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钱”真的伤感情吗?

2019-12-31 19:21:20 松果小编
原创:林书瑞 从我自己一路的经历来看以及我的性格来说,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太适合做生意的人。 做生意意味着就是要谈钱,而我们的父母从小就灌输的关于钱的概念就是,它一定是通过勤劳付出,并且积攒了一肚子的怨气、委屈换来的(这里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事实上传达给我就是这样的感受),并且要从别人口袋里拿到钱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对待“钱”要把它上升到“血汗钱”的高度,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醒。 以至于很多年后,每当我花钱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有个声音出来说:“你要小心,现在一定要节约以防有一天没钱了你都没有地方去借,毕竟借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我想很多父辈都会有这样的观念,防患于未然,那是因为他们经历过的年代不同。 就像李诞说的,这要怪就怪中国发展的太快。我们无法理解她们为什么要老是把一些看起来没用的东西都收集起来堆在家里,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视外卖为洪水猛兽,仿佛每一个制作餐盒的老板都在制毒。 其实正是这些我们所不理解的习惯帮助他们平安的经历了那个年代,抚养我们长大,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如果早年像我们这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早就在饿死在那个年代,更别说有后了。 但是今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想要有发展有突破,光靠“节流”肯定是不行的。举个简单例子,先不要说买房子,现在稍微还过得去的小区每个月物业费要上千,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也是固定支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宝妈在养育孩子的情况下还有通过各种各样对的途径比如做微商或者加入分销渠道做销售等等,也就是在“开源”。至于说这些模式到底能盈利多少,可行性可持续到底有多少,那也要看具体情况了。 都说谈钱伤感情,但是我觉得在我的工作中,来访者会会觉得好像我们的出发点是治愈心灵,我是在找一个能陪我聊天的人,我这么痛苦,你们处于人道主义要对我无偿提供援助。或者只要听一听我的诉说就能得到缓解。其实这真是对我们咨询师“不忘初心”深深的误解,所以在此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1.免费的心理咨询基本上只能起到一个倾诉的作用,真正有效的一定是收费的。 这个跟心理问题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因为通常,在咱们中国,现实情况如果不是到了已经接近于病理性的症状,身体出现了反应或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是不会来敲这扇门的。甚至我上次去拍照的时候,有个摄影师问我,“心理咨询是骗人的吧”。这其实有待于我们咨询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整个社会对心理以及精神健康的关注与接纳程度的提高。 一般来访者都是比较迫切地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问题或者说心理疾病也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一个小小的感冒还需要一周康复,单纯免费的一两次的倾听你们觉得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在心理咨询行业,实习生和督导收费标准肯定不同,这也是基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实证技术的一种知识付费,所以是很正常的。 就像律师,没错,他是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经常会有亲戚朋友托我问我老公一些事情如何处理比较好,如何提前规避风险。但是一旦涉及到比较大的纠纷,或是理赔金额比较大,那么法律服务的佣金相应也会水涨船高。 而心理咨询收获的是健康,如果之前不和来访者在条款中讲明具体收费标准以及双方责任和义务,即使结束时有了成效,结果就会产生不确定性。当然,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法律援助能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尤其是农村提供保障,对于律师自身的执业能力、业务拓展(口碑)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但据我了解,我老公一年也就一次。 作为咨询师,主营业务肯定还是有偿的咨询服务。说白了还得养家糊口,就是像以前南京开的那种网红点,布置一个房间,把老板头像挂在假人头上随便大家进去发泄,不也要买门票才能进吗? 2.有偿的咨询迫使来访者会认真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个人成长更快。 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是免费的咨询,每当我苦口婆心的布置作业给求助者,当下她都是一口答应,事后都没有落实。这相当于无用功。 心理咨询确实是注重倾听,但是我本人不鼓励无所克制的宣泄,这样容易助长来访者情绪的夸大和表演,我们的专业也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和尊重,经常我就发现,我们被情绪困扰的人只会在那个负循环里循环,没有跳出来,去觉察,当你思考为什么我会出情绪(为什么我会这么想这么认为)的那一刻,这个机制就向着另外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了。对于负面情绪如何处理,我放到下个专题讲。 3.关于善良和赚钱。 我们现实是真的有一种人,好像特别害怕赚别人的钱,也许是跟以往的经历有关,他们好像会觉得赚别人的钱是伤天害理的事情,自我怀疑是不是欺骗了别人。然而事实上好像也只是提供了简单的服务收取一定的报酬。我以前也是这样,这说明他内心不够坚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呢,我们指导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肯定是内心有什么障碍。有可能是害怕别人说你这个人想赚钱想疯了;也有可能担心别人觉得我很吝啬、唯利是图;或者害怕别人觉得自己见死不救。也有可能是恐惧自己以后要是落难了也鼓励无援,别人也落井下石。其实,如果我们真心诚意的给别人提供服务,帮助别人,这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想有钱,那么你的内心首先要广博,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也不天然的排斥花钱,毕竟很多投资成功的前提总是要先学会花钱吧。并且要要尊敬有钱人,不要仇富,觉得有钱有什么了不起之类的,觉得钱好像很肮脏。当然过犹不及,我也不是说鼓励大家都做守财奴,钻进钱眼子里。 借钱也是一样,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碰到别人向我们借钱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毕竟谁都有难处。选择就两个:要么借,要么不借。但是有的人,而且不在少数,他们要么就是勉强借给别人了以后相当忐忑,担心别人不还。催着别人要钱又不好意思;要么就是拒绝了以后又内心不安,战战兢兢。 其实我们要知道了我们自己内心之所以这样想的原因之后就能够能够更好地做出选择,并且之后也能够平静。如果借给别人,那么我们一方面相信对方的人品和信用,他一般情况下都是能够按时归还。但是如果他不还,我们也有这个心理预期借出去的额度即使不还我也能够受得了,就当送给别人了。如果这两方面你都没有这个信心,基于自身的经济状况你就坦然的平静的拒绝别人。而且拒绝了之后,也接受了他跟我绝交或者评价我是一个小气的人,也接受我以后孤立无援被迫上街乞讨的这种假象的极端情况(你们不要觉得我的比喻很好笑,这种“真实”的想象的画面感非常有助于我们做接纳练习) 希望我的一些建议能对你有所启发哦!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