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些,你还会愤怒吗?

2019-12-06 19:27:43 松果小编
你穿着一件雪白的衬衫,坐在咖啡厅里,正在与女友兴致勃勃的聊天,这时,一个人从你身边走过,碰翻了你的杯子,咖啡溅脏了你的衣裤,那人却毫不理会地离去,你会不会愤怒?当然!可是,当你了解到那人是一个盲人,而他也并没有意识到给你带来了麻烦时,你还会像刚才那样愤怒吗?当然不会。如果我说,在现实生活中引发我们负面情绪的很多情况都与此类同,每一个不可理喻的事件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你会相信吗? 如果你对心理学有所涉猎,你就会发现,很多失则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剧烈的心理冲突,都有着缺陷的人格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要么来自于童年期形成的错误信念,要么来自于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一个极力表现的人,很可能是因为童年时父母关注的缺失;一个情感冷漠的人,很可能是2-4岁时过分承受了与父母分离的焦虑。。。。。。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对别人的错误行为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春秋时期,曾子的学生阳肤要做典狱官,上任前,曾子告诫他:“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即使有些案件得到侦破,罪犯伏法,也一定抱着同情的态度,而不要因此表现欢喜。相反,如果我们不明白一切错误行为背后必有其因,则一定难以接受和理解已然来临的现实,就会使自己陷入愤怒、怨怼等不良情绪,心态失衡,不能正确把握处事的尺度,甚至犯下错误。《礼记*大学》云:“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可见,人一旦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实在很难摆正自己的心态。 最近,北京朝阳区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广受关注,朋友跟我讨论这件事,对涉事幼教颇感费解,十分愤怒。我对朋友说:“越是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越会有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幼教一定有严重的人格障碍。”朋友问我:“有人格障碍,会得到法律的谅解吗?”“不会的,这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免除或从轻处罚的情节。”朋友听了很感宽慰。我却在想,法律立法的本意,重点也并不在于惩,而在于诫。我们情绪平静之后再来看这件事,就不难看出,对于教育者来说,健康的人格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可以呼吁,今后国家在授予幼教资格之前,一定要进行相应的人格测验。 “人含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人对不同事物产生不同的情绪,表达不同的情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情绪一旦失去节制,则会成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也会成为人际关系的最大障碍。《黄帝内经》所说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都有其相应的医学道理和临床验证。医学家还发现,消极的情绪对女性的乳腺、子宫更是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因为缺少对他人的理解,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断绝了正常的人际沟通,制造了一出出兄弟反目、亲人成仇、朋友陌路的人间悲剧。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人间就会少一分怨恨,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理解别人,宽宥的其实是自己,是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智慧。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