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悲剧

2019-12-25 22:12:20 松果小编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林冲的人品、本领都是最上乘的,也是最典型的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同时也是命运遭遇和结局最悲惨、最令人惋惜的人物。成语“逼上梁山”是对其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林冲性格本分、顺从,纵观其一生的命运,半点不由其自己做主,他被命运裹挟着,身不由己,他想平安地度过一生,所以处处小心,与人为善,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郁郁而终。读《水浒》,林冲的命运最让人嗟呀哀叹。 林冲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平静的幸福阶段。这时候,林冲凭借自己的本事,荣任八十万禁军教头,事业有成;家有娇妻,二人琴瑟和谐,婚姻美满;社会上,新结识了重情重义、身手不凡的鲁智深,兄弟情投意合。 二是天降奇祸的动荡阶段。林冲每天生活按部就班,不料祸从天降,他投鼠忌器,一忍再忍,却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朋友(陆虞候)的出卖,上司的陷害,都是他始料未及又不愿相信的,但他仍然对前途抱有希望,选择顺天认命,甚至野猪林里,董超薛霸的杀机,仍然没有唤醒林冲对现实的幻想,被鲁智深解救后的他,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继续顺从,到沧州服刑。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火烧草料场,这个时候的林冲,已经完全没有了生路,除了反抗,已别无选择,同时,他在山神庙听到的陆谦等人的对话,也让他对人性的丑恶失去了最后一丝幻想,这个时候,林冲理想中的世界彻底崩塌了,他无路可走,投奔梁山成为他人生唯一的选项。 三是重获平衡的阶段。林冲来到梁山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对自己的未来重新规划,他还要实现自己复仇的终极愿望。可是,一切并不如他的心愿,寄人篱下的林冲并没有在梁山找到归属感,相反,首领王伦对他的猜忌和压制让他时时如芒在背,直到晁盖等人的到来,林冲才看到了命运的转机,但是,王伦对晁盖等人的拒绝却让他大失所望,如果不接纳晁盖,林冲复仇的愿望注定难以实现,这个时候,林冲生平第一次主动选择了反抗——火并王伦。随着晁盖的执掌梁山,林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看到了复仇的希望,心里获得了暂时的平衡。 四是纠结无着的阶段。随着宋江的到来,梁山的势力日益壮大,几次战役也打得风生水起,林冲眼看着自己的复仇大业就要有着落了,可就在这时,山寨之主宋江却筹划起了招安,林冲再次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尤其是梁山好汉活捉高俅之后,林冲本打算这次可以宿仇得报,沉冤得雪,却不想宋江为了获得朝廷招安,竟对高俅礼遇有加,最后还放虎归山。这时的林冲,深深地感到自己又一次陷入了巨大的漩涡中,不能自主又无可奈何,他的命运被自己身处的新的体制所裹挟,随着梦想的破灭,他内心无比的压抑却又无能为力,等待他的只能是郁郁而终。 剖析林冲的悲剧命运,不难发现在其身上存在着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首先是性格的矛盾,这一点从林冲的交友中可以略见一斑:林冲与鲁智深的性格完全不同,前者隐忍不发,后者快意恩仇,然而他们之间能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绝不仅限于切磋武功那么简单。其实,林冲和鲁智深有着同样的出身,都是体制内的人,都是国家公务员,在鲁智深放荡不羁的外表下面,也有着一颗向往稳定生活,报效祖国实现价值的心;而在林冲平静的性格背后,同样隐藏着一颗向往自由摆脱束缚的心,否则,他们不可能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林冲性格被动,习惯于留恋现有的平衡,这一点,甚至成为林冲性格的致命缺陷。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基本上每一次的人生轨迹的改变,都是受到外界条件的逼迫,而很少存在其自己主动地选择; 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果没有生活的变故,林冲的一生是可以想象的幸福:上班朝九晚五,回家夫唱妇随,儿女绕膝,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享受天伦之乐,是典型的理想中的幸福。林冲也正是由于抱着这种幸福的理想不肯放手,才至于受陷白虎堂,遇难野猪林之后仍然不愿醒悟,还在抱着服刑之后回家过稳定生活的幻想。正是这种不敢正视现实的心理弱点,使林冲一次次错过复仇的机会,也一次次错过对命运主动选择的机会,其悲剧的人生岂不是早已注定的? 三是能力与处境的矛盾,林冲资质好,能力强,水平高,对生活当然有自己的追求,然而,造化弄人,最终却不得不与一群山野草寇为伍,他虽然不说,但心里的落差还是存在的;梁山好汉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为乐,林冲却一心想着报仇,他又岂能不感到孤独;宋江一心招安,其他“兄弟”把命运托付给了“哥哥”,甚至巴不得洗白身份,换种活法,当然愿意招安,可这样的“前途”却不是林冲所要的。一身的本事,本处在庙堂,却沦落于草莽,已无凌云志,只想报家仇,不可得; 最关键的,林冲悲剧命运的根本在于个人境界的局限。林冲与鲁智深的差别不仅在于性格,更在于境界:鲁达一生打打杀杀,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每次都不是为了自己,都是为了路见不平,都是为了帮助弱者,为了心中的正义,所以一生酣畅淋漓,理直气壮,最后悟道成佛,是梁山好汉中归宿最好的;林冲一生郁郁寡欢,志向难酬,却只是为了自己的家事,其境界与鲁智深相比,实不可同日而语,结局不同,岂不是各得其所吗? 林冲的前半生甘于含冤受辱,貌似尊重国家法律,敬畏皇权体制,所秉持的是一个“忠”字,实际上却是他不愿正视现实的性格惰性的体现;其后半生甘愿牺牲小我,顺从兄弟意愿,看似顾全大局,坚守一个“义”字,实则也是性格中懦弱的成分在作祟。林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交友方面也是如此。火并王伦之后,林冲可谓是梁山元老级的人物,可是,他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利益集团,以至于他的利益诉求始终没有被提上梁山的议事日程,当然,这也是他“周而不比”的君子之风的表现。如果我们设想,林冲在京城不计后果杀了高衙内,或者在梁山不顾阻拦手刃高俅,或者与宋江分庭抗礼,表达诉求,又该是怎样的结局呢?起码他的命运不至于如此悲催吧。可是,一切都只能是假设而已,人物的命运最终都很难逃出性格的局限。 附:《水浒传》第八十回,梁山好汉三败高太尉,擒了高俅,“宋江见了(高俅)......扶上堂来,请在正面而坐。宋江纳头便拜。”而林冲此时只能“怒目而视”。也许,此时的林冲比在被逼上梁山的时候更加无奈而绝望。宋江的这种行为像一把利剑插到林冲的心里,这才是对林冲心灵上的最深重的压迫。这种心灵的煎熬让林冲的生命很快失去了光泽,不久,林冲“染患风病瘫”,“后半载而亡”。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