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些拒绝眼泪的人,心里在想些什么?
2019-12-09 22:06:50
松果小编
昨天带二嘟(我的儿子)去医院处理感染的手指(手指不知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感染了,溃脓又排不出来),当针头插入手指豁开的那一瞬间,真的心疼到不行(记得小时候,这样的事情都是自己来做的[发呆]),这时嘟妈把手挡在孩子的眼睛上,我示意她不必这么做的,疼痛会让人恐惧,但是未知更甚,二嘟也哇哇大哭起来,从出生开始,二嘟就是产科里最能哭的婴儿,从来没服过谁,这次也不例外,从一楼处置室的哭声,她三楼行政科办公室的阿姨一下就辨认出来了[捂脸],在处理完伤口确定没有异物以后包扎的过程中,二嘟丝毫没有停止大哭的想法,这时大夫严厉的说:“你这一点也不坚强啊,别哭了,再哭我再给你来一针”,儿子一脸惊恐的看着他,硬硬的把大哭憋成了抽泣,我心想完了,这下我二嘟怕是从此该怕上穿白大褂的人和医院这个环境了吧,我想着总得做点什么,不能跟每一个可能给他伤害的人去理论吧,只能从孩子这里做些微调,期望能帮他获得些许未来面对痛苦和恐惧的能力,如果就这样抱着孩子离开的话,可能这个恐惧从此就会留下,于是在包扎完伤口以后,我一边拍着背安抚,一边温柔的对二嘟说:“好了,没事了,叔叔帮我们包好了,谢谢叔叔。”二嘟一边哭一边说:“谢~谢~叔~叔”这时医生和周围的人都被这个孩子的憨态和稚嫩的语言逗笑了。这么做,其实我也不确定到底有没有效果,或者有没有好效果,但是我觉得相对于逃避这个场景,能够待在这个场景里,并且正面的和这个自己恐惧的人交流并得到一个较前更友好的回应,也许会让他自己发现,哦,原来这个人也没那么可怕,他对我笑了;走到楼道里,又碰到妈妈的同事,看到还没停止大哭的二嘟(其实我们已经从楼道里走了几分钟了,想等他停止哭了再出去),了解了一下情况,就说:“呦,又咋啦?你这平时不惹你还哭呢,一惹着你更哭的停不下来了。行了,可以了啊,别哭了,再哭大夫又出来给你打针啊。”我这个心啊[捂脸][捂脸][捂脸],我就一边安抚一边温柔的跟二嘟说:“没事,儿子,想哭就哭一会吧,本来就疼,又气不过嘛,是吧,哭吧,爸等你”,因为我知道,让一个孩子憋住哭,真的是可以憋出内伤,最起码也憋的相当难受😖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来访者问我:“你能想象他(父亲)打了我,又命令我忍住不要哭,是一种多么变态的行为吗?”在后来的咨询中,我渐渐地了解到,他的关于父亲的记忆,全部都是跟伤害有关的。虽然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养育经验,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拒绝成长,可以有意无意中伤害孩子的理由。在我们的文化里,似乎哭是不被看好甚至带有耻感的,哭被看做是软弱和无能的表现,“男儿有泪不轻弹”,甚至一些女性也以“坚强”自我激励,拒绝眼泪,但我相信,既然上天为人类创造了眼泪,就是为了让它流下来的!我的一些来访者,眼泪就在眼睛里打转,但就是不肯让它出来,有的来访者甚至几乎失去哭的能力,一个来访者这样告诉我:“我知道如果能大哭一场,我就会好起来,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无论我酝酿多久……”;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来访者,她们也很羞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不夸张的说,有些时候有些人甚至没有识别、标明、表达情绪和需要的能力,怎么会这样的呢?这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尤其是早年受到的教育的结果,在我们因需求而哭时,因恐惧而哭时,因愤怒而哭时,因无助而哭时,因不知如何表达而哭时……在这些本该去体验、感受、被容纳,被帮助表达情绪的时候,我们被以另一种严格的压制方式对待了!家长们之所以会用这样的方式,我觉得除了我们的文化对于哭闹行为的观念和态度,还有父母在面对一个哭闹不止孩子时内心的失控感和无助感作祟,强烈的无助便会导致愤怒。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到超市,看到了一个非常喜欢的玩具,要买,可是家里已经有很多同样的玩具了,觉得没必要又怕把孩子惯坏,可是孩子就要买,并且开始大哭,打滚撒泼,怎么办呢?是看到ta哭了就心疼,赶紧买了?这时可能是一种对自我弱小投射和儿时未完成愿望的过度补偿,所谓投射,就是当我们内心没有办法承受某种情绪时,我们就会把这部分放入潜意识,然后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孩子承受不了这个情绪,所谓过度补偿就是,满足孩子也有可能是在满足自己——我没得到的,我得孩子一定要得到,并且这个满足可能远远超出实际需要;还是在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后拗不过ta,息事宁人,给ta买了算了,这样做的结果,我想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孩子会以这样的方式控制家长,孩子的聪明就在于,他们会观察发现什么方式是可以有效满足自己的;还有的家长,会在愤怒的驱使下给孩子一顿暴打,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孩子直接拖走,这样的办法很“有效”,但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理解,那就是,我的哭是不被允许的,连带我那些心里不知道叫做什么的难以承受的感受和需要都是不被允许的,会招致惩罚的,他们也许会把这些理解带入成年,自动化的运用在自己的人际关系里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之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还有家长,直接把孩子扔到超市,自己转身就走:“我不要你了”,并且会在后期一直处于一个爱答不理的状态,直到孩子承认错误,小心讨好,才算了事,这样做相较于前一种,可能伤害会更大一些,孩子最恐惧的不是父母的打骂,而是被抛弃(被抛弃的恐惧远远超出死亡的恐惧),这会让孩子除了觉得自己的情绪和需要不被允许的同时,还会觉得自己不值得,不值得被爱,低自尊,充满自我怀疑,焦虑,和内疚感,这一点,从电影《心灵捕手》中边缘性人格组织的男主“威尔”的经历和后期发展就可见一斑。除此之外,长期的对于被遗弃的恐惧以及那些难以表达的甚至难以意识到的指向父母的愤怒,也可能会成为一些青少年自我伤害(用刀割伤自己,以头撞墙,肢体伤害,物质滥用等)的症结所在(关于青少年自伤问题,我想以后有必要专门发文来深入讨论一下);那么,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又能把事情解决呢?心理学上有一个原则:温柔而坚定。什么叫温柔而坚定呢?“宝贝,妈妈看到,没给你买这个玩具,你很失望,很难过,很想哭,但是,因为***,妈妈还是不能给你买,你想哭妈妈可以陪你在这哭一会,等你什么时候不想哭了,咱们就回家好不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看到了孩子的感受,表达了无条件的爱,也让孩子理解到:哦,原来这种感觉叫失望,这种情绪叫难过,当理解了这种情绪是什么,之后孩子就可以用语言代替哭闹来表达,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家李鸣老师说: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便不再是创伤。同时孩子还可以了解到:我的感受和需要是被允许的是正常的,虽然买玩具这件事是不被允许的,但是不代表我的人是糟糕的,不代表我是不值得被爱的,让孩子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的同时,也能去面对人生终将充满缺憾这个真相。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不含敌意的拒绝,不含诱惑的深情!我拒绝你,并不是因为你不好,也并不是因为不爱你;我爱你是因为我爱你,是因为你的存在本就值得被爱,并不是因为你优秀。现实中,我们对于孩子的爱,又有多少是无条件的呢?有些朋友问,心理咨询中都做些什么呢?是开导吗?是讲道理吗?是给建议吗?是催眠吗?其实都不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跟着来访者一起去回溯他们的过往经历,那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协助他们一同去梳理、识别、标明、表达、容纳那些感受,从而帮助他们去理解自己的痛苦,找到一些新的,对他们更有利的行为方式去应对以后生活中的各种失望和挫折,而这些功能本应该是早年间父母可以行使的,比昂认为母亲的一个很强大功能就是充当一个容器,去涵容孩子内心那些无法消解的,强烈的,淹没性情绪,并转化为“无毒”的成分返还给孩子(咨询师在咨询室里也有这个功能),但现实是有很多情况下,孩子在家庭中充当着这个功能,处处担心并容纳父母的那些情绪,所以有时候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家庭中的孩子回到孩子的位置,父母重拾父母的功能。很多的心理问题,都反映着一个孩子在十几年中养育的偏差,从这个角度说,心理咨询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重新养育的过程,尤其是那些人格层面的问题。
可以说,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都是先解决情绪,咨询室中是这样,生活中亦然,世界是物质的,情绪也是物质,是物质就会带有能量,有能量就会有身体承受不住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气球,我们一直给它打气,总有爆炸的时候,当我们把情绪压制下去,并不等于这个情绪就消失了,而是带着那些能量在我们的身体里蠢蠢欲动,直到那层“外皮”爆裂开来。即便不会爆炸,有些时候我们被情绪包裹,也会影响智商,限制判断,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擦干眼泪后的轻装上阵”比“情绪内耗后的裹足不前”更容易适应。有研究显示,眼泪会带出身体的很多毒素,但我想,更重要的是,眼泪也可以带出那些使我们停滞或者爆裂的情绪能量。最后,我想说,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刚极易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坚强,并不是坚强到去隔离或否认那些人类自然产生的情感和感受,而是坚强到有能力看见并接纳那部分有需要的,脆弱的自己,能够坦然的面对那一汪夹杂着各种冲突与情感的泪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