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界睡眠日
2019-03-21 13:11:40
松果小编
现在,对很多人来说,好好睡一觉是一件奢侈的事。
排除生理原因,大部分的睡眠障碍可能需要到心理层面去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里先讲个治愈失眠的故事。
德国铁血宰相卑斯麦,长期受失眠的困扰,他请了一个江湖医生帮他治疗。这个医生怎么做呢?在卑斯麦入睡前,他就一直坐在床边,直到卑斯麦入睡。第二天卑斯麦醒之前,他又提前坐在床边。卑斯麦心里觉得自己睡觉的时候,这个医生是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便可以安心入睡。如此几次下来,治愈了卑斯麦的失眠。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内心住着一个稳定客体对于睡眠的重要性。
到了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客体?客体是如何内化到心里?如果心里没有一个稳定的客体,又会怎样?
婴幼儿在前三个月处于全能自恋阶段,他没办法分化,会认为我和妈妈是一体,我想要得到什么,都能马上实现,呼奶唤抱,无所不能。这时候,如果妈妈基本上能给孩子好的回应,孩子就能比较顺利的过渡到主客体分化。如果这时候妈妈不回应甚至攻击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世界瞬间崩塌,这种感觉就和死掉差不多(婴幼儿如果没有成人的帮助,他们只能躺在那,是真的什么都做不了),而这种感觉对婴幼儿来说真的太恐怖了,这时候只好早早启用头脑来防御,躲进一个人的世界里,想象着是外面的某些敌意在攻击自己。
在这里,孩子是主体,妈妈是客体,即我是主体,你之于我而言,就是客体。这时,妈妈给孩子好的回应,孩子会从身心由衷觉得自己也是好的,并把这种好的感觉内化到自己心里,也就是心里住进一个会支持你,充满爱的人。这也是安全感的来源。得不到回应的孩子,他可能会没有客体概念,害怕和外界的接触,躲在自己的壳里。得到坏回应的孩子,他内化到心里的是一个坏的客体,长大后会觉得别人都是会为难自己的,没有人会爱自己。而这两种情况,孩子都只能在自己头脑里照顾自己,当然这是幻想出来的照顾。
过早启用头脑来防御那些不好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是逼不得已,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也让孩子在当时存活了下来。
当你习惯于用头脑的想象来照顾自己,意味着是头脑在保护你,头脑里的声音停不下来,一旦停下,仿佛就失去了保护,背后是无尽的恐惧和空虚。
所以,当你要开始入睡时,也意味着头脑要停下来了。但这一停,潜意识里那些坏的感受开始翻江倒海而来,你害怕面对那一切。于是,头脑要拼命再制造一些东西出来保护你,防御你面对生命底层的恐惧。
有的人入睡前,脑袋一直在转,可能是在想一些大的事,可能是白天里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通常,在想这些时,背后的情绪也是让你不舒服的。
到了这边,有人会问那要怎么办?
有人说找个类似好客体的伴侣,构建一段滋养的关系,但这不是根本,伴侣也是会改变的。寻找合适的咨询师,也是内化好客体的途径。在可以的条件下,内观也能有些作用。
说出这些,也许你看了会觉得无助伤心,但也是看见自己看见真相的第一步。慢慢来,祝好。
相关推荐