一刀。被虐已经耗油了,自己捅自己一刀等于加速了耗油,这类情况下生命的品质不打折倒是说不过去了。关系中的施受虐相对有迹可循,可以看到那些纠缠的情感关系哪怕操蛋和拉扯,至少看得见。躯体疾病这就是自己的事儿啦,其中的施受虐更像一个人的独角戏。独角戏的情况下,自己若是不提高对自身的意识化觉察,那些施受虐的痕迹便更难被发现了。 如果一个人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这着他对自己了解不够、对自己的忽视、往往有躯体疾病的人,更压抑自己的感觉。感觉自己有些心理困扰的人,你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时间、心情如何...他能够相对清晰的表达出来。躯体疾病,就比较难说得清楚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不管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最终变成病症只是最后那滴水溢出来被看到的结果。它主要是在提醒当事人对自己疏于关心和照料,对自己的忽视和回避,对自身情绪感受身体感知的压抑。前面说到我们的生命动力是有限的,你没有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到了别处。别处的人、事、物,占据了你的生命动力。也可以说躯体疾病提醒的,其实是一种无意识中深深被占据的状态。 与躯体疾病同样属于无意识中深深被占据状态的情况,还有一种是“莫名其妙”的遇到某些意外。比如说一个人跟领导吵完架后,在回家的路上被车撞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以下只是为了演示无意识逻辑的运作而假设的故事,为的是提供视角,请勿过于对号入座。不过大家在此时想到的,必然有自己的原因。动力性假设如下: 无意识逻辑第一层:在他跟领导吵架后,无意识被扰动。而这个扰动没有被意识化,在回家的过程中他脑子里都在想这件事,当时应该说更狠的话或是服软。所以过马路的时候他并未注意红灯,从而被车撞了。 无意识逻辑第二层:不看红绿灯意味着他在那刻丧失了辨识自己身处何方的能力,也就是自己的位置,丧失位置感其后提示着不知道自己是谁。跟领导吵架,怎么会引发这种“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感觉呢? 来到无意识逻辑第三层:那刻吵架激活的是曾经他跟父亲之间的类似冲突,跟领导吵架被压制,让他再次体会到被父亲压制的感觉,领导和父亲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是他们具有相似的特征。这个相似的特征其实也是当事人投射给领导的,借由那种类似的感觉——被压制被牵连出来。 无意识逻辑第四层:当初跟父亲争吵的事件起因是由于,他已经是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对异性开始有一些自然的渴望。他跟妈妈的拥抱,让爸爸看到被训斥。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为了保护自己小小的自尊心,他跟爸爸剧烈争吵。 无意识逻辑第五层:跟爸爸剧烈争吵背后,隐藏着乱伦焦虑被触发带来的羞耻感。这个羞耻感并非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而是父亲、母亲和他的。当爸爸以训斥的方式试图切断他跟妈妈的联系时,爸爸出于感受到儿子行为的意味而训斥去试图切断羞耻感(若是没有体会到羞耻感便不必去切断)、妈妈作为异性诱惑了儿子拥抱的羞耻感,及受到儿子诱惑允许拥抱的羞耻感、他自身逾越了界限的羞耻感。他本来感受到羞耻感便是他已经认为自己不应该跟妈妈有拥抱的身体接触。最终他跟爸爸吵架输掉后,这种羞耻感被强化,不应该跟妈妈拥抱的感觉增加,同时“乱伦”的感觉在此以他的“输”为锚定。对于自己“做错事”的三重羞耻感被触发,当和与父亲相似的领导再吵架时输了,触发了早年压抑的无意识冲突。随即用一个自毁的行为——被车撞作为对自己早年“乱伦焦虑”的惩罚。 所以为什么说“莫名其妙”的遇到某些意外属于无意识中被深深占据的状态,那刻被触发的并非是当下的,而是早年的某些更为强烈的东西。那些“莫名其妙”背后,拥有的是更为巨大复杂且精细的无意识作为推手。而这些无意识都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有关,这便是主体历史的重要性。“莫名其妙”的事件像是一个谜面,而谜底需要在自己的故事中找寻。越是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的,支撑其发展的也是合理。找寻谜底有一个过程,首先可以引用的线索便是自己的感觉,跟着线索去找下一个线索。线索路线: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情?你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感觉?和曾经的什么事件有关?什么人有关?当时发生了什么?对你而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在现在你体会到了和那个时候相似的感觉?其作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题外话:所以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一个人要搞定这整个过程还是挺难的。而为什么心理咨询收费不低?因为真的不简单,差不多跟侦探破案类似。躯体疾病,比直接的心理疾病还难搞。)总的来说,人不可能全知,所以我们能做的便是对自己尽力。意识化可以部分避免陷入躯体疾病和精神施受虐的局面,因为意识化的根本,便是对自己关注、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过程罢了。 注:此次微课最后有一个例子,出于保密原则就不做文字稿公布,而是把那部分以故事替代。 (本文图片引自网络) -=宋杨=-  动力性团体带领者 二级心理咨询师 主修方向: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 接受心理咨询预约 个人分析及督导经历: 接受个人分析已5年--持续中(目前每周三次) 薛伟、邹政动力性团体体验持续中(已三年半、每周一次) 团体督导(薛伟、卢林、朱晓薇、曾奇峰)及同辈小组督导 个人督导:一年(每周一次持续进行中)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