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圆桌派的一期,标题是成熟:从作女到成熟 大家关于“作女”展开了讨论。 马伊俐先说了她的“作”,她小时候不开心的时候不说出来,让周围的人也不开心。 她说:小时候我有一个坏习惯,看到我喜欢的东西,不说我要,我要让我父母猜,比如我妈带我去买鞋,就问这双好不好看,我就摇头。哪怕我妈指到了我喜欢的鞋子我也还是摇头,然后我们就去下一家店,然后我心里就开始不开心了,我不开心的点就是觉得你怎么没猜到我要的这一双,我就希望我妈能将我喜欢的鞋子硬塞给我,然而结果常常就是没有买到喜欢的鞋子,不开心的回家了。回家的路上做公共汽车,我爸妈从前门上,我就故意从后门上,我妈叫我过来,我就赌气不过去,把我妈给气的直跺脚。 马未都马老先生说:“作”是一种理由不充分的折磨对方的一种行为,并且把自己搭进去。 窦文涛说:“作”是永不安分,永不知足,永远折腾,永远没完 马伊俐赞同马爷的说法,就是在理由不充分的条件下,但是她又难受,她又不能让你舒服,结果是她自己也难受痛苦。 陈晓卿说:这就是林黛玉跟贾宝玉相处的方式。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作女”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 对“作女”的控诉也是比比皆是,比如上网随便搜索一下就有所谓的“盘点女朋友十大作死行为”, 比如: 约会一直玩手机 外人面前不给自己男友面子 搞含蓄,让对方猜自己的想法 太粘人 反对男友的爱好 自己有错不承认 轻易说分手 这里我不想过多的通过批判的角度说这个事情,因为过多述说这个事情对于这个事物的发展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今天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客观的谈谈这个事情的本质 “作女”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作的
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蜂蜜中,就很难体会到苦的滋味,一旦脱离舒适保护圈,稍有挫折,不如人意,就会呈现巨大的挫败感,长期下来很多人会有自卑的困恼。 特别在中国信奉的“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却被很多慈爱的父亲定义为要无条件的满足女儿的任何条件,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就变成了真正的“溺爱“,长时间下来,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慢慢的就发现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无理,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一个思维习惯:我的要求都会被满足,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这样的。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不开心,把得不到满足的负面情绪归结到对方的身上,归结到那些正“溺爱”着她的人的身上,慢慢的女儿变得自私,没有同理心。这就是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后天对自己的伴侣的作,对父母的作,而且这种情况对于家境优越的女生特别突出,也是因为这些家庭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因为物质等方面可以过多的满于孩子的欲望,过度包容,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进入社会之后处处碰壁,其他人不会惯着她的“作”,才发现生活疾苦,人性丑恶,原来赚钱是如此的不容易,原来辛苦的发一天传单才120块钱,我一直以为我爸妈赚钱都是很容易的 “作女“也有很多苦衷 首先这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作女”在作的过程中她让对方很痛苦,然后自己也很痛苦, 就像金庸小说里的七伤拳,伤敌1000,自损800,甚至现实有些情况伤敌800,自损1000 世界上没有人会喜欢痛苦的感觉,但为什么会有种伤人伤己的行为呢,我们从第三方客观的角度看是不是觉得非常难以理解? 其实所谓的“作”的行为,在她们心里深处是要表达这几种需求 存在感 为什么我今天画了眼线他都没有发现,这次生日他竟然忘记了, 满足感 男友对我的关心少了,他没有主动拥抱我, 为什么在我不高兴的时候他不来哄哄我 控制欲 他去哪玩了要告诉我,说好了几点回来怎么都没电话我, 这些需求过多的时候表现出深层的本质就是: 他们自卑,不自信,缺失独立性,缺失安全感 在美国有一个科学家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从小让他生活在一个无菌室内,待孩子到了20岁,有了社交需求,想要出去,因为从来没有生过病,他不具备任何细菌病毒的免疫能力,一出去,很快就生病死了 或者像郭德纲先生说的,一个人从小经历各种困苦,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成了金刚罗汉,坚强无比,另一个人从小都没挨打挨骂受过挫折,到了60岁的时候上街被人扇了一个巴掌,他当场就死在那了 在本该接受生活经历的时候,被保护的太好了,孩子的独立性就很弱,精神上从没有受过打击和挫败感的训练,一旦出现打击,就会被伤的很重,所以不少案例显示这些孩子在社交能力上比较薄弱
孩子在4-6岁的时候是性格建立的关键时期,要及时的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在对于一些不恰达的需求的时候,要学会拒绝,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延迟满足感
在稍大的年纪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庭任务,比如周一,三,五让孩子打扫卫生,或者洗碗,让他们也参与到家庭的成长之中,从而养成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和归属感 也有朋友问我说:我这样都几十年下来了,我还能改掉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而且我身边就有这样激励人心的真实例子。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里罗子君就给出了一个高分的答案 从原来一个衣食无忧的大小姐到后面独当一面的强人,离婚之后的罗子君尽管各种不顺利,但靠着自己一步步走来,发现和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学会感同身受,努力真实的活着,最终寻找到自己的方向 跳出所谓的舒适圈,经历生活 丰富自己的学识,强健身体,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 时间不会让人变得强大,只有经历才会让人强大,勇敢的走出来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夏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