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个人崇拜不?是真的在流浪的那种!
2019-03-27 18:33:37
松果小编
抖音上“流浪大师”走红了,一个20年致力于垃圾分类的男人。他自述最初捡垃圾时还是个公务员,他看到垃圾堆里的东西都还有用,从此开始捡垃圾不可自拔,为此还丢了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好奇呢?
人们蜂拥而至去请教他,不过是因为内心有种强烈的“垃圾感”,找一个20年专业分类垃圾的人士请教,其寓意在于希望自己内心相应的与“垃圾有关”的感觉被归置归置。那么多人去启示着不少人都在此陷于囹吾,其一,人们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内心被搁置的剩余、空乏感、无意义感;其二,人们对自身意义迷失的普遍化。去看他的人,希望通过跟他的互动获得自己的意义,肯定自己的价值,解除自身的迷茫。去看他过程中的花费,就是个人自身意义的相应价值体现。所以,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从自身处获得了自己的答案,去到他那处理自身的情结。
“去”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属于主动行为,这也说明当人们开始主动为自己做点什么,多少是有收获的。
流浪大师谈别人给他钱,他不要,他不是乞丐,他自己也没有去挣钱。他喜欢看书写字,但是买不起,他把他的梦想只是放在“梦”之中,而非通过自己努力去换取。相应的,找他请教的人们,也有类似之处,忙忙碌碌地为了其他而活,把自己放在钱、权、名、关系、工作、家庭、等之后,自己的梦想关乎自身的意义感被放在非常卑微的位置,这也是引发意义感缺乏的其一原因。这跟盲目信奉舍己为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舍身取义、等信条有关,这连串的加持背后,透着“他人(物)总是比自己重要”的潜在意义。然后我们变成了“很好的人”,唯独对待自己上,有点自我虐待的迹象。
纵观“流浪大师”的故事,进入体制后反倒开始捡垃圾,而下滑为病人。这说明他在进入规则上存在困难,在此选择退行,将自己放置在捡垃圾的位置上,“只配与垃圾为伍”的潜意识占据着他。
他谈自己关于画展的故事,曾经的渴望促使他再远也要走过去看。
他谈企业管理,而自身已经流浪20年,并无相关的体验。
他谈电商,出于流浪性质,他对电商的体验极少。
他看《中国通史》,他谈曾经的努力,而谈得很少他为什么和垃圾为伍,他活在过去,并未活在当下,也没有多少现实感。可见,多少被“过去”困住的人被他吸引,毕竟内在相似,才引得起吸引。通过这些事例体现的,恰是他对过去的“执念”,对当下和未来的摒弃。
刚好在视频中有一个人问他的问题被点赞听多关于“人究竟为什么活着”,问这个问题的人儿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流浪大师”这也没有答案,他说不好回答,正是因为他也是在此迷失了。推崇“流浪大师”的人,换句话,他们都有相似的议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从他那,人们不过看到了自己的内在。——一个流浪无依穷困潦倒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正如垃圾堆里的东西有用为什么会被放在垃圾堆,他如果没病又怎么会休病假几十载,推崇的人群如此之多,在此社会现象背后,代表着很大部分人对个人的意义感都是缺乏的。
网络短视频营造出来的氛围经过个人想象的加工,补足当代人群的内在匮乏。引起的弊病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很优秀,可是优秀的背后,是个人实质性的努力。努力的人看得到他们在努力,不想努力的人认为他们只是侥幸、或是运气好。从而内心生出“不劳而获”的想象,压榨自己动弹不得。
拍舞蹈视频的,学了多少年练了多少次,受过多少伤?
拍搞笑视频的换了多少身衣服写了多少稿子做了多少排练?
秀身材的花了多少时间锻炼,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撕裂感?
事业成功的模特们看起来非常美丽帅气啊,可光是他们的站姿就走了几千遍?
没有什么看起来的光鲜是偶然的。
从网络流行语(流行之所以为流行,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同的结果)“废柴”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意义的迷失,多少人通过看视频去获取自己的存在感?
“刷抖音一刷就停不下来”,是被什么牵引着走呢?——意义的匮乏。视频里的事情看起来都很有意义,可是自己的生活不想去面对,无力改变而选择逃避。刷视频多简单,动动手指即可,看了满足了换下一个,不断的新鲜刺激着自己的大脑,像是自己如视频中一样,以缓解“现实中达不到,那想象中满足一下”的焦虑感。这个视频看完换下一个,根本没时间也来不及反思自身。关于自身确切真实的存在焦虑被宣泄出去——越刷越无力,越刷越停不下来,毕竟要真刀真枪去社会中努力闯荡太辛苦太累太麻烦太被动了。
这种现象与父性力量的缺失(力量感、规则感、意义感等)有关,多数人都还处于依赖阶段,(缺乏母爱——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带出的情感断裂,社会现象体现为:人们更擅于在网络上沟通交流,私下坐在一起时,依旧在玩手机来拒绝关系间的连接)随着年纪增长内心并未成长,学习书本上知识的时间占据了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工作后工作又占据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换句话说,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什么的人儿倒也自得其乐,另外一部分不知道为什么的人儿,精神上与身体上的断裂感愈见明显。以至于形成分裂感,“理性上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但是内心深处并无动力去做点什么”行动困难。
作为缺乏意义感,缺乏情感连接的双失人群,怎么能不被这种过最不用努力的生活,得最高的收益(想象)这种所迷惑呢?被迷惑的其一现象性的体现在于一部分人们争先恐后去当网红,有一部分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人儿得到了他所想要的,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人儿越是偏执。以缓解自身的无力感,夸大化(最有收益--变红变有钱)的想象性满足,想象很省力,也不需要过多投入。不得不提类似的现象此起彼伏,精神延续面临阻碍。
意义感的缺失,在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为何忙碌,只知道需要钱才可以保障生活,而这工作的出发点是“为钱”——获得眼光(他人),并非为了自己。那么既然是为了其他,并非为了自己,这故事对自己而言就更没什么意义了。“流浪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大概是借由他的形象,让众人看到了自己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